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李元仲;反恨赋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
摘要:客家纵横第255-259页
李元仲《反恨赋》赏析
黄典诚
从文章的体材说,李元仲的《反恨赋》是一篇“赋”,从文章的性 质来说,这一篇赋又属于辨论文。总之,这是一篇用赋体写的议论文。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这得从作者的身世说起。
《反恨赋》前有自叙一首,我们可以看它为作者身世的自白和写赋的动因。
作者藉该序劈头说:“仆生不辰,性偏绝物。早攻架悦;却鄙文儒;壮爱韬铃,又憎辜键。方庸矮满世,辄竖玄露之坛,及纤诡成风,则树韩欧之轨。于是颠倒科场,淹逢丧乱。试谢翘翘之弓,薄怀皎皎之玉”。这说明他自幼不文不武,想从科甲出身。
不意“既而岳读崩颓,河山变易。”一个大不幸的亡国破家的命运到来了。“夸父及日于虞渊,翅鸟殴龙于渤褐。臂牵后僵,衣染天血。”明崇祯甲申事件发生了。“暖夫,赵公空惭单父之屠,未能立稿彭山,王樵徒惮徒契丹之虐,亦欲坏封茧室。”对于敌军的残酷屠杀,一时无可奈何?
“奈何逃渊无数,穿壑寡瘫哀七尺之匪人,悼六经之扫地。无罪无辜,博带而老兵,如龙如虎,逼华颠为城旦。”整个民族,炎黄帝青胄部被奴役了。“车书一,立亡可须谁,验彦谦之语,美恶周,而十年必愎愎,孰卜子产之占。”异族所建立的伪政权,谁能保其长治久安呢?
“首疾呼苍,史何处说?魂销化碧,天不可支。江淹所谓酸辛,直堪谈笑;国编所列祸败,岂胜潜咦?聊述往哀,用广《恨赋》云尔。”
是这样的呼天抢地,也没什么用,一部二十二史,从何说起呢?忠臣义士,为国牺牲,化为碧血了.天要蹋下来了佩谁能支撑它呢?江淹《恨赋》所说的“辛酸,”只能看为“谈助”。国史所载的不光彩的祸败的事情,是怎么流泪也悲伤不了的,现在约略谈些历史悲惨的故事,用来扩大《恨赋》的范围罢了。
作者李世熊,字元仲,号魄奄又称但月。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死于清康熙丙寅29年,享年八十五岁,本籍是福建客家宁化泉上人。他著有《寒支》前后集。打开《寒支集》一看,里面尽是枪怀故国,篙目时艰的文章.道光初陈恺序《寒支二集》有云:“先生当胜国多故之日,际身世离乱之秋,十冠诸生,九蹋场屋。目夫时事之日非,心痛夫当道之失策,欲进则时无可为,欲退则心不能。”又王憋公序云:“但月先生云:河山易位忽。人物失伦。欲哭则不敢,欲泣则近妇人,欲死则二毫在堂,相依为命。当尔之时,如失路之儿,丧巢之鸟,仿惶枪侧,视画如昏,固宜自谓久处幽草.不见夭目矣"!李元仲处在这样看白天如黑夜的世代里,他是怎样地穷极无聊,毫无生趣可以想象.因此,他满怀愤恨,呼天不应。其身如此,其文章岂能粉饰太平,堕人五夷甫空谈误国之恶道。
《反恨赋》是李元仲身世的如实反映.李元仲生于故国沦亡,异族人主的时代。作者心头没有别样东西,只有从心良声的一个恨字。作者心头这个故国沦亡异族人主的大恨,要怎样才能洗雪它,要能驱除异族统治,光复汉官威仪才能洗雪它。“然而欲进则事无可为”他有什么办法呢?但是“欲死则不敢”,他只能选择他能胜任可以做的工作,写写文章藉以淬励当代及激发后世而已。
写什么文章最好呢?恰好《昭明文选》里有一篇江淹字文通的《恨赋》他看了题目,十分惊喜,以为古人先我而得.我可以恃它以泄心头之恨了。但是细读之后,竟使他大失所望。原来江淹《恨赋》所谓“恨”者,在他看来,都算不了心头大恨,鸡毛蒜皮,都不堪一驳。所以李元仲的《反恨赋》开章明义就来了一段“通论”。
“圣人不作,天梦末醒,祯详或覆宗之券,妖魁即佑淫之惩。玉匣珠糯,翻藏蛇东,狂锋怨锨,多碎凤麟,山慈海葱,由古迄今”。
这是说,可恨之事,自古至今,随时都有.这几乎是普遍规律,不足为怪。“于是展披《恨赋》叹其祯误”。
“倘存没之一条,何荣华可慕”?《恨赋》以为播康临命《广陵散》之曲遂绝,兹可恨也。李元仲谓此乃小事,不足为恨!
又“却帚宕文,形神偕豫”。《恨赋》谓冯敬通闭门谢客,跌宕文史,也是可恨。李元仲说他温经读史,身体精神都好,何恨之有?
至于“慰女事戎,甘心座聚,降卤坠家,循髻胡服”。《恨斌》认为王昭君丈夫死了,又嫁了他的儿子,李陵投降匈奴,改穿了胡服,这些都是可悲可恨的。李元仲则认为王昭君、李陵都是死得太慢了,活着能算什么呢?“死恨其迟,生何足数”?
“及雕鸳之秦,残啄九土,楹车臭扬,黔黎气吐.奈何反诅咒为哀吟,改欣怪为酸楚乎”?秦始皇并吞六国,奴役天下,一旦死了,万民称快。为什么《恨赋》反颠倒是非说这是很伤心的恨事?
“若夫荆柯刺劫秦,命争丝发。何环柱之余魂,反屠柯于仓摔,田樊之首空驰,丹喜之亡如忽,生角之马奚祥,贯虹之日竟没”!那荆柯刺秦王只差一点就成功了。为什么那绕着殿柱逃命的秦王,反在仓惶迫促之间,抽剑把荆柯宰了.这一来田光樊于期的脑袋白白送了人家。老马长出角来有什么祥瑞可言.那白虹贯日也就全属没意义的了。
“迨乎韩城孺子,博浪挥锥。咫尺之车中副,五世之仇遂灰,剽胸此误,亡命如累。虽复纽婴而肠亥,未能酿政而扬眉.”还有,韩国的公子张良,在博浪沙中叫一个刺客用数十斤的大铁锥击秦始皇.只看的几尺远,大铁锥竟误打在奉王的副车上,这样韩国五世受秦的凌辱竟无以报复了.张良就如罪犯到处逃亡了。张良刺杀秦王衰政的目的达不到,也就永无扬眉吐气的一天。虽然秦王胡亥亡了,子婴投降了。但终以未能烹奉皇而绝恨。
江文通《恨斌》的基本论点被李元仲一一驳倒了。那就《恨赋》所指的恨,竟无一可以成立。那么,什么事才可以称得上地地道道的真恨呢?李元仲根据史实为我们指陈下面这些:
“又如紫蛀闰位,诬夭阁人。公卿谈圣,夷复同声。乃有东郡翟义,执言举兵。发西汉二百年之愤,仗刘氏十一帝之灵。奈何列侯助,七将相淫,焚骨缪婴。烈夫短气,假皇即真。”王莽篡汉,真是欺天盖日,极尽欺骗之能事.你看满朝文武,个个都拿王莽当圣人.中国外国,异口同声只有一个东郡翟义,敢于站在正义立场起义。翟义的惨败;这是人间的大恨之一壮士们气短了,王莽的假皇帝也变为真皇帝了。起义的部队被包围,儿童被杀死,死尸被焚化;为什么好些侯爷都还站在王莽一边,七个将官都还死心踏地拥护王莽?
“又为妖北剪唐,仙李修估。文蛾眉而戴冕.武巾帼而艺攒。伟哉敬业,激气扬抱,痛悼一坯之上,声问六尺之孤。人神胃快,葵狐受诛。奈何穴窥江左,旗迁洛都。思温油反正之策,元忠效攻弱之图,山东义豪,空申锄而模麦,下河乌合,竟瓦解而就俘!"武后算唐,天下大乱,社会上男不男女不女,阴阳怪气,不一而足.只有徐敬业,忠肝义胆,草檄讨之。脍炙人口的名句“一坏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l"气旗所指,气吞斗牛.为什么义军江左的根据地被破坏,义军在洛阳附近的军事不得进展.魏思温军师的起义计划受到阻挠,魏元忠又卖力替武后摧残义军.山东支援义军的武力粮草都落了空,结集在高邮下阿黔的乌合之众的义军一朝冰消瓦解都成了武周的俘虏了。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习惯上联类并称。汉有王莽篡国,唐有武后僧位,赋文联类而出,允称恰当。
“瞪夫,揭竿譬于为山,还譬艰于返日。观夫火德焰微,蜀鼎丝系.耻王业之偏安,誓汉赋不两立。祁山之牛与神输,五原之耕屯堵辑,虎视魏人,捍羁孙氏。一旦赤星投营,大命有极。万姓苍哀,戎彝野祭。”这是痛惜诸葛武侯“出师未捷身先死,’6勺一段话。汉末王业之所以偏安,在于汉贼之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六出祁山,收复中原。今乃亦星投营,大命有极。一个美好的将来,终归幻灭,岂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如举族北辕,两河连覆。秽堆岱华,天挺武穆。誓欲进据渔关,收复王路。迫手经略西京,六郡尽复。拐马碟屠,汁京穷戚。燕南之伪令不行,晋降之旗号皆岳。焚香迎者云从,挽车馈懊者蚁续。直抵黄河,御回宗格。乃国贼画淮以班师,义氏遮马而彻哭。庙漠十二牌,台议三字狱.涅背天何知,拉胁人何酷。动尽兮恕犹新,身百兮谁可赎?’’这简直是对岳武舟的悲壮下场的一首挽歌,读之真可令人感泣。岳飞狠狠地挫败了金兀术的拐子马,大大地动摇了金国的首都洋京。岳飞准备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以庆祝胜利,并接回徽钦二帝,不想汉奸卖国贼秦桧暗中与金人议和以淮为界,南北分治,十二道全牌硬把岳飞召回来,用“莫须有”的罪名投岳飞于诏狱。结果,惨死于狱中,任何办法不能使岳飞死而复生。“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多么沉痛的一句呼喊啊!
诸葛武侯与岳武舟的恨事如此,还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呢?作者李元仲说:“有。且看!”
“哀哉!天废不支,人亡社移……”
“前则有青鹅穴地,黄屋崩攘。执玉兮者执盖哀衣兮青衣,佩玺兮洗酌,垂裳兮寻骑。庚氓之血殷地,辛宾之骨甘轰。”这里说的是西晋永嘉之乱的一段痛史,那时怀憨二帝被匈奴俘了过丢,匈奴迫令怀憨二帝,青衣小帽,为他们行酒作乐,庚琅辛宾两位烈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