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从梅州姓氏堂号 看客家先民祖居地域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梅州;客家;祖居地域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204-208页


    从梅州姓氏堂号看客家先民祖居地域
                黄火兴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据市方志办初步统计,共有180多姓.各姓先祖从何处迁来?可查各姓堂号。堂号,原称“郡号”,是纪念本姓远祖居住或发迹的郡县。各姓均有迁徙的历史,裔孙为了纪念远祖渊源,都将本姓郡号写在祖堂上,故又称“堂号”。后来,又写在大门口的灯笼上,使人一看灯笼,便知他们姓什么,祖居何处.这除了能使裔孙记住祖先外,也便于人们探亲访友,对于今夭研究客家源流亦有参考价值.
    “郡”(堂)号”一般一姓一个,是夏、商、周三代时,皇帝分封诸候、赐郡赐姓时的各地姓远封地郡国之名,也即系各姓祖居住之地名,但也有一姓用两个、甚至三个堂号的,都有其来由,如黄氏,西周时赐郡于黄(河南光州),裔孙以国为姓,但郡号却用“江夏”,而江夏郡则在湖北(今武昌),那是因为战国时远祖黄歇公在江夏发迹,封楚国春申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行宰相职,门下朱履三千,又有十三子、‘女,皆文武名士,子孙昌盛。故后代用“江夏”为郡(堂)号.后来为纪念东汉名士黄宪(叔度)公,为人豁达大度,心如注波千顷,朝野钦佩,故此派又用“千顷堂”;黄氏峭山公之后裔,又有用“炽昌堂佩者,是因为峭山公传世之诗有“三七男儿总炽昌”句。又如王氏,因“得姓之始,所出不一”,其堂号亦不一,远祖源出山西太原郡,故统用“太原堂”,后因王佑曾手植三槐于庭,后子孙多将相,其子孙又用“三槐堂”,曾氏,原为“兽’国堂”,与孔、颜二姓同郡号,其裔孙为纪念远祖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便改用“三省堂”。再如谢氏。西周时封于谢(原河南陈留郡,今唐河县),原用“陈留堂",五胡乱华后迁于浙江绍兴之东山,又改用“东山堂”,又用“芝芝玉树,谢家子弟”的典故;再改用“宝树堂”(以玉为宝)。梅州杨氏,则有老杨,新杨之别,堂号亦不一。杨氏源出河南弘农郡、后徙关西,故堂号统用“弘农”或“关西”;新杨则由杨姓,堂号“绍德”.并非郡国地名,纯属纪念上代,意为继承祖德.故凡用两个以上堂号者,都有其特殊原因。而原始统一的郡(堂)号,才是远祖居地郡号.原始郡号(堂号),往往出现在祖堂大门联中,亦是为了纪念本姓渊源。
    现在,笔者将梅州162姓氏堂号,序列以后,以供查核参考:           
     
  
    上列162姓,约90%以上系世居梅州的客家人、有极小部分系抗日战争以来先后从外省迁人梅州长期定居者.各姓郡(堂)号,一律用原始郡(堂)号,从《辞海》中可查找各姓氏先祖居地。
    现据《辞海》及有关谱碟资料查核,上述162姓,分别属于现行省份的郡(堂)号如下:
    河南省:河南、荣阳、南阳、陈留、颖川、汝南、弘农、顿丘、内黄、济阳、河内、新安12个堂号,37姓.占22.8%;
    河北省:清河钜鹿、河间、高阳、上谷、范阳、广平、中山、渤海、广陵、博陵、魏郡、12个堂号、25姓、占15.0%
    陕西省:京兆、扶风、冯朔、西河、平陵5个堂号,18姓,占11%;甘肃省:武威、天水、陇西、安定、高平、墩煌、6个堂号,12姓,占7.5%。
    山西省:太原、河东、平阳、上党、晋阳、雁门6个堂号,21姓,占12.5%;
    江苏省:延陵、沛国、彭城、下邳4个堂号,6姓,占4%;
    浙江省:盐官、会稽、昊兴3个堂号,6姓,占4%,
    其徐来自湖北的有江夏(黄、喻)、江陵(熊)3姓;湖南武陵(苏、顾、龚、龙)4姓,江西豫章(罗、涂)2姓;四川平昌(管)l姓;安微谁国(曹、戴)、庐江(何)3姓。共7个堂号,13姓,占8%;另新杨计1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梅州客家先民,主要来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集中的是在中原河南一带,相延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这就正好说明哪客家先民来自中原”!
    本文因资料不足,尚难免错漏,盼读者补正,以待后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