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方言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74-78页
客家的崇正意识与客家方言的稳固性
练春招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华夏文化是在中原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家人的祖籍往往都可以追溯到这一带。根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客家先民东晋前的居地,实北起并洲上党,西届司州弘饭,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汝水以东,颖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①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中原板荡,国家分裂,客家先民被迫南迁。长期的流亡生活,使他们经历了诸多的流离和困顿.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园的可爱,乡土的芬芳,从而益发眷恋中原故土,直至今天,几百上千年过去了,客家后裔仍对他们的祖居地念念不忘。每年春节,他们都在祠堂、祖屋的大门口、厅堂内,挂上贴上标志自己姓氏堂号的灯笼和堂联,以寄托自己对祖先、故土的思念,同时启发后人奋发进取,不要忘本.而在故园乡土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成了他们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客家人自称是“中原士族,三代遗民,”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汉族的“嫡系。”在他们的心目中,唯有华夏民族是正宗。因而,这种民族血缘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光荣的标志,不息的力量源泉。当蒙古人南下之时,客家人奋起勤王,拥戴着南宋幼主,与元兵窿战于东南各地。满族人主中国,客家人又起而抗清,成为“反清复明”的劲旅,有的则隐居山林,对清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直到今夭,客家人还以先辈的这段抗元和抗清斗争的历史为荣,他们把当年客家先人为匡扶宋明王朝,跟元兵和清庭进行殊死斗争的壮烈事迹编成歌谣、故事,或铭刻干木石而传颂于后代,同时也把这种精神提炼成谚语夹教育后代。诸如“白手起家真志士,赤心报国是忠臣”,“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宁为英雄死,不为奴隶生”,“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失去好友,难过三年;失去祖国,痛苦终生"等谚语,在客家地区就颇为人们所熟悉。失国丧家的痛苦,客家人确是体会至深的了。故而他们总是把自家与国家民族联系在‘起,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对此,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曾经这样称赞过:“他们的由来,迁徙的种种经历,确替他们养成了一种爱种爱家的心理,同仇敌汽的精神。”“客家人历来是最富民族思想及革命精神。
客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罕见的深重灾难,但他们仍顽强地保守着中原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语言,他们也努力保守着原来的语言。至今,各地客家方言中都保留着许多“隋唐古音”。
客家先民是从中原南来的,他们初到南方时,由于南方还是一片未开垦的蛮貂之地,所住居地大都为金瑶等少数民族。和他们相比,无论在生产水平、文化习俗上还是在语言上,客家人都有一种汉民族的优越感。因而,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肯舍弃自己的语言.古直教授在《客人对》中说:“客人之先,来自中原,初因自贵,保守语言,及迁益南,迫近陆梁(秦时鲜称五岭以南为陆梁),保守之性,因之加强。”虽然后来与原居地华北平原长期分隔,而且,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当地土著语言及邻近的闽粤方言的影响,他们所操的语言也不可能没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语言的主流,仍是顽强地保留了祖先的中州之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说:“关于客家人的情形,第一件可以注意的事,便是他们的方言,他们说的实在是一种官话,和四围非客家人的话很不相同,但是很象现在中州河南的话.客家人原出北方,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佩.清代诗人黄遵宪亦云:“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礴有关客家方言的研究成果表明,客家方音与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它所保留的宋代以前的中原之音随处可见,例如:
①、客方言中古非敷奉微四个轻唇音声母字至今仍有不少读重唇音PPaeM,如“飞分斧痹发粪放坊”等字在口语中读作PaB声母,“肥吠伏冯浮饭扶缝蜂”等字读P声母,“问袜尾味蚊亡网望巫”等字读M声母。隋唐时代,帮组声母与非组声母仍可类隔。北方汉语轻重唇的分化是以晚唐五代时期开始的。客家方言的这种读法,正是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的特点。
②、《广韵》系统的二等韵在客家方言中未聘化,仍读洪音,无i介音,今客家方音“间减江交巧咸”读音与“甘敢冈高考含”相同或相近.甚至三四等韵也未能舌面化,仍保留舌根音喉音声母kkoh,如“饥肩见斤军脚”等字念kaB声母,“奇轻强旧近件”等字念k声母,“喜晓闲香形兄”等字念h声母。
③、见组疑母字今仍保留勺声母,如“蚁熬岩硬”等.
④、《广韵》的日母字各家拟音作或;今客家方言中,仍把“惹二耳热日人肉”等日母字读作声母。
⑤、客方言有些点为连南、揭西、秀篆、长汀、连城、西河等地的知章组字今仍读舌叶音tltff,如“遮中”念tI声母,“车春”念tI声母,“蛇声”念I声母,应与中古音相去不远。
⑥、《广韵》系统同时存在一二等韵的摄,客方言今读仍多处有别,如蟹摄开口一等的“袋改菜彩胎海害盖”等字读佩韵,而开口二等的“排埋鞋牌买晒败”等字读。i韵。合口一等的“赔梅灰垠外会会不会”等字读。i韵,“悔回”读i韵,“最队”等字读ui韵,而合口二等的“乖快怪”读uai韵,“坏歪”读ai,“桂”读ua,“画话”读a。北方汉语一二等对立的现象至宋代时消失。宋音的“台韵与佳皆合并,成为皆来部。”⑥
⑦、《广韵》系统的麻韵,今各地客家方音均读a、ia或:la韵,未分化为家麻、车庶两部。如“怕家牙下爹者社”等字读a,“姐写惹借谢斜夜”等字读ia,“瓜垮跨寡”等字读a,“宋代的麻蛇,到元代分化为家麻和车遮两个韵部.《切韵》麻二等发展为家麻,三四等发展为车遮.峋
⑧、客家话的白读系统中至今仍曾梗有别,曾摄没有文白异读现象,而梗摄则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白读时,主要元音比文读低,如“彭省庚坑行争正成”等字在开中念a习韵,“平柄病命名姓青醒”等字念ia习韵.在宋代的韵母系统中,庚生部读e习.蒸登部读刊,京青部读沟。到元代则这三部合并为一部,“宋代的庚生、蒸登、京青,到元代合并为庚青,’,⑦。读音为胡。今客家方言梗摄口语常用字均有白读音,显然,这些白读音都保留了宋代以前的读法。文读音的、沟与曾摄相混,这应是宋代以后受北方汉语影响而致的。周祖模认为,“梗曾相通始于宋代,等子指掌图并同。”⑧
⑨、各地客家方音大多没有撮口呼韵母,今北方汉语中的撮口呼韵母是宋元之后从“合口三等或四等”演变而来的,王力先生认为,元代“字音不再分为二呼四等,而是分为开齐合撮四呼,’,⑨而客家话未参与这种演变,走的是开合口细音混同的路,如“余雨群讯勋全冤元”等字在客方言中读音与“姨椅琴信新前烟言”无别。
⑩、《广韵》系统的三等韵在古代都是有i介音或是以i为韵母的,今普通话中洪细是跟声母走的,非组和知系字一律读作洪音.但在客方言中,非组声母的部分字与知系日母字仍有多数点读作细音,如“飞贵肥尾味儿耳二女乳”等字读i韵母.而“放人染热绒肉”等字的韵母则分别是i。习、iam、iat、ia习、iuk、均有i介音。@、今客家方言的多数地区都有人声韵和人声调.人声字仍读得短促,多数点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塞音韵尾ptk,部分点Pt消失,剩下k?或只有?尾,只有个别点如闽西的长汀、赣南的安远、大余等地无明显的塞尾.《广韵》系统的人声韵,收有Ptk三种韵尾,在宋代的语音中,声调上还保留人声,这三种韵尾在北宋时代,已经演变为喉塞音?。北方汉语人声的消失发生在元代。
语汇方面,客家方言也保留了比较丰富的古词与古义,许多和现代汉语北方话不同的语词都是见诸中古时期的韵书或更早的典籍,例略述如下:
①锅。客家话叫“镬”或“镬头”,梅县音v泳,《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注》日:“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淮南子、说山》:“尝一商肉知一镬之味”,《注》日:“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气广韵》人声铎韵胡郭切:“镬,鼎镬。”音义俱合。今北方汉语统说“锅”.
②、锄头。客家话叫“撅头”,梅县音kiak佩《淮南子、精神》:“今夫睬者揭撅锚,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广韵》人声约韵居缚切:“撅,《说文》日大相也”,相即今锄。
③、插。秧客家话叫“漪田”,梅县音5156。《文选、魏都赋》:“水澎,粳.陆前樱黍。”《注》:气方言》日:前,更也.”插秧即是把秧苗移植到他田,故称“前田”。《广韵》去声志韵时吏切:“前,种前.”音义俱合,今北方汉语口语中已不用此字。
④、田埂.客家话叫“田睦”,梅县音sun,,唐刘禹锡《刘宾客集.插田歌》:“田睦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广韵》平声燕韵食陵切:“膛,稻田畦也,畔也。”音义俱合。今北方汉语口语中已不用此字。⑤潜水。客家话说“勿水,”梅县音mis.,贾谊《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合,勿深潜以自珍。”《集韵》去声队韵莫佩切:“勿,潜藏也。”音义俱合。今北方汉语口语中已不用此字。
⑥浇水.客家的一些地方说“沃”,武平音v砍,,《左传,嘻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王人,怀直与焉,奉匝沃盛,既而挥之,’谈疏》:“沃,谓浇水也”。沃盛即以水浇手而洗。《广韵》人声沃韵乌酷切: “沃,灌也”。音义俱合,今北方汉语“沃”多指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