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槟城;客家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216-220页
客家领袖与槟城的社会文化
黄贤强
一、导言
槟城(Penang)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北边,过去称为槟榔屿,也称为庇能。它曾是英属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一部分。现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英国人在1786年开始对槟城实行殖民统治和开发。许多来自闽粤地区的中国人来此地谋生。到了19世纪末期,槟城华人人口约有十余万,其中以闽南人居多,其次是粤籍(广州府)人,再其次是潮籍和客籍人。客籍人占华人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清政府在1893年开始委任槟城侨领为副领事,隶属于驻新加坡总领事。先后受清政府任命的槟城副领事有张弼士、张煌南、谢春生、梁碧如和戴欣然。他们都是当地的客家领袖。过去已有一些论著讨论为何客家人垄断槟城副领事一职及清末历任副领事的事迹,在此不再赘述。①学术界对民国成立以后槟城的领事①尚缺乏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主要讨论民国时期,客家籍中国驻槟城领事与当地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1912年至1941年间先后担任驻槟城领事的客家领袖分别是戴淑原(戴培元,广东大埔县人)和黄延凯(广东梅县人)。③前者的任期是从1912年至1930年;后者是从1933年1940年。换句话说,从民国建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大部分时间,客家人担任了槟城华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领袖职位。这段期间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期,也是抗日救亡运动时期。客家领事主要处理了槟城华人社会中所关心的什么问题?又如何动员槟城华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前后任客籍领事在相同的空间,但不同的时间和社会情境下,处理当地社会和文化问题的重点又有何差异及为何有此差异?
二、戴淑原与槟城的华文教育
戴淑原(1887一飞944年)是槟城富商和侨领戴欣然的次子,年幼时接受中西方教育。1906年,因其才能被推荐协助清廷办理贩务,并受封四品法部员外郎衔。后来,对朝政有所不满,而且父亲年事渐高,于是辞官南来槟城侍候父母,并担任驻槟城领事馆翻译员。民国成立后,他继承父亲戴欣然的职务,代理槟城副领事。1917年,外交部正式委任他为槟城正领事。在任期内,宛如其父,疏财仗义,对公益慈善事业不遗余力,尤其是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发展当地的华文教育。①
戴淑原热心推动华文教育,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方面,戴氏家族对侨民教育长期的支持,是戴淑原在领事任期内极力推展华文教育的一个因素。戴淑原之父亲名春荣,字欣然(忻然),年幼家贫,南来马来亚谋生。发迹后热心慈善事业,对教育事业更是慷慨,“捐巨货助立潮州大埔及新加坡槟榔屿十余校凡十五万金”。②戴欣然曾在1907年至19n年间担任槟城领事(副领事),戴淑原不只继其父担任槟城领事,也继承其父的慈善和教育事业,所以史载戴淑原“好义类其父”。③此外,戴淑原的长兄芷汀,也是以热心教育和其他慈善事业留名。
客观因素方面,是因为发展侨教是领事的职务范围,戴淑原责无旁贷。从1914年初起,中国政府明文规定领事要办理华侨学务。当时公布了《领事经理华侨学务规程》,第一条提到:“居留各国华侨办理学校,由驻在该埠之总领事或领事或副领事考察,报告教育总长。”第二条更具体地列出领事兼管的事项,包括:(l)确保各华侨学校都遵循祖国教育部的法令;(2)对于华侨学务上之纷争,调停或处理之;(3)遇必要之时,得向各学校表示意见、指导改良;(4)处理华侨学生回国就学事宜;(5)考核学校教员事宜;(6)褒奖各学校教职员事宜。第三条再补充领事应考查之事项:学校的设立、变更及废止,学校的教授暨管理,学校经济状况,学校卫生状况,学生就学、毕业及升学等。①换句话说,领事要指导和监理的事务范围相当全面,俨然成为学校的总裁。
戴淑原任内充分执行祖国政府赋予他的职责。他执行的途径有几种,一是接受委任为学校的总理或华侨教育会的会长等职,名正言顺地指导学校的事务。例如,他曾担任中华学校和时中学校的总理。二是定期到各校去巡查,也利用有官员来槟城访问的时候,安排他们参观一些学校,了解学校的上课和教授情形。三是受邀出席各校的庆典活动时,向师生训话,勉励认真学习和灌输爱国意识。戴淑原到底做了哪些与教育有关方面的事情呢?以下举出两件事情来论述。
第一件事情是戴淑原领导槟城华侨教育会的活动。槟城华侨教育会成立于1913年。由于民国成立后,英属新马的华校仍然各自为政,甚少联系,不便祖国政府指导。有鉴于此,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胡惟贤推动成立南洋英属华侨学务总会,并正式在1913年3月2日于新加坡成立。③槟城的华侨教育会,可以说是它的一个属会,但有自主的管理和运作系统。我们可以从槟城华侨教育会在1913年6月1日的会议记录了解教育会的工作和权限。教育会职员会议在当天上午10时开会,共有18位学界领袖出席会议,主席为戴淑原。在为时一个小时的会议中,总共讨论五项议案。一是有关进行调查槟城各华校的计划。与会者之一的钟则师询问调查之目的,戴淑原回答说“调查之目的,总以指示劝导改良祛弊为目的”。①二是讨论暑假放假的时间。经过一番讨论各种意见后,主席裁定暑假以三个星期为期,并遵照国内教育部规定,从8月1日开始放假。三是讨论是否采用两学期制还是三学期制。最后大家同意依照教育部的法令,统一采用三学期制。四是讨论召开各校教员研究会,以增进交流和提升教学素质。议定每月第一个星期日上午,定期开教师研究会。五是决定增补两位教育会职员。③从上述记录可知,华侨教育会是槟城华校的一个联合组织和指导机构。它对改善学校管理上的弊病、统一各校的制度、提高教学素质和遵循祖国教育部法令等方面扮演主导的角色。而戴淑原就是这个华侨教育会的会长。1913年底,他一度以健康为由,请辞会长一职,但由于众望所归,而且,戴淑原身兼槟城领事,若“另举别人,则此后凡与中央教育部遇有交涉事,未免有不便之处”。③因此,一致获得教育会同仁慰留。可见不只是戴淑原个人的声望,他所担任的领事一职,在华人社会中是最重要的职位,尤其是在处理与祖国相关的事务方面。
除了教育界之外,槟城华人社会舆论界对戴淑原的期望也很高。当时槟城华校不少,除了是各自为政之外,教员的素质也良秀不齐。一些学校的董事对学校管理上的弊病也视若无睹。因此,舆论高度评价戴淑原领事介人学校的改革和管理。1914年初的一篇评论文章就如此期许:“夫我华侨学校之经理人,前此固专在学董也。去年抄教育部新订领事经理华侨学校规程,是领事与办学之学董,现在已处于直接密切之地位……本屿领事生长于居留地,素被各学校推举为总理,复于中西文字均有根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