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围龙屋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30-34页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与文化当议
房学嘉
客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围龙屋则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其文化魅力向为学界所关注。
围龙屋是粤东梅州客家地区标志性的民居建筑,其形成时间,保守估计在南宋宝佑以前,距今约有800多年。围龙屋的根在梅州,主要分布于粤东梅州市各县,中心区在梅县、梅江区、兴宁市,向蕉岭县、平远县、五华县、大埔县及丰顺等县辐射。客家民居形式多样,围龙屋则是其中的典型。然围龙屋与土楼是何种关系?是否存在历史传承的关系?检视学界成果,有论者认为,围龙屋是由土楼发展而来。①关于“围龙屋的建筑封闭,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围龙屋是在土圆楼或方楼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提法值得质疑。笔者认为,此论是建立在推理和猜测的基础之上,论者并未有进一步证据来证明,因此还有待考证。近年来,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同仁,先后组织团队,对粤东地区的围龙屋展开专题研究,本文试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围龙屋主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围龙屋的文化功能,及其整个建构体系的意义。
一、围龙屋的主要分布
关于围龙屋的建构特征,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为例展开分析。粤东梅州地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并且保持完整的围龙屋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①最有代表性。这座围龙屋,规模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始建于12世纪约1558年间,至今已传到第二十八世,前后跨越十六代约450年以上。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标志性建筑,它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在围龙屋建筑群,其世俗空间包括祖公厅、俗民居室等建筑主体及周边的禾坪、化胎、水塘等。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为堂,俗谓“正身”。正身有单堂、两堂、三堂之分,两堂的俗谓上堂、下堂或上厅、下厅,三堂的俗谓上堂、中堂、下堂或上厅、中厅、下厅。其中上堂或上厅,俗谓祖公厅。祖公厅即是宗祠,为祖宗安寝之所,祖宗神完安设于此,自上堂前面逐级降低,显得祖宗尊贵。祖公厅两边的房间,则谓正间。中厅供族人聚集庆典之用,是宗族举办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可收团结凝聚之效,亦可对族人行为发生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作用(informal Social control)。 位于核心建筑群两侧且相对独立的成列状的建筑谓“横屋”,横屋一般与正身成对称结构,或依建筑规模分两横、四横、六横、八横不等。位于核心建筑群后面且相对独立半月形的建筑俗谓围龙间,一围又谓一条龙,每条围龙的房间间数不定,围龙依建筑规模分一围、二围、三围不等。而正间、横屋、围龙间则是俗民居室与厨房等。子孙分住两边横屋及其围龙间,以宗族为中心,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围龙屋之建筑材料。温家大围龙屋的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面的墙特别加固,即在石砌墙以上是佩合土夯土墙。三合土除了用石灰、黄泥和沙以外,传说还放入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一起搅拌。为了节省材料,墙体虽不厚,一般仅0.2米,但基础建筑却相当严格,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时间。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料之水泥。而一些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砖砌筑。包括其他结构用的木析条、木阁板、瓦屋面、木门窗、佩合土地面、赫土、石灰砂浆批挡等,都是就地取材。
据作者实地考察,围龙屋建筑模式的典型民居,其分布范围以粤东梅州地区的梅县、梅江区、兴宁市、蕉岭县、五华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为中心区,向东辐射至大埔县的光德镇、茶阳镇、百侯镇等及毗邻的福建省永定县西部部分乡镇;向西辐射至五华县之华城镇及龙川县之铁场镇等乡镇;向东北辐射至蕉岭县之广福镇及福建省之武平县南部、上杭县西部、长汀县涂坊镇等粤闽边境地区;向西北辐射至平远县、和平县北部及赣南寻乌县之南部等乡镇;向南辐射至丰顺县北部如建桥镇、潘田镇、小胜乡等乡镇。
二、围龙屋的世俗空间
从建筑形式上看,围龙屋显示出客家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在围龙屋建筑群,其世俗空间包括祖公厅、俗民居室等建筑物主体及周边的禾坪、化胎、水塘等。
围龙屋的化胎。化胎是围龙屋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温家大围龙屋祖公厅后面是龟背形的土包,土包上铺鹅卵石,俗谓“化胎”。化胎后面是三围半月形的围屋,俗民又叫阴城。化胎位于建筑主体正身后方,即祖公厅后面隆起的弧形土包。“化胎”的功能俗谓主管“丁”,为宗族生育聚气之处,有化育万物的意思。
围龙屋的五方龙神。围龙屋的化胎与正身用排水沟隔开,靠化胎部分筑有护墙,在护墙位于中轴线处立有五颗形状不一的石块,俗称五方龙神石伯公。
围龙屋的禾坪。禾坪位于建筑主体正身或大门的前面,为建筑群的广场,平时是族人娱乐活动场所。作物收成季节则是族人晒农作物的地方。
围龙屋的水塘。粤东梅州地区的围龙屋基本上都配置有水塘。温家围龙屋的水塘位于禾坪前面。水塘之水是宗族藏风聚气之处,俗谓水宝管“财”,有水才有财即指此。水塘与化胎所代表之哲学符号为相当原始的价值观。
围龙屋的中轴线。温家大围龙屋的中轴线是创基祖婆太之坟墓、祖屋神完开基祖之神座、大围龙屋之大门,刚好三点连成一线,都是乾兼亥。正身厅堂都建在中轴线上,而其他居室及厨厕则对称地排列在堂屋两侧;代表五行和龙神的五块神石也依中轴线排列;在半月形围屋中,居于中轴线上房间,叫“龙厅”,是贮放祭祀用品的专用房。而中轴线的确定,规定了温家大围龙屋坐西北朝东南的方向,而且,中轴线被认为地脉龙神的所在之线,是温家大围龙屋的神圣线,因而也是宗教神灵性建筑的分布线。
三、围龙屋的非世俗空间
浓厚的宗教意境是客家围龙屋有别于其他族群标志性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围龙屋的宗教内容根据其与俗民之关系,分为血缘与非血缘两个系统。
以血缘为纽带的神灵系统,即指俗民的祖灵崇拜。围龙屋中的祖宗崇拜具有纯粹的宗教特征,它结构比较简单,祖公厅正中与天子壁重合处即其神圣空间,在那里设有一个大神完,上供族中开基祖以下的祖先灵牌。
神圣空间的祖先崇拜。温家族人每年除夕都要在祖公厅集中,举行集体祭拜十二世祖及列祖列宗的活动。是时,全族各户男女老幼齐出动,敲锣打鼓,挑着佩牲等供品,统一到祖公厅祭拜。供品的排列,严格论资排辈,首先是分大房小房依次排列。大房、小房内又分辈分大小排列,辈分越小,其摆放的供品就离祖宗牌位越远。若上、中、下佩堂摆不下,则摆到大门坪里。
温家还规定祭拜斋婆太的纪念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子时,全族裔孙要集中于祖宗堂,专门祭拜斋婆太;是日举族要吃斋(素食)。这是族规,绝不可逾越。斋婆太为创基祖十二世斯润之母十一世祖婆太杨氏,其坟“葬于太坑方(坊),形名猿猴采果”①。该坟葬于“明万历己丑岁”(1589年)。坐西北向东南,周围群山起伏。该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掘者发现金埋内仅有银牌。据此推理,温家建坟时,其祖斋婆太已谢世多年连骸骨也未找到。
就是这样一座仅葬银牌的祖坟,被族人传得神乎其神。斋婆太不但在族中受到崇拜,在族外也有崇拜者,主要是该坟周围村子的蓝姓、邓姓等村民。以上传说,纯属无稽之谈。但透过这一传说,不难理解传统社会中俗民如何将一位普通妇女塑造成神,尤其是温氏宗族为什么要特别塑造斋婆太这尊女性神,而且将这位宗族神又演变为跨宗族的区域神。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温氏十一世祖汝祥的坟墓规模远未有斋婆太坟墓气派。每逢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