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庙会与地方社会 以长汀濯田的霸王信仰为例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长汀;客家;庙会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358-362页

 

    庙会与地方社会:以长汀灌田的霸王信仰为例
                                     杨彦杰
    神明信仰及其庙会活动,一直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百姓对神明的崇拜是功利性的,普通民众见神就拜,儒释道信仰杂揉在一起。这种说法从一般意义而言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把神明崇拜与具体的乡村社会联系起来,又会发现不同区域人们崇拜的神明其实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形成了中国乡村社会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乡村的主神崇拜往往与当地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息息相关,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因此,透过对一个乡村主神崇拜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个地方社会的族群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趋势,这为历史学者研究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基于上述认识,试图以长汀县灌田镇的“五庙六霸王”信仰为例,具体分析这个被称为“闽西客家首府”的乡村社会如何构建起他们的神明崇拜体系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灌田的宗族与地方历史
   灌田镇位于长汀县西南部,是该县一个人口较多的重要乡镇。在明清时期,长汀县属于汀州府管辖下的八县之首①,自北往南流经闽西大部分地区的汀江刚好从该县穿过,而灌田镇就处在汀江水系的网络内。灌田的得名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据《长汀县地名录》的解释:“‘灌’即由溪河改变冲积形成的河滩的意思;‘田’就是平坦的意思。”①也就是说,现在成为镇政府所在地的“灌田”原本是一片滩涂洼地,后来由于河流的改道和冲积作用才逐渐形成的。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灌田就是指这个交通比较方便而且平坦的地区。
    灌田的开发甚早。据当地人说,在宋朝或者此前,灌田就住有姓车和姓项的居民。由于灌田旁边有一条河流自西向东流经水口汇人汀江,因此那里很早就有水路码头,并有规模不大的居民点,人们将此地称为“车项坝”,只是现在已经没有早期的居民了。灌田现在的居民主要是王、林、李、黄、陈、谢、罗、陶、丘、蓝、郭、范、曹等十几个姓氏,其中王姓人口最多约有七八千人,林姓一千人左右,其余各姓多在几百乃至数十人而已。王、林两姓人口占绝大多数,在灌田历史上特别重要。灌田的王姓分成两大支:一支称琅哪王,居住在灌田河的上游,也叫“上王”;另一支为太原王,居住在下游,又称‘’下王”。这两支王姓的住地十分接近,现在已有部分房屋交错在一起,但他们的来源各不同,自成体系。
    琅娜王氏据说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后代,但其详实的血缘脉络却无从查考。据《琅娜王氏族谱》(乾隆版)记载:灌田琅哪王氏的始祖九法二郎,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自宁化石壁迁往长汀的河田王坊村开基的。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世祖伯三郎再从王坊村迁灌田的王家巷,随后又携幼子十七郎迁往灌田的上王开基。①因此,当地人把三世祖十七郎视为始迁祖,是灌田琅娜王氏的共同祖先。然而,有关这段“开基史”的记载却令人颇为费解,就连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族谱的作者都感到不可思议,该《族谱》的《摘谬》一文说:
    按旧谱载,始祖九法二郎公于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自宁化黄土石壁迁长汀之清泰王坊,公之季子伯三郎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辛已又自王坊迁王家巷,随携幼子十七郎再迁灌田上王。夫兴国戊寅至绍兴辛已相去百八十余岁,祖孙相传仅三代,乃竟若此之远,岂皆彭祖寿乎!疑九法二郎之下、伯三郎之上必有迷失祖名;且长房王家巷今衍三十余世,我上王今仅二十余世,以此验之,益信其有错简也。②
    这里说的“旧谱”指的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后由十三世祖王缪首修的家谱。由此观之,王氏族人对其早期的历史也是持有审慎存疑的态度的。
    琅哪王氏自从迁往灌田开基以后,至今已繁衍三十四代。其三世祖十七郎共生有四子,其中长子二十五郎没有后代,剩下的三个儿子分作三房:长房六郎的后代主要住在刘坑头,现有十多户、几十人;次房八郎的后代聚居于灌田的中坊村、街上村、上杉坑乃至江西会昌等地,约2000人;而三房二十一郎的后代居住在灌田的李湖、坝尾两村,全部琅哪王人口据说总共4000人左右。中坊、街上、坝尾、李湖都在灌田墟及其附近,亦即本文探讨的地域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灌田琅挪王氏虽然分成三房,但各房之间并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中坊村见到一座“王氏家庙”,里面供奉的神主牌正中写着“唐封琅哪王谧忠彭字审知号信通公、批石建国夫人、四世祖考八郎公、女比郑二娘一脉宗亲神主位”,上面没有四世祖长房六郎公和三房二十一郎公的名字,可见这座 “王氏家庙”实际上仅属于二房即j又郎公派下所有。前面提到的乾隆《琅娜王氏族谱》,里面也仅收录长房、二房的资料,并没有登载三房二十一郎的后代。我们在调查中还听到这么一个传说:据老一辈人讲,坝尾村的王氏原来并不属于琅挪王。他们的祖先原是莲湖姓邓的家丁,主人在外当官,返乡时把他带回来的,并且为他娶了妻室,约定每年扫墓祭祖时都要来帮助搬桌椅。后来邓姓人口发展了,就不让坝尾王氏再来了。坝尾王因此没有依靠,就来找八郎公的后裔,但八郎公的后裔不肯收纳。后来有一年春节拜年时,二十一郎公的神主牌不小心被火烧掉,坝尾王乘机提出他们可以做一个新的回去,因此坝尾王归入了二十一郎公派下。由此可见,所谓灌田琅挪王氏其实并不是完全依靠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宗族,“琅邢王氏”是一面旗帜,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精神纽带,把各个不同房派、血缘和非血缘的族人都聚合在一起。
    “太原王”的开基与上述的“琅哪王”差不多,也是在南宋。据《太原王氏族谱》(道光版)记载:其始祖名叫十九郎,原居于青泰里蔡坊(今属河田镇),“宋代由蔡坊迁于成下里灌田”开基。①太原王氏在灌田的发展早期似不太顺利,从一世祖至四世祖都是单传,五世祖虽有四个兄弟,但真正有后代可考的亦仅一人,再单传至八世祖均惠,才生有四子,其中宏道、宏德为原配黄氏所生,居坳下;宏佐、宏佑为庶姚陈氏所生,居坳上。宏道外迁,宏德生下二子:彦成、彦良,形成坳下的两房。而坳上方面,宏佐无考,宏佑则生有六子,其中仅满房彦信的后代住在上庙村的羊子栋,其余均住外地乡村或者无考。
    坳下彦成、彦良两房是太原王氏在灌田发展的主力。彦成的后代聚居于山田村,约400人,而彦良派下传至十七世又分成毓彬、毓伟、毓俊三房,聚居在上庙、下洋两村,共200。多人,加上坳上彦信的后代,总数约3000人。如今太原王氏已发展到三十二代。他们称本族人为“五门梓叔”,即指上面谈到的十世祖彦成、彦信以及十七世祖毓彬、毓伟、毓俊传下的五个房派的后代。
    除了这两支王姓之外,灌田在开发初期还有一支姓郑的居民,住在郑坊。当地人说,据传郑姓以前也很发达,原来灌田整条郑坊街都姓郑,琅邢王四世祖八郎公的妻子郑二娘就是来自郑家。后来王姓人口发展了,王、郑两姓因祖坟问题曾发生争执,双方互控长达数年,此后郑姓逐渐衰落,大都搬往四都镇的坪埔和红山乡的寨下等地,现在郑坊街已经没有姓郑的居民了。
    在王姓的住地,现在四周还星星点点散布着一些杂姓的小聚落。如:北边有李屋、蓝屋,住着李姓人家二十多户、蓝姓两户;又有陈屋,住陈姓五六户。东边有丘屋,住着丘姓十多家。南边的黄屋,住黄姓人家三十多户。西边还有谢宅和陶屋,分别住有谢姓三户、陶姓十多户。在这些姓氏中,陶、谢两姓据说也是较早的,可惜已经查不到族谱,而且人口稀少。现在人口较多的,当属聚居于巷头村约有100。人的林姓。
    林姓是从河田镇迁来的。河田在宋元时期已很发达。据当地的田野资料,以前林姓在河田人口甚众。元朝时,有位姓郑的县令要挖一条水渠经过林姓祖坟,引起抗争。后来由于林姓人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