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江西;萍乡;客家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142-146页
客家?非客家?
—江西萍乡彭姓的解析
吴建华
在充分利用家谱和其他资料,从中华家族社会和姓氏文化的学术视角研究中华彭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西是彭姓的重要聚居区,萍乡彭姓汇聚了至少75支彭姓,在民国时期汇修了以“三召堂”为号的《萍城彭征君祠宗谱》①。而在涉及中华客家人的研究课题时,彭姓客家成为我们考虑的切人点、个案研究的选点,萍乡彭姓亦可以作为客家与非客家之间互相融通的社会文化研究课题。
一、萍城“三召堂”彭姓的聚集
唐代以来,聚居在地跨江西宜春、吉安和湖南浏阳、醛陵的江西萍乡的萍城彭征君祠彭姓都奉祀唐代征君彭构云为始祖,承认是他的后代。1922年,他们终于汇集起来,团结一心,创建征君祠,捐资编纂《萍城彭征君祠宗谱》,以“三召堂”为祠堂名号。萍城彭姓的各支各派或长或短,却都源清流畅,从唐宋至明清,先后来萍乡的支干盈百,可以说屡屡不断地来迁萍乡城内外,又源源不断地向城外四隅以及邻近的安福县、邻省的酸陵县迁徙,最后形成固定的75支派,蔚为大观。所谓“萍界宜安浏.酸,征君之后占籍者七十五支,然田庐相望,庆吊相通,则今日网罗散佚,归于一本,诚为传家必要之书”。①
(一)唐宋时期彭姓十三支简明世系
依照萍城彭姓来迁另立支派的时间排比一下,可知唐宋时期共十三支,其中唐一支,宋十二支,其简明世系如下:
1、东路大安里东岭分熊岭、园背、五保、北路田心至允绣(884一926年),师社子,原名彝绣,为八世,在唐末昭宗乾宁年间(894一898年)(一说哀宗天佑年间,905一907年)徙居大安里东岭。子二:文衍、泰华。文衍子儒仪。十世儒仪(914一979年)有五子:长子仕名分居田心;次子仕芳(937一999年)分居园背,人大安乡三保四图五甲民籍,子层一、层七;三子仕宣分居五保,人大安乡三保四图五甲民籍,子思省;五子仕荣(1005一1062年)分居熊岭,入大安乡一保一图十甲民籍,只有四子仕正,情况不详。
2、酸陵丁家坊至有言为十五世,祖汝养;父周泰(1099一1130年),原名泰,字让三,宋宣和进士,潭州常丰知县,建炎四年以金变城陷死难,赠中奉大夫,晋大中大夫。一子有言,于高宗绍兴年间(1131一1162年)徙居酸陵南乡丁家坊。
3、北路山口至大庆为十六世,义常长子,字吉生,宋太学生,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由江西省城徙居萍北山口羊虎岭,人安乐乡同唐里二图七甲民籍。子一:公科。
4、宜春塘霞至保仁为二十世,远鸣子,字长型,宋理宗淳拓年间(1241一1252年)由合浦迁居宜春塘霞,入荐里乡片五图四甲民籍。生四子:念九、念十、念馨、念香。
5、北路视帘至念禄为十八世,一名秩,公朗子,字继志,宋末度宗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先徙居萍北楚山,然后徙此,入安乐乡同唐里一图十甲民籍,有二子:仁远、人杰。
6、宜春中溪至景山(1247一1327年)为十七世,大茂子,字东堂,宋咸淳年间由镜方徙此,人宜春荐里乡片五图十甲民籍。子彭平(1277一1356年),字若衡、碧万。彭平二子:成甫、俊甫,分为两房。成甫为东房,俊甫为西房。
7、东路两江边至盛五为二十二世,贻祥子,字贞茂,宋末恭宗德拓年间(1275一1276年)由安福徙此,人名惠乡军图六甲民籍。二子:文深、文信。
8.北路石溪至禹二为十九世,世民子,字夏臣,宋末端宗景炎年间(1276一1278年)(一说宋末卫王祥兴年间,1278一1279年)由宜春徙此,入遵化乡宣化里三图九甲民籍。子二:海堂、勉堂。
9、宜春霞苑分东路白石塘、北路暗田至彭高为二十一世,长枚子,字仰亭,宋景炎(一说祥兴)年间由安福平都徙居宜春霞苑,人荐里乡片五图七甲民籍,后又人三甲民籍,子三:继通、继文、继修。二十九世资德,自钟长子,明邑库生,子二:邦格、邦选。邦格子以廉,递传年矍、朝清、之槐、廷说,到原七为第三十五世,迁居萍城东路白石塘,人新康乡康乐里一保一图三甲民籍;二十九世资昂,自钟次子,子三:邦范、邦彦、邦产。传至三十九世文照、四十一世凤岗,迁居萍城北路暗田。
10.东路葛溪至家文为十九世,世亮子,字焕章,宋末祥兴年间(1278一1279年)(一说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由芦溪徙此,人名惠乡三保二图六甲民籍,子一:应荐。
11.小西路彭家帘坑分东洲至宋明经、宁化主簿彭密之子彭名仲(1190一1286年)为二十世,字声远,南宋末祥兴年间由庐陵隐源山口(或云吉水)徙居萍乡城内义井坊,人钦风乡北隅二图二甲民籍。子世德(1206一1280年)、世范(1208一1274年)、世勋(1215一1300年)、世发(1225一1291年),共四大支,各为支祖,均世居萍西腊树下彭家帘、东洲。
12.城内旧(古)学前分北路泉塘下、桐木、东路沧溪、西路横江至继曾次子宣义,字德允,为二十二世,宋祥兴朝或元初,由安福湖上徙居萍乡北路院前,为城内旧学前开基祖。子一:才俊,字秀贤,元时由邑北院前徙居城内古学前,人钦风乡北隅二图四甲民籍,真正成为始迁祖,生二子:子安、子旭,分为上下两大支。子安之后至三十二世应腾,字雁题,清康熙戊辰(1688年)岁贡生,由旧学前迁居东路大安里沧溪,子三:汝励、汝和、汝烈;应俊子四:次子汝笃子相彬(1678一1756年),字尚伟,清赠儒林郎,清康熙年间从旧学前分居萍北泉塘下,生子五:炳、恒、杰、焕、熙;应俊佩子汝恭(1632一1706年),字敬之,清初由旧学前分居西路菱塘下,子三:相朝、相廷、相瑞。子旭之后至32世有应榜字魁甫(1623一1657年)、应标字君卿(1631一1716年)兄弟,清初由旧学前迁居西路横江。应榜子一:汝惠。应标子一:汝继。有应机字元龙(1628一1674年),清康熙年间由旧学前迁居北路桐木,子一:汝初。
13.醛陵寥田湖
至世明为十八世,宋太学生蕴经子,字贤远,宋祥兴年间由西岸徙酸陵东乡寥田湖。子一:开应,递传至光润子三十九世万卷,分居普口市。
(二)元明清时期彭姓支族来源
元明清时期,中华彭姓有了极大发展,不仅人口多,家族分支盛,而且人才兴旺,名声播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屡建功勋。江西萍城彭姓在这时期也达到盛期。它在唐宋的分支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又新增了六十二支,其中,元时形成六支,明有二十六支,清有三十支。会合唐宋时形成的十三个支族,共有七十五支,都认称是彭征君构云的子嗣,极为壮观。依其时间,元明清的萍城彭姓支族具体来源如下:
1、东路大坪前至世修为十八世,元初世祖至元年间(1271一1294年)徙此。①
2、大西路长金里分彭家村、横岭、井湾、马冲、富里美吉垅至世范(1188一1259年)为十八世,祖大年,宋孝宗乾道丙戌科(1166年)进士,官知县、御史等。父公修,与讲学,经理社仓,子世箔、世范。世范字封之,宋理宗宝庆丙戌科(1226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龙图阁学士,迁居西路长金里。子二:祥祖、礼祖。长子祥祖(1250一1294年)字远征、万广,宋邑库生,荫补军器监主簿,同督府机宜文字,人安乐乡长平里一图四甲民籍,生子三:启谋、启评、启浩。启浩生层纲(1313一1404年),字宝金,元国史馆书写,议叙奉新县教谕,元至元年间从长金里徙居彭家村。次子礼祖生启漠,字长林,元邑库生,出粟贩荒,诏族义民。启漠生二子,长子层城(1331一1411年),字宝深,明译书,选授光禄寺署正,入安乐乡金山里尾图十甲民籍,生三子:善显(1368一1450年),字谋先,明太学生,扬州课税大使,从长金里徙居井湾,有二子:慈良、恕良;善晨(l370一1456年),字谋贤,明举充老人,由长金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