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台湾;客籍作家;钟理和;人道主义思想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192-196页
台湾客籍作家钟理和的人道主义思想初探
潘朝阳
一、台湾客家人文学家
学者朱双一说到台湾的客家人所占的人口比重虽少,但是在台湾新文学史上,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日据时期的吴浊流、龙瑛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林海音、钟理和、钟肇政、林钟隆,乡土文学时代的李乔、黄娟、林柏燕、钟铁民、谢霜天,年轻一代的彭瑞金、冯辉岳、雪眸、小野、吴锦发、刘还月、蓝博洲,以及现代诗人詹冰、曾贵海、陈宁贵、黄恒秋、利玉芳、张芳慈等,都是客家人。如果再加上“福佬客”的赖和(日据时代)以及宋泽莱(当代)以及被称为“外省客”的杨子、周伯乃和海外来台的李永平、温瑞安等,可说阵容甚胜,人才辈出①。
朱氏提到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其新定居的地区多属山地,所以生产方式主要是垦田农作,其文化依旧保持着农耕文明的本色,而农耕文明使客家人发展出三种基本特质,即:“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反本追远的气质”,客家文学自然也就反映出客家文化的这三项特质①。
由于这样的特质,客家人的男女均能表现勤奋刻苦、不轻言屈服的气骨精神,当然也因为这样的特质,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现实生活中压倒一切的急务,不是个体的创造性生存斗争和悲剧式人生冒险,而是家族全体成员对先人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记忆、保存和延续”③。
另外一位学者古远清也论及台湾拥有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学。战前重要客家作家当数龙瑛宗和吴浊流两氏;龙氏1937年发表处女作《植有木瓜的小镇》,是客籍作家在台湾文坛第一个锋芒毕露的标杆;吴浊流不仅写诗,还写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为了台湾人的孤子之命运深沉地发出了文学家良知和人性的呼声,代表了台湾人向全世界殖民霸权发出的最激愤却又尊严的抗议。战后第一二代重要作家则有钟理和、钟肇政、李乔等人。钟理和的《笠山农场》,成功地刻画了客家妇女的勤劳勇敢和柔情仁慈品格;钟肇政的成长小说《浊流》三部曲和表现他人格力量的《台湾人》三部曲,生动地描写了客家人的爱情境界,表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状况和风俗面貌。属第二代作家的李乔长达一百万言的《寒夜》三部曲,则以苗栗山区几代客家垦民家族的悲欢离合为背景,表现了台湾人刻苦勤奋的美德以及勇于抗拒殖民帝国之气节,堪称台湾的民族史诗和“大河小说”的典范③。
本文关怀战前和战后之际的最重要客家籍作家钟理和之相关文本中蕴含之丰富深刻的乡土情操。如同前引学者所言,客家人本以山乡垦耕为其生活方式①,所以在艰难和承平的时日,都表现了人与大地之间情真意厚的伦理。许多台湾客家作家,不乏在其作品中呈现出强烈明显的大地情怀,但是同时又具有矛盾且统一的台湾与大陆乡土的双重性者,实不多有,其中钟理和最具代表性。台湾为其真实原初的乡土,是植根于深厚的乡土之农耕文化之中,可是从文化大传统的学习而认同的以及渡海而往居住数年的祖国大陆,则又是真正有着“在世存有”之彰著性的乡土。这双重性的乡土空间,在钟理和的作品中,呈现出强大的张力。笔者试图运用人文主义地理学存在空间的进路诊释钟理和小说中的人与大地互动的空间意向,钟氏著作丰富,本文仅做初步的探索。
二、台湾客家重要作家钟理和
钟理和,笔名江流、里禾,号钟坚、钟铮。日据时代的1915年出生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的广兴村,是祖籍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其父钟镇荣是殷实商贾,在屏东经营布庄、砂木行,也在大陆投资,后来又在高雄美浓笠山脚下购山经营“笠山农场”。
虽然身处日据台湾,但是钟理和却自幼熏习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岁始读小学,就受教于大陆来台的汉学老师田连义教授,他也特别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譬如《杨文广平蛮十j又洞》就是他的文学启蒙读物。1930年钟氏毕业于长治(今屏 东县长治乡)高等科(高小),他返回广兴村,其父聘请江西人 刘公汉作他的汉学老师,汉学修养持续增长。此时大陆的文坛正好经过五四运动洗礼,新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问世,钟理和如饥 似渴地大量阅读了大陆新文学作品。16岁时,因沉浸于《红楼 梦》的艺术情境,自己开始动笔撰写小说作品《雨夜花》,虽然 只写了六章而未持续,这却是他一生创作的第一块基石。①
本文依据张良泽的话语来初识钟理和。兹简述如下②:
少年钟理和在日本人高压统治之下,深受其同年的异母兄弟 钟和鸣的影响,偷阅《三民主义》以及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品,因 此早就在其少年心灵中种下了憧憬故国的情慷以及浪漫爱情的遐 思,此种经验使他日后创作了《原乡人》、《初恋》、 《往事》等 作品。
甫入青年的钟理和,就爆发了违逆客家人保守社会规范及严 谨家族门风的事件,19岁时,他与年长数岁的女工钟台妹互相 爱慕,因为同姓且家世不相称,为其家族不容。1938年钟氏愤 而离家放逐,只身远赴大陆东北,人沈阳“满洲自动车学校”, 习得驾车、修车技能。两年后,返台带台妹重回沈阳。这段经 历,使他创作了《笠山农场》、《奔逃》、《同姓之婚》等作品。
钟理和23岁,长子铁民诞生于沈阳,生计艰困,无以为继, 幸得邻居相助,一家才能生存。此段人情冷暖以及生之艰辛的经 历,促使他写成小说《门》;其他在沈阳数年生活的见闻,则帮 助他创作了《柳阴》、《薄芒》、《泰东旅馆》等。
26岁,钟氏一家迁居北平(北京),先在日人机构担任译 员,待遇颇丰,但基于民族大义,任职三个月就辞职了,以零售煤炭惨淡维生,并全心投注于创作,出版了他生前唯一一本亲手 出版的小说集《夹竹桃》,家计则全落在台妹身上,而长女不幸 夭折。另外又创作了《逝》、《秋》、《地球之霉》等作品,表现了 一位台湾人在向往已久却受异族统治的中国文化古都里,对于全 体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看法。
30岁,正逢1945年对日抗战胜利,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 主义的溃败,也体察到由于半个世纪的隔绝,祖国对于台湾只有 “山海经式”的了解和关怀,因而创作了《第四日》、《白薯的悲哀》等作品。
31岁(1946年)的钟理和一家人终于返回台湾,甫历战乱 的故乡一片凋零,民生困苦,然而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台湾著 英,却不辞艰辛为台湾建设而努力,于是将其所见写出了《祖国 归来》、《故乡》、《海岸线道上》、《校长》诸篇作品。
虽然在屏东内埔初中获得代用教师一职,可是到了1947年 10月27日,钟理和由于严重的肺结核症而进入台北松山疗养 院,动了一个切除七根肋骨的大手术,并且在此地治病三年多, 从此至死,钟理和未尝脱离肺疥病的摧残,家产变卖一空,全家 生计实已山穷水尽。此次住院的经验让他写了《杨纪宽病友》、 《阁楼之冬》、《卿鱼 壁虎》、 《手术台之前》、 《十八号室》等作品。
32岁肺病大手术之后的钟理和及其全家之命运,堕人了黑 暗凄惨的深渊。因为钟氏根本不能工作,完全依靠台妹喂猪、打 工、种菜、耕田、上山偷砍国有林来养活一家六口。1954年, 次子立民因病夭折,长子铁民因营养不良而摔成驼背,钟氏一家 已到绝望断炊的地步。此时,幸得林海音、钟肇政及时发现与照 顾,钟理和得以继续创作,如《野茫茫》、《小冈》、《复活》、《贫 贱夫妻》、《钱的故事》等作品,呈现了穷困潦倒的家庭惨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