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200-204页
客家民族文化侧议
宋径文
家族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客家人的家族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文化所包括的面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家族的“家谱、族谱”、“家祠、族祠”、“家教、家法”、“家庆、家难”、“家庙、家祭”等等,都属于家族文化的范畴。而在这众多的名目之下,最为重要的莫过 于家谱和族谱了.任何一个家族,要维系它的存在、发展都离不开它们的“谱”.而“谱”也正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渊源、名人轶事佩家族发展最具有权威的真实记载,所以至今,修谱、续谱仍在进行着.族谱,亦称“宗谱”,《南齐书.贾渊传》载:“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轶,七百余卷,该究精悉,当世无比。”《书言故事.宗族类》日:“叙宗族长幼之名日族谱”。其主要内容有:本族来源;祠规、祠约,墓图和有关协约;世系表;本族著名人物的传赞图像,按辈份排行记录本族人口生卒年月及妻女、葬地等情况。
家族,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形成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当然,在原始社会初级阶段,在人类原始群杂交的年代里不可能形成家族,然而,到了母系社会,便形成了母系家族,并且是一个大家族,同样,到了父系社会后,这种大家族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变成了父系家族而已,这种以父系为核心的大家族一直沿续到今天,仍有所遗留。《红楼梦》里的贾府,巴金笔下的《家》,老舍描绘的《四世同堂》都是这种大家族的典型代表。而客家人的“土生楼”,不管是圆的或是方的,都是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以父系为家长制的大家族的一种保留。
随着社会的进展,人口的增加,外界文明的侵人,这种封建式的大家族已经在逐步瓦解,而维系这个家族继续存在的另一条纽带依然存在,这就是“家祠”和“族祠”。它们统称为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哲的庙堂。汉时多建于墓所,后世无此限制.《汉书.张禹传》载:“禹年老自治家墓,起祠室。”唐杜甫《蜀相诗》云:“垂相祠堂何处寻。”宋司马光《文潞么家庙碑》记:“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宋史.刘挚传》云:“会司农新令拆卖天下祠庙,依坊河渡法收净利。”而宁化客家人的祠堂有大有小,凡宗族迁居他地居住数年后,人口兴旺发达,则可以从原迁出的祠堂中分出一支谱碟,另立宗谱,另建祠堂。而在任何一个祠堂中都必须有“谱”,它是这个家族的核心。如宁化《柏溪池氏族谱》载:“裕郎公即其苗裔,然溯之老谱缺焉。失未详之。事难以徽信,惟予族之老谱溯源者。’佩又说:“自裕郎公始,公于赣之宁都鹅鸭塘,徙居闽宁之池家陵,时在大宋之开禧元年也。计公父子居此亦不过数十余年耳。厥后,淳佑二年,天宝公始卜会同里池家所置山冈颇广,即各世祖续置山田故垒,亦不一处泊乎。七八世至十余世外,地窄人繁,有迁居蔡地暇及高坑,有迁居石城礼上者,惟予十四世祖,清郎公独卜筑高地焉。”这一段记述,把池姓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同样对他们这个姓氏的由来,族谱中也有一段记载,谱日:“余族非赐姓,是得 于秦司马公子池,后即以祖字为氏焉。替缨显贵,代不乏人。秦则有子华为宰相,汉则有池xx为中牟令;北魏有仲鱼封城门候;宋有光庭钦点翰林,南宋则有溥公宦居广东连州同尹,系河南汝宁府西平县人也,而姓郡道号为西平世传。”
同样的,家谱也具有以上功能.清道光庚戊三十年间重修的《谁国曹氏家谱》载:“曹氏系出轩辕,自振铎受封后以国为姓,历周、秦、两汉、三唐、五季,代有闻人。其超而著者莫如佐宋。”又说:“太祖定天下之彬公为大将,时以八十万兵下江南,不杀一人,不戮一卒,位至垂相,爵列通侯。生六子。季居浙之台州,三传至远生,于宋咸平间以世职受汀州牧将之任。卒于宁邑之碑岭。……大郎生六郎于元间迁居榆林即今曹坊。”数语之间便把支肌叙述的一清二楚了,无怪乎今人之寻根访祖,均以族谱,家谱为证了。
客家人重教育,这在“谱”中亦有体现。每一个家族都希望一代强过一代,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或者是“为人不读书,不如一条猪”的年代里,加之南迁来的官宦显贵,他们认准了一条真理,即要使一个家族繁荣兴旺,就必须让自己的子孙去读书,求取功名,重振家声。于是乎,每个家庭的祠堂便成了孩子们的学堂。再穷的人家也要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法国神父赖里查斯在他的《客法词典》中写道:“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是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宁化客家人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有族谱为证.《池氏族谱》载:“御制有日:从今不薄读书人,况宗族乎。自后凡人淬者,众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贺银叁两;补真者,各贺银贰两;出贡拨贡者,各贺银捌两;中举者,各贺银贰拾两,中进士者,各贺银叁拾两;中鼎甲者,各贺银伍拾两。永为定例。”除此之外,他们还明确提出:“振儒风,恢先绪,大家声。舍读书之子其孰能耶?族中俊秀,有志上达之士,富厚者不侯仰给,则宜鼓舞以励其志。清寒者,要设法资助,毋弃其材,使之行成名立。”同时,各宗祠都设有“学租田”,供子孙们求学所用。考中秀才者,便有资格“吃学租”.如此注重教育,无怪乎客家代代有人才出了。
“谱”,是我国家族发展中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普表和文书。俗称谱书宗谱,家谱或族谱。古时称“家碟”、“家乘,多流行于仕宦人家。早在汉代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就大量的运用了谱碟资料,魏、晋、南北朝时已非常流行。晋贾弼的的《姓氏薄状》被称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改写为《十八洲谱》;号称“王氏谱学夕唐有《氏族志》宋有《臣僚家谱》、《族谱引》、《苏氏族谱》等等,专门记述臣僚血脉宗亲的系统。而宁化客家至今还有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族谱,正说明了中原文化对他们的深远影响,也反证了“衣冠南渡”所带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围绕着家族,还将展示着形形色色的文化事象。新婚夫妇要到宗祠去拜祖,添丁过房必须到宗祠报告.岁时节日,祭祀神灵……,林林总总的文化事象,都是围绕家族这个基本单位进行的,使人们时时,处处都被笼革在这个家族的氛围之中。
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经济方面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私有制,原来为私有制所支撑的父系大家族中的小家族或个体家庭,纷纷从封建家长制的栓桔里解放出来,形成了若干较为单纯的血统关系结合成的家族。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禁锢了千百年的家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化撞击,原有的家族文化必然地要和外来文化相互溶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家族文化的模式.来维系着这个家族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