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宋明理学;客家地区;传播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3-7页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谢重光
    在学术史上,一般认为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是比较薄弱的,其实不然。本文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中心,具体考述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传播和取得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情况,对于客地及闽赣粤诸省学术史或可起到某种纠偏补缺的作用。
    一、理学与客地的最初因缘
    说到宋明理学与客家地区的关系,不能不提到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及奠基者程颖、程颐与“客家摇篮”赣南的深厚因缘。
    周敦颐(1017一1073年),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镰溪先生。周敦颐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任南安军司理,在任上著《太极图说》,成为其一生学说的基础。到任的次年,程颖、程颐之父程晌(程大中)由兴国县令调任南安军通判,钦敬周敦颐的人品、学识,与之定交,并令儿子程颖、程颐拜周为师。当时周敦颐年方29岁,但其学问却已享有盛名,南安军学学生千余人,多来向他问道请益。而“二程”在他的教导下,更是奠定了献身学术、开创学派的基础。史称:“敦颐每令(程颖、程颐)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程颖本人也强调了他们兄弟侍从周敦颐受益之深,认为“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①
    北宋嘉佑元年(1061年),45岁的周敦颐再度来到赣南,出任虔州(南宋后改名赣州)通判。在任四年,周敦颐于政事之余,倾力兴办书院,登坛讲授,传播理学。外地和当地后学如侯师圣、曾准、陈衰臣等都曾于这段时间到虔州来从周敦颐受业,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学者②。在此期间,周敦颐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并勒石刻碑,流传千古。周敦颐的另一名篇《拙赋》,也是在其任职赣南时期写成的。
    关于周敦颐和二程在赣南的因缘对于赣南日后接受理学的影响,有人认为,二程在南安的时间很短,当时年龄很小,对于其日后理学思想的形成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际上,周敦颐与二程在南安的这段因缘对于理学源流的巨大影响,历史上早有定评。早在孝宗乾道年间(1165一1173年),南安就修建了祀奉周、程的“佩先生祠”,以表彰周、程在南安(今大庚县)孕育、创始理学之功;及至南宋后期,理学在社会上取得意识形态主流地位,当时周敦颐用以讲学教导二程的南安军学,被人们改名为“周程书院”;淳佑元年(1241年),宋理宗赵的为之亲书“道源书院”匾额,意思是尊此学堂为道学(即理学)之源。对于周敦颐后来在赣州任职和传播道学的作用,史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赣州府志载:“赣州文教始盛于宋,其地则周子、二程子辙迹之所到也。明王文成继之,我朝汤文正又继之。涵濡于教泽者深,故咸知自奋,所谓得天地阳气之偏者,可以理义动也。”①它客观指出了周敦颐、二程及明代王阳明、清代汤斌对于赣州文教兴盛、理学流行的巨大作用。而今日赣州尚有“镰溪书院”、“镰溪路”,更可看出周敦颐在赣南的深远影响。
    二、闽学在福建客家地区的传播
    宋代理学与福建客家地区的关系,则以闽学在闽西客地的传播为主要内容。闽学的先驱,大都是闽西北人。其中闽学鼻祖杨时与杨时高弟罗从彦与闽西客家的关系最深,古今不少论著说他们都是汀州客家人,但持反对意见者也不少,有必要就其籍贯问题先作一些考证。
    按杨时出生于宋代南剑州将乐县,万历《归化县志》载:“龙湖未建祠之先为龟山旧宅”,“德星坊,在邑东二十里龙湖地”②。乾隆《汀州府志》及编成于清雍正八年的《杨氏族谱》都将杨时出生地具体到归化县的龙湖村。罗从彦为南剑州人,载在《宋史》本传,而后世亦谓其为归化沙阳人。其实这都是出于好事者之攀附伪托,清代杨澜((临汀汇考》已加辨正。圳备汀汇考》卷二“人物考”曰:
    府志载先儒杨时归化龙湖人,先儒罗从彦归化沙阳人,皆非也。龟山将乐有二,一在县北封山,一在今归化县东龙湖。封山为将乐县镇山,先生世居山下,因以龟山为号。《将乐志》载县北门有落星穴,晋义熙中有长星坠于此,占者谓五百年后当生大贤,故名其地曰德星坊。先生实生于此。旧有资圣院,后人即院右拓地创龟山书院,明林聪为记,言南渡后辽金寇将首戒其众勿毁先生之居。元季红巾寇乱,亦相与顾曰:是龟山居也,勿毁勿夷。此所指皆将乐北门之故宅也。至以龙湖为先生故宅,则析至归化后汀人始有此说。……至于先儒罗从彦,宅在延平郡治南罗源里,后徒于沙县獭溪。罗源故址子孙世居焉。短垣矮屋,过者兴叹。载在省志,一览可知。
    杨澜的辨正引据确凿,说理详明,当无可疑,可以断定这二位大儒并非出生于今之纯客家县—明溪县(归化县后改名为明溪县)。但是,他们的出生地都离今日的纯客家地区很近,其活动与客地人士声气相通,对于客家地区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思潮仍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又以罗从彦对于汀州士习民风的影响更
为直接。
    按罗从彦出生于南剑州州治之南,后徙居于沙县,沙县在唐代一度属于汀州,脱离汀州后与纯客家地区汀州的关系仍然密切。更重要的是,罗从彦曾到纯客家县唐连城县讲学。坐落在连城县冠穿山上的仰止亭,背倚壁立千初的灵芝峰,前瞰文川河,环境幽雅。据文川罗氏族谱,罗从彦应连城县罗氏宗亲之聘,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一1131年)的四年间,前来仰止亭讲学。当年罗从彦手书的“壁立千初”四个大字,就镌刻在灵芝峰上。罗从彦的五世孙罗良凯追踪先祖,也来仰止亭读书,手书“名山拱秀”四字,刻于乃祖石刻下方。罗良凯与同样结庐冠穿山的本地俊彦丘鳞、丘方叔侄时相过从,对于理学在连城,在闽西客家地区的弘扬和传播,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理学名儒的推动下,崇尚理学成为闽西客家地区学术思潮的主流,并很快培养出本地籍的理学名家。首先知名于时者为两宋之交的宁化张良裔,他“自幼端重不媚时好。宣和间,三经考学行,良裔独好二程先生之学,虽屡黝不变。建炎间,学禁开,中第(时在绍兴五年)”①,此后其一生的历官和为人都严格按照理学家的主张行事,真可当得起“学行无愧儒者”的高度评价。
    还有一位汀州人杨方,对于理学在汀州的传播起了更大的作用。杨方,字子直,号淡轩,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清秀笃孝,行己拔俗,中乙科。平昔心师朱文公,调弋阳尉。还,特取道崇安参请数月,面受所传而归”。②杨方获得朱熹真传,在朱门弟子中也算是杰出的,当理学被列为“伪学”遭到禁止时, 杨方被视为“赵汝愚、朱熹党,罢居赣州,闭门读书’,③,以立场坚定、修养纯粹知名于世。清初汀州名儒雷铁在一封书信中说,杨方“尝入武夷,从学朱子,赞朱子兴白鹿洞,见朱子自注鹿洞赋中。朱子订谏溪通书,得其藏本以校,见朱子太极通书后序。……夫朱子倡明绝学,天下英杰萃于一门。汀州惟淡轩一人,与闻至道。其遗风余韵,足以起衰式靡”。④也就是说,杨方在朱子门下,参与了办白鹿洞书院、帮助校订周敦颐《太极通书》等重要工作,受到朱熹本人的器重。他的事迹和思想品格,对于汀州后学是一种很好的模范表率,几百年来一直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宋代汀州读书人中,像杨方那样崇尚理学,或直接受杨方的教导而钻研理学者,仅据((临汀志》“进士题名”一目所载,即可举出如下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