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传承与嬗变客家区域文化研究的主题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研究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70-74页

 

    传承与嬗变:客家区域文化研究的主题
    —以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流行的猫公牌为例
                               陈世松
    自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问世以来,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随着研究的深人,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新的课题。例如:什么是客家文化?同样的客家文化事象,在不同地域有无差别?客家大本营的客家文化与移民定居地的客家文化究竟有何异同与联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①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到客家文化本质。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献,必须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必须开展跨地区的客家文化整合研究,强调把客家原乡与移居地对照起来进行深度的对比研究。②本文试以流行于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区的一种民俗文化事象—猫公牌为例,通过对它构成、玩法、生产、经营状况的调查,以及对蕴含在其中文化意义的解读,谈谈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中的主题—传承与擅变问题。
    一、五花八门的四川纸牌
    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从1999年冬开始,组织相关学者对成都近郊东山客家方言区的历史与现状开展调查。当我们深人到一些客家乡镇了解情况时,总会在村头小店茶铺里,见到人们聚在一起,玩一种名叫猫公牌的纸牌。为了确定此种纸牌的独特价值,首先必须把四川地区流行的纸牌种类弄个明白。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尤其是川西平原生存环境优越,水旱从人,衣食不期而至。自古以来,繁荣富庶的生活养成了此区喜欢游乐的风气,因此,各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和工具应有尽有。①四川地区的纸牌俗称长牌,一般用手工将薄纸一层层裱制为纸卡,然后在纸卡的正面印上花纹图案而成。
    成书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成都通览》,以“赌具”及“赌目”为题,对流行于清末四川民间的纸牌种类、名称、玩法,以及流行地区、人群、产地等项目,作过详细记录。据该书记载,当时在成都地区流行的纸牌种类名目繁多,计有15种:
   一、洗浆胡(纸牌);二、门十四(分大门、小门,纸牌);三、打掀(只四十八张纸牌);四、沾沾胡(妇女多为之,纸牌也佩五、打招(纸牌也);六、字牌(贵州、云南人好之,纸牌也佩七、戈公牌(乡下人多为之,纸牌也);八、大二牌()l}南人多为之);九、王会牌(又名花牌,纸牌也)、十、打十八块;十一、打乱出;十二、打拐子连;十三、打七杠;十四、打七红;十五、打汾子胡(纸牌也),
    分上四时,中三对,下四滥,抖料、正正等名目。①
    应该说,以上只是旧时四川民间流行的以纸牌为赌具的部分种类及名目,还不一定完备。例如,在金堂县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采访过一位旧时玩纸牌的高手,经他列出的他过去会玩的纸牌种类就有:花牌、猫公牌、斗十四、乱戳、敲敲、抬车湾儿等。②其中有些种类包括在上述引文内,或许是同牌异名,但有些则明显没有被罗列进去。
    在经过一系列社会变革之后,尤其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禁赌运动之后,以纸牌作为赌博工具的现象基本禁绝。迄今,随着其他现代娱乐方式的普及,纸牌这种娱乐工具的流行范围日渐缩小,玩纸牌的人主要集中在部分老年群体之中,旧时许多种类的纸牌已经基本绝迹和失传。目前,尚在部分地区小范围人群中流行的纸牌种类不多,见诸于记载的,仅有“斗十四”、“打乱戳”、“大二”等几种③。此外,在个别地区(今川南乐山市一带)现今还在流行一种名叫“二七十”的纸牌。
    《成都通览》所载的第七种“毫公牌”,即本文所研究之“猫公牌”。该书作者傅崇矩(1875一1917年)系简阳县石桥铺人,他说这种牌“乡下人多为之”。他所称“乡下人”,正包含今天我们所调查的成都附近的东山客家地区在内。他之所以将“猫公”写作“髦公”,大概出于望文生义,以为玩牌的是乡下老年人居多,因此想当然地按照词义,将“猫公牌”命名为“髦公牌”。
    有关东山客家地区猫公牌流行的现状,在《成都东山的客家人》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客家人的文化生活是单调贫乏的。他们在附近的乡镇赶场,交易,吃酒;喜欢参加亲友的红白喜事。这些活动在东山已具一种娱乐休闲的性质。他们平时最喜在么店子吃茶、聊天、打牌、看电视节目。么店即小店之意,特指东山乡村小茶铺并卖一些食品的小店……在东山么店子内打猫公牌是极特别的。猫公牌仅见于东山及附近的简阳和金堂一带,它为三十六张纸牌,有索子、贯子、花子等,牌的两端有似汉字非汉字的繁琐符号,黑色符号上偶尔划有红线,牌的中央为各种花卉图案;玩法很简单,由三人四人玩均可。因牌的符号有些像猫头,因名猫公牌。客家人称猫为猫公。么店子里卖有此牌,每副一元钱。相传这是客家人从老家粤东北山区带来的。①
    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各地玩纸牌的现象已不多见,只有成都东山地区的客家人依然对这种猫公牌情有独钟,兴趣不减。对这一客家民俗文化事象,有专门研究之必要。
    二、猫公牌的构成及玩法
    为了弄懂猫公牌的构成及玩法,我们多次深人到乡镇么店子,对正在玩牌的客家人进行观察记录,还于2003年春专门邀请来自客乡的文化人—新都区木兰镇的范学中先生和龙泉骚区洪河镇的冯思章先生,到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办公室现场演示。经记录整理,对猫公牌的构成及游戏方法作如下文字介绍:
    1.牌名
    猫公牌,流行于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一种纸牌。因牌中有计番用的6张红头牌,又称“扯红牌”。由于这种牌原有一张绘有类似于猫头的图形花纹而得名。①
    2.构成
    猫公牌由36张纸牌组成。一般牌是长条形,长约11.2~11.5厘米、宽约3~3.2厘米。牌面印4个花色,每个花色各有9张牌,它们的点数分别是从1一9。牌的花色和点数均为黑色,只有6张牌带有一道红线(详下)。花色符号印在牌的两端,点数印在花色符号的右角。在牌的中部,印有不同式样的花卉植物作为装饰。
    (1)花色
    猫公牌的花色共有4种,分别由拾、贯、钱、索组成。这4个花色符号,均用古体象形汉字表示,其对照图形如下:
                表一猫公牌花色图形对照表


    说明:带红的拾子与钱子这两张牌的图形不在此表内,详见表三。
    (2)点数
    猫公牌每种花色的牌,各有9张,按1一9的点数排列。这9个点数符号,均用古体汉字表示,其对照图形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