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台湾客家村的郑成功庙与郑成功信仰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台湾;客家村;郑成功庙;郑成功信仰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393-397页

 

    台湾客家村的郑成功庙与郑成功信仰
                              高致华

    一、前言
    郑成功在台湾人的心中,大致可类分为下述之四种不同身 份:民族英雄、祖先、神明、传奇人物。①本论系针对其中“神 明”一项,解析这位成形于台湾、且发展于台湾的“开台圣王” 于台湾客家村的发展情形。由于各书统计资料不同,今日在台湾 有着64一100余座主祀郑成功的郑成功庙。郑成功信仰在台湾, 除了有官方与民间之分别以外,就立庙缘由而论,地缘关系(漳 泉械斗)、明郑部将屯垦、郑氏后人供奉、巫俗神坛等皆为其主 要之类型。本论中以客家人“郑成功信仰”之实例,说明“开台 圣王”在台湾已突破华人(汉人)民间信仰中深厚的地缘与血缘 因素,早在清代即已成为全台湾人民共同信奉的神明。另一方 面,三山国王为来台客家人的保护神,今日台湾供奉佩山国王的 庙宇约有150座。由于三山国王具有保土佑民的功能,移居台湾 的先民大多靠族群的力量来自卫,因而客家人自然而然地将三山国王庙作为团结凝聚的中心点。①本论中,以台湾南部客家村 “郑成功信仰”的发展实例,来说明本来是以泉州人为主的郑成 功信仰,如何因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地缘等因素,在清代发展 成为全台湾人民共同信奉的神明,借以阐述“开台圣王”在台湾 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本论将以客家村麟洛为研究 案例,探讨“郑成功庙”与“郑成功信仰”的发展与客家人的三 山国王信仰如何发生关联,同时分析信仰文化对社会经济、人 文、族群等各个面向的影响。
    二、麟洛郑成功庙渊源考
麟洛②郑成功庙为台湾最南边的郑成功庙,同时也是屏东县 六堆客家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庙宇,堪称为客家人郑成功信仰之代 表。“麟洛乡”位于“六堆”之一的“前堆”,而“九如乡”邻近 “麟洛乡”却不属于“六堆”的范畴之内。
    该郑成功庙位于麟洛乡麟顶村,相对于芦洲称为“泉州村”, 麟顶村则可称为“客家村”。该庙首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 供奉延平郡王郑成功为主祀神。据传庙内供奉之郑成功牌位,原 为郑成功部属之徐公良先生家中所奉祀,光绪八年乡人建庙于现 址的对面;而后,复于日据时期1934年重建新庙于现址。新庙规模较大,建材以红砖、琉璃瓦为主,门前立有雕塑龙凤的石 柱。庙内除了供奉郑成功之牌位与神像以外,东西侧分别陪祀五 谷神农先帝与郑母娘娘田川氏,东厢与西厢也分别供奉至圣先师 孔子与观世音菩萨。①
    关于麟洛郑成功庙的历史,现存文献的记载极少,很难知道 确切的情况。麟洛乡开台圣王庙管理委员会则提供了该庙公式性 的历史。据《麟洛乡郑成功庙重修志》所载: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开台圣王部属管粮官徐俊良, 为兵农政策,配合大陆大批农民来台,率部分移居本地垦 居,在下天灯(即今麟趾村中华路文化街)徐家屯设置公 馆,上天灯(即今麟顶,麟蹄村)现在中央福德祠,设呈集 会所,前面左侧天灯台即唯一古迹,系开垦期间,为农民夜 归标示灯,最初以竹竿吊灯,后改木柱,以至演变成现在的 水泥柱日光灯,的确为一怀念先人开垦的精神堡垒。集会所 原先奉祀观世音菩萨,第一任管理人徐庆坦等于光绪八年 (1882年)发起新建土砖、红瓦、燕尾边栋的华丽庙宇,经 当时凤山县通译官范恩郎力荐,奉祀民族英雄郑成功,于光 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壬戍日)落成升座,并将徐俊良所 奉祀延平郡王神位牌移位于此供奉,自此春祀祈福,登席酬 宴庄内长工,以后社会逐渐繁荣,做长工者减少,转为敬老 宴请六十岁以上寿星并赠送纪念品,迄今约二十年久矣。秋 尝酬神纳福。且求合境平安,并承蒙老辈黄春星、戴春郎、 冯阿五、陈阿财、邱添秀、李庚郎等,相传住持早晚供奉维护,香火延续功劳不浅,第二任管理人冯安德发起于1934年新建庙宇于现址,历经四年,于1937年岁次丁丑三月二 十二日 (时值日据昭和十二年)落成,起酸迎神赛会热闹巡 庄,开台圣王升座,三山国王陪座,东侧五毅神农先帝,西 侧郑母娘娘田川氏,东厢孔圣先师,西厢观世音菩萨,有所 奉祀。……现今郑国圣王庙地址原来是昔日日人警察派出 所,于1934年将派出所移到现在分驻所,后来才建造的开 台圣王庙……遇有牲畜走失时,定来焚香祈告,次日或隔日 牲口自然返回,实为不可思议之事实……。①
    若依照前引文之叙述,麟洛郑成功庙之起源,应是在清代初 期。有关麟洛郑成功庙之文字史料,除了《台湾私法债权编》③ 援用日据时期旧惯调查资料《第五诚心乐施田宇》一契约书中曾 有该庙即存于清代之记载以外,前举之《麟洛乡郑成功庙重修 志》,则为目前所见文字记载中最早者。据该庙义工宋启源所言, 该文为屏东科技大学某教授所撰之文,其中提供了不少麟洛郑成 功庙的重要史料,包括年代、人名等皆甚为详细;然美中不足的 是行文错字太多,而应属作者添加之时代背景明显与史实不合, 实为败笔。如所载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开台圣王部属 管粮官徐俊良,为兵农政策,配合大陆大批农民来台”。清康熙 三十年何有兵农政策配合大陆大批农民来台?又徐俊良为郑成功 部属抑或郑氏王朝旧臣尚有待确认。另外,宋氏称本庙素不作 醛,但《麟洛乡郑成功庙重修志》中则有“起醛迎神赛会热闹巡庄”之行文,明显是相互矛盾。此外,“迄今约二十年久奥”一句,语焉不详,不知所指为何。然而该文之记载亦提供了不少信 息,得知该地区之移垦以徐俊良为首,徐氏是否诚如所言“为兵 农政策配合大陆大批农民来台”,因所载之年代实尚存疑虑;然 而,笔者认为徐氏曾为郑成功部属则有较高之可能性,因为非郑 姓之徐氏家宅中却供奉着延平郡王神位牌。据载徐氏于康熙三十 年(1691年)来台,当时大陆地区除宗祠外尚无所谓的“郑成 功信仰”,徐氏既非郑姓后人,则除非曾为明郑旧臣之外,实难 推想其他祭祀郑成功之理由。盖台湾时有所见因屯田或郑氏部将 驻军之地而发展出“郑成功信仰”之实例,除沙东宫等宫庙以 外,如连横《台湾通史》①中亦见记载“余尝游埔里社,途次内 国姓庄,为右武卫刘国轩驻军之地,以镇抚北港溪番者。庄人数 十户,皆祀延平郡王”。观该庙创建之缘由,本于开垦地之“集 会所”供奉神明祈求平安,所供奉之神明为观世音菩萨;光绪八 年(1882年)首任管理人徐庆垣等发起建庙,凤山县通译官范 恩郎力荐奉祀民族英雄②郑成功,则极有可能系因牡丹社事件之 后清廷重祀郑成功之政策的影响③,故该庙于光绪十年(1884 年)落成,将垦拓先人之徐俊良家中所奉祀的延平郡王神位牌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