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畲族文化;对比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89-93页
区域文化具有两面性
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对比研究
雷弯山
客家,是中华汉族的一个民系;畲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客家文化是汉族文化,畲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然而两种传统文化存在许多共性:
语言很接近。语言是识别民族或民系的标志之一。客家之所以为客家,主要是由于其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标志。畲族被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主要要素之一是因为有自己的语言。然而,客家方言与畲族语言很接近。畲语、客家方言的声母、韵母多数相同,都是6个声调。畲语、客家方言许多词语相同或相近,如:落水(下雨)、泥(泥土)、冷水(凉水)、担竿(扁担)、田膛(田埂)、老鸦(乌鸦)、禾(稻子)、衫(衣服)、牛枯(公牛)、镬(铁锅)、阿鹊(喜鹊)、敖(哭)、撩(玩耍)、淋(浇)、灸火(烤火)、着(穿)、分你钱(给你钱)、分人打(给人打)、几久(多久)、几多(多少)等等。福建罗源畲语100个常用词语中,客家语词占13个。畲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和客家话一样,习惯于在前面加词头“阿”;表示动物性别的词一般在后面加“枯”、“么”。正因为如此,有的语言学家认为,畲族所说的是客家话;也有的认为,客家说的是畲族话。
服饰是一个民族、民系共同文化心理外在体现的主要形式,民族、民系借以相互区别的第一表现。畲族的服饰,早期是“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云霄县志》等记载唐代畲族先民“椎髻卉服”;明清时期,男女椎髻,跳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路状。畲族妇女,头戴算,衣着花边衫,腰系彩带,足穿花鞋,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在山间小路上迈着飞快的脚步,活像一只只在奔跑的凤凰。客家妇女穿的是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展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裤头阔大,裤档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向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绒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子,用银链子系结,裙子状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或图案。逢年过节或串亲走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与汉族传统服饰“束发冠带”不同。
畲族妇女、客家妇女没有缠足习俗,从事田间地头劳动,其吃苦耐劳都胜于男子。
畲族是善歌能舞的民族,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个个爱听,以歌叙事,以歌咏物,以歌言情,以歌代言,青年男女以歌代媒。客家人也喜唱山歌,男女对歌斗歌早已形成传统风俗。如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当时的惠州一带,“乡落之民,每遇月夜,男女聚于野外浩歌,率理语”。惠州府属各县也如此,如兴宁县“男女饮酒混坐,醉则歌唱”;长乐县“饮酒则男妇同席,醉或歌唱,互相答和”。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他的《人境庐诗草》卷一《山歌》题注中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客家和畲族都有“买水”浴尸之俗。人一死,其子孙就捡只新瓦罐,去河边,先行爱烧纸钱(或者丢落三几文钱河里去),然后汲到河水拿转屋家去,给死者洗面洗尸,这就喊做买水。
畲族男性都有郎名和法名。客家男性一般也都有郎名和法名,如梅州客家联谊会办公室与梅州方志办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辑收录三十四姓,祖先有郎名和法名的佩十姓;第二辑收录三十五姓,祖先有郎名和法名的二十二姓。
畲族、客家的饮食相近。尤其是汉族深受《风俗通义九怪神》“杯弓蛇影”故事的影响,对吃蛇的恐惧心理,是没有吃蛇习俗的。客家人与畲族一样,具有吃蛇的习俗。
信仰方面:畲族、客家民间均崇信巫道。
畲族与客家都具有“客”的文化心理特征,认同“客”的文化符号。虽然“客方言群”在闽西并不叫‘’客”,“客家”这个称呼是闽西的客方言核心群向粤东、粤北大规模移民时取得的。此时他们才是“客”,也只有这种情况下“客家”对于他们才适用,这个称呼才可能为称呼者和被称呼者共同认可。迄今所知,“客家”称呼最早的记载是明朝隆庆年间的事。阮元《广东通志》卷九十三引《长宁县志》:“方言有二,一水源音,一客家音,相传建邑时人自福建来者为客家,自江右来者为水源。”客家人,无论是自称还是被称,都是“客”,客人、外来人。畲族,不是自称,而是被称;畲族自称是“SHA HA” (山哈),即“山客”,意为山里的客人,也是客人、外来人。
客家与畲族都具有敢于走向新地,乐于吃苦,勇于创业的民族精神。
畲族与客家原来都从事传统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粮食作物都种旱稻,俗称畲禾。其他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种纺织物的染料蓝靛和茶。利用山区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林业,他们都有飞籽育马尾松和用杉萌芽条造林的种植
方式。
1991年中国“《遗传学报》第十八卷第2期”赵桐茂等实验的数据表明,客语区与畲族自治县畲民的基因序列也相近:
省 市 (人数)Gml,3;5.Gml;2…市(人数)Gml,3;5.Gml;2
河南. 洛阳(149).28.26%.39.35%二 商丘(112).24.04%. 35.48%
浙北. 萧山(100).34.32%. 37.34%二 宁波(104).39.19%. 33.16%
浙南.金华(115).50.84%.19.89环二温州(150).52.01%. 25.56%
湖北. 黄石(126).53.91%.22.91%二 武汉(116).49.99写. 18‘19%
江西.南昌(104). 54.59%. 23.86%二 宜春(150).59.85%. 15.81%
湖南. 长沙(140). 60.78%. 21.63%二 韶阳(132).63.76%. 18.10%
四川. 重庆(136).62.94%.11.54%二成都(194).62.09%. 16。84%
福建. 福州(088).59.47%. 18.36%二厦门(115).64.55%. 21.12%
粤东. 汕头(110). 58.46%. 16.79%二梅县(092).7 1.71%.11.76%
两广. 广州 (144). 74.09%. 9.58%二 柳州(227).66.76%. 14.50%
浙江景宁畲族(120).75.44%.n.06%广西南宁壮族(1 13).77.19%.3.62%
广西侗族(199)…81.05%.4.56%贵州台江苗族(114). 87.51%.9.07%
贵州三都水族(119). 92.11%.3.93%河北青龙满族(104). 18.00%. 49.92%
西藏拉萨藏族(103).6.05%.56.24%内蒙呼和浩特蒙古族(106). 28.55%.40.90%
客语区的梅县人的基因序列,正好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相近。
二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粤北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学术界认为,这些人类是畲族的先民。根据《资治通鉴》和《云霄厅志》等有关资料记载,唐初在闽、粤、赣交界之地,畲族先民已有相当数量的人数。由于唐王朝在畲区推行封建统治,畲民奋起反抗,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僚啸乱。唐王朝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36。。人,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30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北方,镇压畲汉人民的起义。然而,就是这么一支强大的皇家军队,尚“自以众寡不敌,退保九龙山,奏请益兵”。唐王朝又佩‘命政兄敏暨兄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仪凤二年(677年),苗自成、雷万兴率领起义军进攻潮阳,“陷之,守帅不能制”。畲族人民同陈政子孙三代进行顽强斗争,反抗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宁化“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的畲族武装反抗斗争。唐朝畲族人民反抗斗争不停,时间长,力量强大,表明畲族人民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广大地域经过较长时间的生息和发展,人口甚众。《五华县志》、《兴宁县志》、《平远县志》也记载,当时畲民众多。谢重光教授的《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