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台湾;地方祠堂;中原文化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摘要: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第18-22页
血撤相承的坚持:从台湾地方祠堂看中原文化的播迁
邱荣裕
一、前言
台湾岛地处中国东南边的外岛,邻近广东省与福建省,在 17世纪前岛上即有许多的原住民,如平埔族、高山族的部落遍 布其地。明末郑成功于1662年领兵击败占据台湾的荷兰人势力, 并承袭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也是汉人势力首度统治台湾, 以后清代将领施琅,更是将台湾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主要功 臣。随着历史步伐,邻近的福建、广东地区的人们,纷纷冒险乘 船渡过波涛汹涌的海峡,前来台湾开疆拓土,历经有清一代的移 垦,至清光绪之时,汉人已经成为台湾的主要族群。
有清一代汉人移殖台湾,以闽南地区的漳州府、泉州府的移 民人数为最多;其次为从当时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汀州府 等地方来的移民,而其他州府来的移民人数则较少。其中的嘉应 州、惠州、潮州、汀州等,则是属于现今统称为“客家”的区 域,为台湾客家族群的主要原乡。而漳州、泉州位居闽南,统称 为闽南人,亦为台湾闽南族群的主要原乡。客家人、闽南人两者 在历史上均是因避难因素,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居至华南地区的汉 人,但由于迁居至赣南、闽西、粤东、闽南等地区,受到时间先 佩以及人文地理的影响,这两个族群的文化发展,在生活、语言、祭祀形态等方面呈现出相当差异的情形。
地理上,台湾位居中国边睡地带,虽然经过清初以来三百多 年的移垦及发展,闽、客族群聚落文化的差异还是存在。台湾客 家族群聚落的分布,主要在南部的高雄、屏东两县的六堆地区以 及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本文主要以目前台湾北部桃 园、新竹两县的传统客家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聚落当中的宗族祠 堂(公厅)、祖塔、建筑物的文饰与楹联表现等特色进行观察, 并以新埔双堂屋刘宅为例,论证台湾北部客家族群文化在当今的 台湾社会中,宗族的发展仍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意识。
二、台湾北部桃竹地区祠堂与祖塔的文化景观
有关汉人宗族的问题,著名人类学者英国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曾经在其对中国华南地区汉人宗族问题的研究上,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认为华南汉人宗族的存在,不仅符合 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且具有严谨的构造与功能。华南汉人宗族存 在的内在因素,是共同祖先的认定以及祖产的建立。而华南地区 边睡状态、水利与稻作经济的发达,则是促成宗族发展的外在条 件①。这个华南地区汉人宗族研究的结果,用来观察以及解释台 湾北部桃竹苗地区的客家族群聚落的发展,是颇为符合的。
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地区的客家族群聚落,各姓宗族的宅 院,不似中国华南地区单姓聚落宗族所拥有的豪宅建筑,多数为 台湾一般可见的三合院式或四合院的建筑宅院。这些经历二三百 年的客家宅院,多数宗族即从其来台祖的移垦或落居开始,在历 代族人的群力下,借着宅院的祠堂(公厅)建筑与祖塔,来彰显其家族枝叶的繁茂与兴旺。因此,联系族人的力量不仅只是传统 的祠堂(公厅),更以兴建祖塔作为另一种宗族认同方式。
台湾北部客家多数家族(宗族),一般宗族认同其所凭借的 主要方式,是对祖先每年定期举行的敬祖仪式以及先人骨骸集中 存放祖塔的习俗,以此作为牢牢地维系宗族血)$t传承与聚合的力 量,因此祖塔的建造在桃竹苗地区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从地方许 多著名宗族,如桃园县新屋乡范姜宗族、叶姓宗族、罗姓等宗 族,龙潭乡的陈姓宗族以及新竹县新埔镇上仿寮的刘姓宗族等, 每年的祭祀祖先仪式,因参与祭拜的宗族人数庞大而受到社会的瞩目。
台湾北部客家族群的祖塔与中国传统社会佛教寺院中的祖塔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佛教的祖塔是专门供奉去世高僧的一座纪念 物;而北部客家族群所谓的祖塔,则属于家族(宗族)所有,专 门供奉此家族(宗族)历代先人灵骨之所。因此,一般客家祖塔 建筑的内部空间很大,其外貌不仅有墓型、塔型,更有其家族 (宗族)独特的设计。骨坛存放空间位置,以灵位(个人)为单 位;祖塔小者内部存放位置有上百位数量,祖塔大者内部存放位 置有上千位数量。祖塔主要藏放依照客家习俗二次葬仪式完成的先人骨骸或骨灰。
台湾北部客家聚落,家族(宗族)兴建祖塔的风气,约从日 据时期开始,至光复以后兴盛至今。其理由首重保存先人骨骸并 方便祭祀祖先。因为之前一般家族清明祭祀祖先时,每为祭拜奔 波所苦,因为祖先墓地不只一处;另外家族中也有经济窘困者, 在其所属支脉下的先人墓地或者二次葬后的骨骸安置,无法妥善 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家族中的困扰,以后台湾社会经济发达家 族经济好转,在家族(宗族)提议及各派下头人发动出钱出力, 家族(宗族)祖塔的兴建,即解决上述许多问题。一般祖塔的管理及维修即依照各家族(宗族)所制定的办法,由负责的族人 执行。
一般祖塔的建筑首重风水地的选择,因此有的家族(宗族) 祖塔是在购买的好风水地兴建。如新竹新埔镇主要处于霄里溪与 凤山溪交会之处,四周群山围绕,因此在风水师的眼里,有山、 有水,是属于良好的风水地方,1950年以后就有许多外地的客 家家族(宗族)在此兴建祖塔。
另外,有的家族(宗族)则利用族内的共有地或祖莹之地兴 建祖塔,与其原来宗祠邻近,方便子孙祭祀。此种形态在生活聚 落中祠堂(公厅)与祖塔在一起的人文景观,是非常独特的。如 桃园新屋乡大溪澹地区的范姜姓、罗姓、彭姓、谢姓、叶姓等 25个宗族①,即是如此。漫游在此地区的道路上,可以看到上 述景观。北部客家族群兴建祖塔的风气,近年来也引起部分的闽 南族群仿效②。
三、新埔刘宅双堂屋与祖塔的中原文化意识
新埔上杭寮刘家来台之始,为第十一世祖刘瑞阁之妻詹氏, 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携刘延转、刘延臼、刘延楹三个儿 子,由广东饶平县杨康乡渡海来台,初暂居于盐水港(新竹香 山)一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长子刘延转至上杭寮开 基立业,同治年间仿照原乡兴建一座四合院,当时只有前后二进 建筑部分较为考究,由于宅院分前、后堂,故又名“双堂屋”。随着刘家宅院的发展,分别于同治元年(1862年)、 日据时的 1919年以及1984年三次进行修建。以后,第十九世族人刘天 祯,则于1958年提议共建灵塔(祖塔),作为归纳保存先祖骨骸 之用,使远居他方的裔孙无后顾之忧。经过其向族人劝诱的努 力,两年后,在刘宅后山麓,建立以瑞阁夫妇为主位的灵塔(祖 塔),以后因实际需求而扩建,于1983年修建瑞阁园灵塔(祖 塔),第二年11月完成。
1984年“政府”因上杭寮刘宅的宅院规模庞大、形貌古朴, 且兼具三合院与四合院配置的合院住宅特色,随即以堪称当代台 湾客家传统民宅的建筑典范为由,将其列为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①
建筑学者徐明福对于宅院建筑与人类文化的关联进行了研 究,认为民宅不仅是人的小宇宙,也是人自我世界得以实现的空 间,更是人类所构筑的最基本建筑。世界各地存在着许多不同类 型的民宅,它们之间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差异,这些差异就社会文 化意义而言,即是构成该民宅的主要特色,而这种特色也就是民 宅的传统性。②这种说法作者颇为赞同,因此以为观察相同族群 在不同时空建筑的宅院,不仅可以发掘其共通性的特色,也可以 作为这个族群传统社会文化的表征。
另一方面,宅院是人类建筑最基本的家族单位,这些宅院, 在人类的技术与巧手修建的过程中,由于凭借人类所积累的经验 与知识,因此宅院建筑必然蕴藏社会文化的内涵。徐明福对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