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方言;民系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29-33页
2、汉藏系语言语音的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声母和声调在变化中的互相制约的作用。声母由浊变清以后,声调会随着分化为阴调和阳调.一般是清声母的变为阴调,浊声母的变为阳调。但声调的归并则不一定按此规律(即阴、阳调可以合并)。据王力考证,上古只有平、上、人三声,到了魏晋时代产生去声,成了平、上、去、入四声的格局。晚唐五代时,声调第一次发生变化。浊声母的上声字并人去声,次浊声母(即n、m、习、l、y等)的上声字仍为上声。客家话有一些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如像、件、蚌、贱)并人阳去;有一些次浊声母的上声字(如:女、老、米、眼)也为上声,但有相当一批次浊声母的上声字(如马、满、买、懒、忍、冷、你、咬、有、软)和全浊声母上声字(如柱、弟、坐、被、伴、动、近、淡、在)并人阴平。前一种与唐末中原汉祖语的演变规律相同,后种是客家话独自变化的。
3、据王力研究,晚唐五代时晓(h)、匣(v或h)母清、浊对立,到宋代匣母并人晓母。客家话凡晓、匣母合口的字因受圆唇元音u的影响已由喉音(h、h)变为唇齿音(f、幻。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还保留浊音,没有并入晓母,如禾、话、滑、会、黄、横读v;有一部分匣母字已和晓母合并读f,如湖、护、户。并人晓母的符合宋代中原汉语的规律,保留浊音的是宋代以前的现象。由喉音变为唇齿音则是客家话的独立发展。
4、唐时,玄壮等的著作反映了精、知、章、庄四组声母是分立的。到了唐五代西北音知和章组合并。在宋代,庄组不独立,一部分并人精组,一部分并人知、章组.梅县客家话现在四组已合并,大都读ts。这不是客家话的早期形式。现在闽西和广东大埔地区的客家话是精、庄组合流,读ts,知、章组合流,读tr。这应是客家话的早期形式,属于唐、宋之间的语音演变格局.举例如下:
5、晚唐五代西北音灰、微两韵不混,至宋代已合并。客家话灰、泰韵未与微韵合并,如
6、音韵学家认为①唐、宋以前,歌、两韵皆读a不读。,与麻韵合流,现在客家话麻韵读a,歌、戈韵读。,与唐宋以前不同。
7、客家话里至今还保留一些唐以前的语音现象,如:
(1)古时的重唇音(即帮组p、ph、b、m)后来有一部分变为轻唇音(即非组字f、v)。自唐初始变,中唐完成。唐守温的著作则体现了非、敷母“、fh)合流。客家话现在还有相当一批字没有发生变化。如:
闽西长汀话的“发”字保留p的读音要比其他地方多。如“头发”为thA,pue,,“作梦”为pue,ma习,,“生长得好”为pue,te,ho3,“发疯”为pue,ti习‘。凉水井客家话多读f.多祝话“生疮疖”用pot,tshoi,“发财”说fat?tshoiZ
(2)上古江、东同部,至南北朝诗人的著作里江韵仍可和冬韵相谐。客家话现在江、东也不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