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五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五期第16-20页
上杭客家专论史探
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温文标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系,它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客家人在辗转南迁的过程中,吸纳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而溶汇成博大精深和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客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继续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弘扬客家文化,培育爱国爱乡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质,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日本历史学家山口县造在其所著的《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指出:“客家是中国最优秀的民系,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之气质,使其能在北方胡骑之下,迁到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国爱乡故事。如,南宋末年,被上杭江氏尊为始祖的江万顷与长子江铎在元兵攻破江西饶州城后被俘,不肯投降,父子同时殉国,被人称为“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无。”又如,上杭捻田镇官田村的李鲁,他生于明末,考取举人后不愿为官,但当清军的铁蹄蹂蹄中原大地时,却在太拔福员山筑寨聚集乡民,屯田教战,向南明朝廷献抗敌之策,组织义军反清复明,清军攻占上杭县城后,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椎心痛哭气绝而亡。他们都有爱国爱民,反对异族压迫,保守忠于国家的气节。
今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引抗日爱国志士丘逢甲写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漪。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刻台湾”诗句来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对丘逢甲的崇敬。丘逢甲是上杭丘氏开基始祖三五郎的裔孙。甲午之战,清军败北,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侵略者。丘逢甲义愤填膺,三上血书坚决反对,同时组织义军抗击日寇。由于外无援军,内无粮弹,抗敌兵败,丘逢甲被迫内渡大陆。在祖国大陆他为强国富民积极创办新学。他“念上杭为祖居,且与潮嘉(指广东潮州、梅州—引者注)邻,故尤注意上杭教育。”(民国《上杭县志》)他创办的学校热情接待上杭学生,帮助上杭培训师资,派学生到上杭帮助办学。1905年,他倡议在上杭城关丘氏总祠创办师范传习所,为上杭教育事业培养人才。1907年,他回到梦牵魂萦的桑梓地上杭,一面视察新学,一面渴祖访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一诗,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丘逢甲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国家领土的完整,兵败后,又倡导教育救国,办求实利民的好事,充分显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上杭县政协和上杭客家联谊会发挥客家祖地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在《上杭文史资料》和《上杭客家》两种刊物上,刊登客家先贤爱国爱乡的史料,介绍上杭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多彩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编辑出版《客家姓氏源流汇考》。让读者了解到客家先贤为国家为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迹,了解到自己的祖先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历史,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爱我家乡,建我上杭,美我家园”的具体行动中。同时,让海内外客家乡亲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使他们不论迁移到何处,仍不忘中华文化之根,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统一和振兴尽心尽力。
二、弘扬客家文化,推进“三德”建设
对客家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是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客家传统道德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批判继承客家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积极因素,对于推进“三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客家是外来的族群,历经多次漫长的迁徙,每到一地必须聚族而居,而且必须和原住民和谐相处,安份守已,在家族(家庭)内部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才能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千百年来这种观念代代相传,把“团结友爱,敦厚族谊”、“谦让为首,和睦乡里”、“禁砍伐,以保资源”作为家训,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信条。客家人热情好客,重视礼尚往来,营造团结互助、共求发展的环境。继承和谐相处、团结友爱的客家传统道德,对培养人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公德意识,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和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秩序的大局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客家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上杭城乡有一批人相帮结伙、相互扶持到湖南、湖北、广东、赣南及江浙一带经商贸易。
他们奉行“诚招天下客,信必事业兴”、“利从诚中出,誉在信中来”、“不贪昧心钱,不取不义财”的经营之道。如康熙年间的中都田背村人刘子任,不惑之年来到湖北汉口,从小商小贩做起,公平卖买,讲究信誉,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腰缠万金的上杭南部首富。刘子任致富后能乐善好施奉献社会,捐款建该村水口石拱桥和创文会、桥路会,使后人求学和维修桥梁道路有资金。从客家传统道德中汲取公平卖买、讲究信誉、奉献社会等积极因素,对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和遏止造假售假行为是有益的。
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要求人们必须赡养父母、爱护兄弟、尊重妇女、养育孩子。孝敬父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也是客家传统道德的根本。“鸟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客家人以其独特的习俗来孝敬父母、长辈,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一桌,子孙们敬老人一杯酒,夹上好菜放在老人碗里,便高高兴兴地开始家宴。平时宰鸡杀鸭总要把鸡腿鸭腿留给老人小孩。春节期间,当家的大人除了给未成年的孩子发压岁钱外,还要给老人一份更丰厚的压岁钱,外出的儿女们回家或探亲,父母和长辈的一份礼物(或零花钱)是少不了的。现在社会上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孝道式微”的危险或许已经存在。因此,应该把“孝敬父母”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大力加以提倡,扭转社会上出现的“啃老”、“弃老”、“虐老”和娇宠孩子的不良风气。
三、弘扬客家文化,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崇文重教是客家民系的特质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客家地区山多田少,人口增多,出路在何方?“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做官求出路,所以客家人往往会举全家之力培养子弟读书成才。从明朝末年开始,客家人外出经商务工,他们感受到文化的重要和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赚到钱后在家乡建学校、请教师、创文会、立尝田来支持本乡本族人读书。客家地区,普遍学校多、学生多。客家学子求学有老师,读书有场所,赴考有盘缠,高中有奖赏。如,民国(上杭县志》说,上杭“县中旧制,附学于庙。庙所以祀先圣,学所以教诸生。……此外更有书院、文馆、公庄等,亦向时讲学培材之地。……而且乡村莫不有学,或称家塾,或名书屋,或题山房别业,或署精舍草堂。其延师训蒙者,曰蒙馆。聘师研经者,曰经馆。即贫寒子弟就学亦易”。
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耕读家风代代相传。从幼儿开始就教育孩子要读书,童谣:“蟾蛛罗,哥哥哥,不读书,有老婆。”民谣有:“生子唔读书,不如养肥猪”。上杭游氏是南宋大儒游醉的后裔,他们把“程门立雪”作为家训,将游氏宗祠称为“立雪堂”,激励后人以祖先的尊师重道为楷模,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客家地区尊师重教的风气从当地的一些古建筑楹联也可窥一斑。如古田廖氏宗祠(古田会议会址)大门联:“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蛟洋文昌阁联:“半夜幕光烛影楼,读破五车,倏忽裕衫抛白伫;凌霄彩色凝琼阁,战酣万卷,须臾拼馅咬红缓。”中都田背谦益楼联:“酒勿过、博勿近、色勿迷,非为一切须丢手;读要勤、贾要劳、耕要力,正事千般也出头。”客家地区在县城建孔庙,乡间建文昌阁,宗祠建魁星楼,客家人考取“功名”后会在祖祠前竖立石桅杆,这些都显示对文教和科举的向往和推崇,启示后人要勤奋读书,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客家地区由于重视教育,所以人才多,著述多。上杭素称“诗画之乡”,历代诗歌、绘画、书法等作品很多,明朝李颖搜集宋、元、明400年间诗作编成《杭川风雅集》,清末举人丘荷公继李颖之志芜集明、清两代459家、6135首诗作编成(杭川新风雅集》。这两部诗集被人喻为“客家诗经”,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李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