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人与闽南人双言区 社群关系的历史考察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人;闽南人;社群关系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299-303页

 

    客家人与闽南人双言区社群关系的历史考察
                                       郭志超
    在拟探讨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族群关系时,我曾猜想:客家人与闽南人的交界地带,基于各自的文化张力,族群关系应是有些紧张的。然而,当我在闽、客毗邻交错的双言区调查时,实际情况与预想并不一样。大体上说,客家人与闽南人交界地带存在双言区,这种双言区是闽南人与客家人在方言和文化上并存和互渗的区带,从双言区两种文化的延展向度来看,从客家文化区向闽南文化区逼近的双言区,客家文化由浓而淡;反之,从闽南文化区向客家文化区逼近的双言区,闽南文化也是由浓而淡。正因为有这种亦客亦闽的双言区带的存在,使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原本的双向张力状态得以缓冲,也使客家文化区与闽南文化区很流畅地融合为一片,促进了跨文化区的经济区域的发育和形成。
    然而,历史上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双言区,不同方言的社群基于语言和习俗的差异而产生的排拒力,仍然存在,造成异方言社群之间在矛盾产生时也会出现激化。在发生矛盾或激化的时候,异方言区之间具有渗透力的民间信仰会起消饵作用,而重视地方治安的官府也会介入,消除导致冲突的隐患。
    本调查研究从现实社区切入,纵深于历史考察,地点是南靖县西南隅,主要的时段是清代。
    一、船场上游溪谷客家人与闽南人双言区的概况
    南靖县的西面和北面是永定县、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南面是平和县,东面从北到南是华安县、漳州市(萝城区)和龙海市。几乎全是闽南人居地的南靖县,在比邻永定纯客家县的西沿地带,散布着一些明清时期徙自永定的客家人村落。这些客家人村落并不是呈现与县界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而是与闽南人社区呈现不规则的犬牙交错状态。一些河谷,是客家人择居而纵深扩展的地带。笔者通过田野所进行的历史考察的主要地点,是九龙江船场溪上游的一条溪流的河谷地带。本文将所调研的船场溪在南靖县西南隅上游的这条河谷,简称为“船场上游溪谷”。
    在毗邻闽西永定县湖坑乡以及古竹乡的闽南南靖县书洋乡,一条溪流自东南而西,刚触到永定县界便北折,绕个U形向东南汇人九龙江。背靠永定县古竹乡,向东南远望这条船场上游溪谷地带,依次有塔下村、下坂村、李屋村、上坂村。
    塔下村民是张姓客家人,人口1500多人,操客家话,男性也能说闽南话,其宋代宁化始祖是张化孙。在明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之前,张姓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后折返迁居塔下西南侧的马头背张屋坪。
    从塔下溯溪而上,行三四公里即到下坂(寮)村,地貌与塔下甚似,只是谷地比较宽阔。下坂由分别处于溪流下、上方,相隔约一二百米的下节、上节两个聚落组成,人口1200人。下坂为刘姓所居,据下坂《刘氏族谱》,刘姓于元朝延佑二年(1315年)由江西瑞金经宁化迁至上杭田背,继迁永定南门溪的新村圭竹卷帐,约于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年)迁至下坂。
    下坂刘姓原为客家人,经过原居下坂的华、罗两姓的闽南人(后外迁)同化而成为闽南人,他们讲的闽南话除语调较为轻柔外,与本南靖县闽南人所操方言别无二致。下坂刘姓主操闽南话,也能说客家话,唯毗邻李屋客家李姓的上节村的村民主操客家话,兼操闽南话。
    下坂上节的溪流上方数十米处为李屋村,居住着李姓300多人,主操客家话,男性兼操一些闽南话。李姓是北宋末肇基上杭的李火德派下,后于明永乐年间从永定湖坑奥杳迁来。
    从李屋左折行约1.5公里路即到上坂,村民为同祖黄姓,人口1200多人,其祖由宁化迁永定奥杳,于明后期肇基上坂。上坂包括山上(最初的肇基处,地名田螺坑)、山下(上坂)两个聚落,聚落之间的山坡直线距离约200米。上坂与田螺坑居住着同一家族的黄姓族人。位于山麓平地的上坂黄姓600多人,操闽南话,不懂客家话;位于山腰的田螺坑黄姓300多人,操客家话,略懂闽南话。
    向北翻过田螺坑坐落的高山,依次是五更寮、乌石岭、井下、下楼、上田治、下田治等闽南人村社。在云雾缭绕的田螺坑一带高山上,北可望见书洋闽南人萧姓社区,南可望见芦溪闽南叶姓人村落。
    在刘姓迁入下坂和黄姓迁入上坂的山上,下坂村下节就居住着唐姓闽南人,上坂村山下聚落也居住着陈、江两姓的闽南人,这些闽南人于清代迁出,去向不明。由塔下、下坂、李屋、上坂四村组成的闽客双言区,其双言现象萌生于明后期,形成于清代。
    二、民间信仰对不同方言社群的文化整合
    在塔下至上坂一带的社区,闽、客民间信仰的互渗现象与上述的双言交汇现象共存:                
    塔下村。作为境主的“民主公主”供奉于清宁宫,“公主”是客家村落社区普见的护社神。塔下还有一座“吴公大帝”签(即保生大帝,打,号表示传自闽南的地方俗神)庙,建村后,香火经由客家人聚居的曲江,传自书洋肖姓闽南人供奉的保生大帝。塔下诸土楼的楼下正厅供奉的神明有:观音、福德正神苦、三平祖师赞、城煌妈芳、妈祖关、“昊公大帝”釜、“圣王公”关(广泽尊王郭圣王)。
    下坂村。村神境主是“民主公主”,供于永兴宫。另有三座宫庙及其神明为:镇显宫,供奉广泽尊王关,配祀惭愧祖师(产自粤东嘉应阴拿山);保安堂,供奉观音以及福德正神;天后宫,供奉妈祖芳。
    李屋村。村神境主为“公王”,供于小庙。
    上坂村。村神境主为“金精光禄大夫民主公主”,供于古树下小庙。此外,有一座宽敞的“水尾庵”(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遗址尚存),原本供奉观音、保生大帝苦、关圣帝和周仓爷。
     原住上坂的闽南人诸姓虽人去村废,但保留有“陈膺洋”、“江盾洋”地名。在客方言里,“洋”为平地之义。闽南人言房屋为“膺”,客家人则说“屋”,绝无言“膺”。可见,“陈膺”、“江膺”是陈、江等姓的闽南人所称;“洋”是迁来的黄姓客家人在未闽南化之前所添,后保留了下来。原为客家人后为闽南人的上坂黄姓,拥有的水尾庵及其所供的观音、保生大帝、关圣帝、周仓爷诸神,是从原住的闽南人继承而来的。这一情况也有助于对下坂刘姓由客家人转化为闽南人,以及继承原有村庙的历史过程的了解。
    这条船场上游河谷原是清一色的闽南人居住带,从明中叶开始,客家人逐步渗人进而取代了原住的闽南人而拓展他们的村落。除了张姓肇基塔下、李姓肇基李屋、黄姓肇基上坂田螺坑,客家人与闽南人双言区社群关系的历史考察系新辟村址,而刘姓村落下坂,以及从山腰的田螺坑迁下山的黄姓发展起来的聚落上坂,都是原来闽南人的村址。恰恰是在闽南人村址发展其聚落的刘、黄(留居于肇基山腰的田螺坑族人除外)两姓转化为闽南人。刘、黄两姓的客家祖族人,操闽南话与继承闽南人神庙和神明成为相同的继承方式。与此相对照的是:主操客家话、兼操闽南话的塔下张姓只是接受传人的一些闽南神明,而操客家话、能懂闽南话的李屋李姓基本上没有接受闽南神明。无一例外的是,张、刘、李、黄四姓都以客家地区普见的“公王”为境主。也就是,已是闽南人的刘、黄族人仍然保守着某些客家祖先的境主信仰特点。
    既有客家神又有闽南神是双言区除了方言以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双言区的民间信仰对于同姓家族但有方言差异的社区,以及异姓家族并有方言差异的社区,能起整合作用。在下坂,虽同一祖,共一宗祠,但下节、上节两聚落方言取向有别,下节讲闽南话,上节讲客家话。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妈祖和惭愧祖师“游香”(抬神像在祭祀圈游行)庆典,也有助于有方言差异的两聚落的整合。在下坂和李屋,每年广泽尊王神诞(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下坂刘姓与李屋李姓客家人联合组织。下坂的镇显宫、天后宫、保安堂的诸神信仰圈覆盖了塔下、上坂、书洋、双峰、芦溪等本县和邻县闽、客村落,这对该地区的这些村落社区也起到松散的文化整合作用。
    三、塔下客家张姓与下坂闽南刘姓的关系
塔下张姓一直保持客家方言习俗,稍晚迁人船场上游溪谷的下坂张姓则闽南方言化。船场上游溪谷双言区,唯有塔下客家张姓与下坂闽南刘姓的关系紧张。清代乃至民国时期,两村持续着剑拔弩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