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闽西客话与汉语史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陈丕显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话;汉语

出版者: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来源:客家纵横第页

摘要:客家纵横第94-98页


    闽西客话与汉语史
        林清书
    从方言的角度考察汉语的演变情况,是汉语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譬如古汉语语度音史(音韵学史)的研究,一般地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古代韵文的平仄和押韵;古代的韵书;各地方言;外民族的借音。在汉语史的研究中,客家话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语言化石”。本文拟结合闽西客话,着重从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谈谈客家话与汉语史研究的关系.
    1、语音方面
    1.1从语音方面看,怎样才算是客家话?
    李玉《客赣方言之分野及其内部差异》(第二十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论文)一文中指出:“从语音上看,客赣方言古(中古,下同)全浊塞,塞擦音声母无论平仄今变为送气清音.”所以,单凭这一条还不能把客家话和赣语区分开来。李玉认为,客家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古上声次浊声母字今夭部分变读为阴平(第1调)。这批字大致是:一等:我鲁橹卤每尔你某亩母儡暖偶懒免满。二等(绝大部分字):雅瓦奶咬猛马码买。三等:惹边鲁语吕旅垒两领岭美里李鲤尾有免染往晚敏养痒。四等:礼.以语音条件作为最主要的特征,再参考特有词语、迁徙史,就构成了划分客赣方言之分野的标准。
    在闽西客话当中,卤、暖、懒、满、咬、马、买、吕(铝)、两(斤两)、领、岭、里、鲤、尾、有、痒等字都念成阴平(第1调)。是符合客家话的最显著的语音特点的。此外,(我)、娘个(我的)、来脚(来玩)、今哺(今天)、昨哺(昨夭)、爱(要)、屋下(家里)等特殊词语与一般客家话相同。
    1.2武平人的“煮猪肉”
    武平人“煮、猪”的声母都是〔t〕,听起来就象是“赌都肉”。此外,著、主注、珠等字都念成【t田〕,竺、厨、除、住、桩、处等字都念成[t,〕.中堡大坪村等地甚至把粥、竹、桌、着(一衫)等字也念成〔防〕,把坐,车等也念成【t’],“中堡人坐车”听起来就象是“东堡人拖他”。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中看出,这些字在普通话里的声母是:h或ch.拿以“者”为声符的字来说,闽南话的“猪著”也是【t]声母。普通话的“堵赌都”的声母也是[t].这些奇怪的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清代的钱大听首先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加以研究,提出了“古无舌上音”的著名论断。
    钱大听同时还提出了“古无轻唇音”的观点,也是根据南方方言的研究提出来的。在闽西客家话里也有大量的例证,如“饭分飞肥冯符缝放”等字,在普通话里都是轻唇音声母字,而在闽西客家话中都念成重唇音。又如“头发”的“发”,我们都念成〔p〕声母。发的声符原是“友”,普通话中“友”声符的字如“拔”也是念成【pa〕的,《诗经.七月》里,有这么一句:“一之日威发,二之日栗烈。”发《说文》引作“毕拨”风寒冷之意(参见高亨《诗经今注》)。口发的声符与鬓的声符是一样的,都是。发”。诗中的“威发”与。栗烈”其实都是双声词,所以,发与拨上古都念成〔p〕声母。闽西客话“头发”的“发”保存了上古声母。
    1.3长汀、上杭、武平人的“六六三十六”
    长汀、上杭、武平三县都把“六六三十六”说成“督督三十督”。把“六”的声母念成〔t〕。饶长溶先生在《长汀客家人及其客家话(稿)》中指出:“古来母三、四等学一小部分,今长汀音念t(含t、r两读的),(据《方言调查字表的全部列举如下:滤、驴、隶、篱、狸、李、里、鲤、刘、留、榴、廉、林、淋、笠、鳞、邻、栗、凉、量、粮、两(斤两)、两(两个),辆、菱、力、领、岭、六、陆、龙、绿、录.”这种情况,在长汀,上杭,武平三县比较突出。但为什么将这些来母字念成【t〕,至今仍然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迷。
    1.4“树子”与“父子”为同音词闽西客家的部分地区(如武平),“树子”与“父子”同音,此外,“读书”说成“读夫”,“运输”说成“运夫”。这些普通话的Sh声母字,变成了f。“署薯竖殊”等字也是如此。据笔者所知,青海,陕西一带也将这些字念成【p6f〕,与f的读音相似.但其来源究竟如何,也还没能搞清楚。
    1.5,辗米机如何成了展米机
    碾米机进人闽西以前,当地人不是碧谷就是硅米。有了碾米机之后,首先碰到一个难题:碾字不知道该怎么念。可能有人“秀才念字念半边’,吧,就成了“展米机”了。不料想“展米机”一下子就风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并为大家所接受。有人想查字典都来不及了。这是新词进人方言之后的语音上引起讹变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随着普通话的传播与推广,闽西客话也不断地受到冲击。“碾米机”变成“展米机”是个别字音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音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长汀县城的客家话,人声调虽然可独立成一类,但读音比较舒缓了,不再象其他乡镇或其他县的客家话那样,将人声念得很短促,而且有明显的塞尾音。这跟长汀县城曾经是州府所在地有关,受官话的影响可能更大些。
    武平话里头,老年人与年轻人也有差别.比较突出的是,老年人将“杯悲飞拜辈肥倍尾埋”和“比闭婶脾皮奔眉米”区分得很清楚,前者的韵母是[e〕,后者[i〕.中年人和年轻人全都念成【i]了。能简化的尽t简化,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1.6语音小结
    首先闽西客家话保存了古音(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为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和寻找原始客家话的面貌提供了例证.
    其次保存了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如部分来母字读成【t],书,输等字读成[f〕等等.虽然目前未能找出原由,但毕竟是很有意义的“语言化石”.〔美〕w.p.莱曼《描写语言学引论》(金兆骥陈秀珠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指出:“在语言的各平面上都有不规则现象……许多不规则现象可以通过语言的早期历史的研究得到解释。这就是历史语言学。”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闽西客话中的特殊的不规则现象,是汉语(原始客家话)早期历史面貌的反映。其三,闽西客家话不断地受到官话,普通话和周围方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虽有可能发生讹变,但更重要的是受到自身的内在语音规律的约束。比如说“麦乳精找的“乳”,在闽西客话中没有r这种声母,只好选择与r相近的声母,来代替它,成为“麦卢精”。长汀话入声调的变化也是遵从自己的语音规律进行变化的.变化的结果却并不是与普通话一模一样的。
    2、词汇方面
    2.1爱唔爱
    “爱唔爱”与普通话的“爱不爱”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闽西客话中的“爱”,也有爱的一般的意义。如“渠”极爱细人子”(他很喜欢小孩)。但普通话的“他爱不爱你.只能说“渠有无极爱你”,而不说“渠爱不爱你”。“渠爱不爱你”是“他要不要你”。
    闽西客话中的“爱”相当于普通话的“要”。如:“你爱唔爱去城里?洲爱去”。
    有时候,也有“舍不得”“吝音”的意思。如:“渠十分爱什,累死无命”(他非常舍不得农活,干起来玩命)。“渠系十分爱,烂氛勺都爱捡哩归.”(他十分小气,破烂的水飘还要检回家。”
    王力《汉语史稿)(下册)指出:“爱”字的一般意义一直沿用到现在,不必讨论了。但是,在上古时期,“爱”字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就是“舍不得”(有时候是“吝音")。这种意义大约是从“有感情"(一般意义)引申出来的,有了感情舍不得。但是,词义转化之后,就不能再解释为一般的意义—“有感情。”例如: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闽西客话“爱”相当于“要”可能是从“喜爱佩引申出来的。“舍不得”的意义则是保存了上古时期的用法.
    2.2娘姐
    闽西客话中,称祖母为佩娘姐”,外祖母为“娘姐”.也用于尊称年老的妇女:“老娘姐.还极健啊?”又用于小孩子身上,表示“老气,老成得很”;“细妹子坐哩老娘姐般里”。
    《现代汉语词典》写作,“娘姆”有两个义项:祖母;薄称年老的妇女。
    李永明《衡阳方言》,“娘姆”是指称母亲的.

   “姐她”都是古已有之。《说文.女部》:“姐,蜀人谓母日姐,淮南谓之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姐”字: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杨雄《方言》:“南楚瀑讴之间,母谓之煌姆。”
    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指出,姐与祖,社属于转注,是由方音的差异而分化为三个词三个字的。姐、祖、社是同源词。
    由此可知,姐与原是指称母亲的.衡阳方言保留了原来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