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幼学琼林》增补者邹圣脉生平事迹考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幼学琼林;邹圣脉;生平事迹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130-134页

 


    《幼学琼林》增补者邹圣脉生平事迹考
                                邹春盛
    作为封建时代重要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一书了解的人可谓不少,但对于读书的增补者邹圣脉的生平事迹,知晓的人却恐怕不多,九O年出版的《幼学琼林译注》的“前言”,也说“它的原著是西昌程允升先生,增补者是雾阁邹圣脉梧冈先生。两人的年事,现在已不考。”
    查考连城《邹氏族谱》及当地有关史籍,我们便可知邹圣脉为今闽西连城县四堡乡人。在此,笔者便对邹先生的籍贯及生平事迹作一简略的考介.
    《幻学琼林译注.前言》所谓的“雾阁”,事实上是个地名,即现在的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清代,雾阁属长汀县所辖。邹圣脉.字宜彦,号梧冈,生于康熙三十年人<1692),卒于乾隆二十六年<1762)②,所以,“增补者是雾阁邹圣脉梧冈先生”即是此谓.
    四堡邹姓,始祖是南宋的邹应龙,理宗年间拜端明殿大学士,权参知政事。据四堡《邹氏族谱》和泰宁邹氏族谱、泰宁县志等资料查证,邹应龙原籍福建泰宁城关水南街人,生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卒于淳佑五年(1245)。理宗宝庆元年(1225),应龙因与权相史弥远不合,罢归,隐居故里;宝庆二年(1226)率儿孙寓居汀州四堡熬峰山麓,后其部分子孙遂定居于此。这就是四堡邹姓的由来.而邹应龙乃邹勇夫第十一代裔孙。邹勇夫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随王审知人闽.定居泰宁.后官至尚书方仆射兼御史大夫。由此可知,四堡邹姓是唐末人闽,南宗迁人汀州四堡(现为连城所辖),和客家南迁的步履是完全一致的。四堡的方言,韵母系统、词汇结构及句法结构与长汀客话大体一致,至今,四堡话和长汀话尚可互相对话。这是四堡方言属客家方言的一个明证,所以,四堡应属于客家,而邹圣脉则是被历史尘埃湮没了二百多年的客家名人,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客家人。
    圣脉之父仁声是当时汀州有名的乡绅,有人称他“通明好古,强记博览”,。为培养子弟读书,他特意筑一书屋,自名“梅园”(至今古迹犹存)。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圣脉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他聪颖好学,自小便有才名,“天授风雅,抒诸性灵”,④深得其父喜爱,“六龄其尊人即为授例南雍,以便专精举业”.。科举是当时读书人的当然出路.但是,天生傲骨的邹圣脉却不愿做那庸俗的八股文.所以,尽管他文才出类拔萃,却始终得不到考官的青睐,以至“屡颐场屋”,⑧终身未弟,一介布衣,据传,圣脉曾几次参加乡试,最后一次,考官选中一百零一份卷子,但只取一百名,于是,自诩聪明的考官竟从一百零一份中随意抽掉一份,而抽到的恰恰是他的卷子!几次的科场失意,改变了圣脉的人生之路,他看清了科举制的腐朽和荒谬,自此断绝科场。回乡隐居,以耕读著书为业.
    圣脉性情温和,和睦乡邻。余一轼在《梧冈邹老先生传》中说“他生平喜怒不形于色……隐德以化乡人,大度以陶瓦砾严以律已,宽以绳人。一帘化雨,满座春风……为子弟之楷式”.⑦由于他的影响,使得四堡民风淳朴,尚学之风蔚然而成,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被誉为“诗书礼仪之乡”。
    晚年,圣脉对名利更是淡泊,“五十遂进弃俗尘,筑精舍于石青之谷以为别墅,牙签万轴,诗酒自娱,兴会甩举”,⑧增补《幼学琼林》正是在这一时期,共增文343联,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政治、婚姻家庭、草木虫鱼等等,是一部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也是古典文学宝库登堂人室的指路明灯。全文用骄文写成、文字简炼,音节铿锵,显示了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古文功底.堪称一时壮举。然而,邹圣脉不求功名,不求闻达,故书中只署“雾阁”,没有写明详细地址,正如他在《六十辞寿诗》中所说“自知踪迹人群少.岂爱姓名世上通”。⑨据传,乾隆曾派人查寻他,经因地址不详,未得。
    明未清初,四堡曾是全国有名的雕版印刷基地,谱载圣脉之父仁声“尝勘吉经史而梓之,散布四方,傅学者得穷源涉津,访佚典,搜秘文,咸用以傅补正学,于是缥囊细峡,邹氏之书走夭下”,。可见当时印刷业之盛。许多读书人在科场中不得志后,大多便走上了“开设书肆,以售经史”的道路。邹圣脉即是其中一员。据传,邹圣脉曾到广州一带卖书,干了一件轰动广州府的事。其时,广州新落成一座高楼,它的门牌很奇特,只书“天楼”二字,中间空着一字,征请天下文人为其补上。这是个难题,接连几夭无人问津。一夭夜里,圣脉命仆人备好墨汁,一时找不到适用的毛笔,他便脱下所著草鞋蘸满墨汗在其中添上“一”字。笔力雄浑,含意隽咏堪称绝对。次日,轰动广洲府,知府派人寻找应征者,赏赐银两,而圣脉却已踏上了返乡的路途。由此事,圣脉的才华和胆识可见一斑。
    邹圣脉一生所著诗文芭多,三次有《寄傲山房诗文集》传世。可惜的是大部份散失,族谱中仅收集他近五十首诗,十几篇散文,民间还散存一些诗文,他的诗歌,写景诗占大部份,景色明丽,清新宜人,表现出他闲居山村的舒适心情和远离尘世烦忧的淡淡的喜悦,散文以传记、序和祭文为主,其中的一篇《哭侄征杰文》。结构严谨,,句式奇特,情感真挚,一悲三叹中表现了对亡侄的深深悼念之情,实可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相媲美。
    清朝初年,许多文人不是“尊唐”就是“学宋”,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盛行。而圣脉的创作原则独树一帜,他提出“诗本性情,不事穿凿”的主张,指出,“今世俗之词,……词非不华。华而不实,谓之诬。……词非不美,美而寡当,谓之。既诬且诀,识者讥之。吾济耻假借语.本乎情发乎词”。。反对华而不实,牵强附会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返朴归真,抒发性情。这个观点和同时代袁枚的“性灵说”不谋而合。不同的是,袁枚有《随园诗话》传世,成为一代宗师;圣脉的文艺观点仅散见于一些诗文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至影响不大,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圣脉的书法造诣颇深,他师法古人,自成一家。雾阁尚存其所扩梅园”二字,笔法报逸而又遒劲有力。时人余一轼有言.“索文求书者,目不暇给,人珍拱壁,而先生曾不少靳.”可见其书法深受乡民喜爱。
    邹圣脉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一方面,他无意功名,寄情山水,诗酒自娱;另一方面,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常有英雄失意的感叹.《五十自寿诗坛“五十无间岂自诬.半生岁月叹空祖;学书学剑都无就,为乌为羊总任呼”.。这可看出他当时凄苦的心境,“生死关头莫看轻佩百年如寄共伤心;一杯土是归身处,埋没英雄古今同.”。晚年的这首诗,感叹是何等的苍凉,对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炎凉世界予以愤怒的遣责.
    腐朽的科举制和耸人听闻的“文字狱”抢杀了邹圣脉这一奇才。他常感叹“身如寄萍”,“在朝无寄,’,“在野招尤”。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怕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只有“常做人山想,寄我浮生志”。(16)他不求闻达,所做诗文常随做随弃,至今大多散失。晚年,他“已遣白云封洞口,漫劳车马驻山中”(17).隐居僻地.极少和外界交往,这也影响他的知名度,时至今日,尚无大型的书报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这又是一件憾事。
    《幼学琼林》的参订者谢梅林是他的挚友,也是他的姻亲,圣脉去世后,谢梅林曾写《哭梧冈姻太翁邹老先生仙逝》一文以悼念他.文中所谓“清溪”,即现在的清流县长核乡留坑村,与雾阁仅一山之隔。
    值得一提而有趣的是,《幼学琼林》的另一位参订者邹可庭,名廷献,字征鳗,号可庭,又号涉园,为圣脉次子,生康熙五十四年,卒嘉庆八年。(19)
    注:
      ①《幼学琼林详注》,江西人民出版社九。年十二月第一版,
      ②宣三年重修《龙足乡范阳邹氏族谱》卷五P57,下文所据族谱面此同。
      ③《邹氏族谱》卷二+一,杂记P10。
      ④《梧冈邹老先生传》,余一轼。卷二十,P16。
      ⑤,同④。
      ⑥,同④。
      ⑦,同④。
      ⑧,同④.
      ⑨,邹圣脉,《六十辞寿》卷二十一,P15。
      ⑩童日鼎,《梅园前记》卷二十一,杂记Pl.
      参考邹日升《中国四大膝版印刷墓地—四堡),《连城文史资料》第四期。
     《邹氏族谱》卷二十一杂记P24。
      邹圣脉《题三星图祝从兄文彦六十寿》卷十,P9。
      邹圣脉《五十自寿诗》卷二十一杂记15。
      邹圣脉《题文彦公坟图》,卷十七,P125。
      邹圣脉《寄傲山房跋》,卷十七,P120。
      邹圣脉《六十辞寿》.卷二十一杂记P15.
      《邹氏族谱》卷二十一杂记P74。     《邹氏族谱》卷八。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