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改革浪潮冲击下的客家传统文化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改革开放;客家文化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264-268页

 


    改革浪潮冲击下的客家传统文化
                         童平平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场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变革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客家人聚居的闽西、赣南、粤东地区,也由此进入了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大变革时代。短短的十年,急剧变化中的弃旧图新,使客家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心理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这种震荡和冲击首先在客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使客家传统文化开始进入一个兼收并蓄朝多层次、多色彩、多样化发展的时期。
    冲突:西方文化与客家文化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的历史根源。从中原大地上辗转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受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维持的是一种农业型的自然经济结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由家庭,而家族,而宗族,集合成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宗法制的社会网络,家国一体的宗法体制,程式化的生产活动和近似凝固化了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客家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文教育事业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形成客家文化特有的品质。改革开放使人们开始接触和探索许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和观念。如潮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量物质财富,使身处偏僻山区的客家人,在茫然和惊羡的同时,对客家传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始产生怀疑和逆反。客家人中佩年轻的一代,带着振兴经济,发愤图强的强烈愿望,追求物质文明,引进和学习西方文化,精华和糟泊同时引进,优点和缺点一并学习,于是乎,客家传统文化,几乎在倾刻之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振荡。
    一、与传统观念的冲突:西方人学辩证法的观点和孔德实证主义观点,在一些客家人中,开始有了市场,人学辩证法片面夸大人的力量,认为离开人,客观世界便毫无意义,这使客家传统中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观点受到冲击;孔德实证主义用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谐调论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又使客家传统中助人为乐的美德在某种程度被异化。
    二、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西方文化思潮如潮水般地涌向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一天一天地改变客家人世世代代维持着的那种人际关系.虽然客家人还维护着喜同庆,忧同吊的传统习俗,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婚丧喜庆讲排场、大操大办等所谓“衣冠氏族”的某些落后习俗感到不满。闽西各地普遍兴起的“红白理事会”受到欢迎.并向赣南延伸。客家人亲友之间帮工只供酒饭不给报酬的传统做法开始受到抵制,个人的互帮互助活动开始转为集体,过去客家人所信奉的“以农为本”、“轻商薄利”的意识荡然无存.闽西、赣南、粤东.几十万农民摒弃“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上山下海,开行办厂”做生意人,投人了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
    交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外来文化的涌人,并不仅仅是以特定的方式与客家文化相冲突。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大的渗透力和客家文化宽泛的兼容性.外来文化中的某些精华和工业文明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便与客家传统文化相并存。在客家人居住地区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反差强烈的画面。一方面是抬菩萨、迎神打蘸的重新出笼一方面是卡拉 OK、舞厅的层出不穷,一边可以听到委婉含蓄的客家山歌,一边可以听到热情奔放的都市流行曲;如痴如醉的迪斯科和如疯如狂的“跳神”并存;捐资办学堂与出钱修宗祠的热情同样涨……既表现了大变革时代客家人的欣喜和兴奋,也表现出了他们的混乱和困惑。
    一、个性发展与群体观念兼容:总体上说西方文化是重外在超越,而客家传统文化则是重内倾超越,重主体的自觉性的。人的本能的权利观念和意识被长期压抑在义务观念之下,人们往往只知道自己的社佩会、群体的义务,而不知自己应有的权利。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使一贯遵从团体利益的客家人开始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个休户、专业户大t成功的事实,又使一部分崇拜集体力盘的客家人开始崇尚个体的力盈。客家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则认为,现代化最需要的就是个体的自信和自觉.客家传统文化中重主体、个人自觉的价值观念,只要稍加调整,在本质上,不仅与现代化不矛盾,而且.可以成为它的重要动力。海外客家后裔在科学、技术、商业等方面的突出造诣,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既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具有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梯、薄强权、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放弃对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彼岸世界(名节、孝涕、信义)的追求,转向追求一种实惠、具体的价值目标。一部分人象当年“过番”、“闯南洋”的客家先辈一样,“闯到外面赚大钱,赚钱回来建校园”。由于这种追求,客观上起到了繁荣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作.用,较能为客家人的求实精神所接受。
    三、旧的格局与新的思想并存: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个中的奥妙就在于他们具有并‘顽固’地保留着一套特有的生活模式,这个模式和行为方式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地在某个清晨由某个人发布政令就可以一笔勾销"(新加坡《联合早报》90.9.4)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工业文明的诱惑也难以使客家文化一时间产生动摇.因而,西方文化中一些不至于与客家文化产生剧烈冲突的思想,也在客家人中有了市场。一些本来不易为客家传统接纳的观点,也由于有了充足的理由,开始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流行。前者如对外交往的增多,破坏了客家地区的语言的稳定性。一边是“宁卖祖宗因,不忘祖宗言”的顽强的心理驱力,一边是学好普通话和外语在对外交往中有可能带来的利益和方便的诱感.后者如经商发财致富,冲淡了“重农轻商”的思想,“男儿志在四方”,潜化了佩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
    转化:新的渗透与泊的图新
    纵观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知,无论邢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精华与糟泊共存,甚至二者常常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去没春将夹也不会有纯属精华或纯属糟泊的文化。美、德、日、英、法等国能够走上发达之路,并不是靠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取得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同徉如此,它们虽然学习西方,但却没有一个国家(地区)抛弃过目己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念.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盲目地模仿美国人和西方人,而本身又缺乏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我实在不相信。这是值得我们塑造的社会和国家.”(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91.2.19)今夭,是昨天的延续,它并不可能割断以往的一切联系而孤立存在.客家传统文化,要向明天的更高层次开华,就必须向外界开放,在新陈代谢,随时迁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精品送出去,也把别人的精华拿过来.
    改革开放为客家传统文化创造了比较和选择的有力条件.客家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已经在一定程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客家文化已经在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当代科技使勤劳勇敢的客家精神如虎添翼.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从汉民族浑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客家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它缺少当代科技成果的参与,与当代客家青年在求乐、求知、求富、求美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越来越多的客家人认识到,没有人的现代化,其他的现代化不可想象.因此,人的观念、素质等文化因素受到空前的重视,客家人勤劳勇敢,重视智力投资的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扬光大。
    二、开拓视野,使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开发。排外封闭的心理正在不断消失,交往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客家人的思想观念已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过去那种“越贫困的人越不想赚钱,越闭塞的地方越不愿开放”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穷人不需多,斗米唱山歌”的典型的只求温饱的客家心态,正在得到改变。外出经商和学艺的青年日益增多,外出当劳工由卑贱变为时髦.视野的开拓丰富了客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客家人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完成了观念的自觉更新,形成了客家人.的新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现代科技思想。
    三、观念更新使传统文化开始升华。如前面所述,客家人生活在客家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家国一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文明的长期积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使客家人具有一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惰性。改革开放使客家文化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只有把握住客家传统文化的精华,植根于历史肥沃的土壤上,按照发展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