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始祖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六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六期第141-145页

     浅谈上杭丘氏世系
    丘观旺
    这次历时四年的编篡《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谱》,我们秉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宗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人闽、粤、一赣、浙各地实地考察,走访宗亲,调查取证,收集资料。然后又系统地遍览闽、粤、赣、台、浙、湘、川七省三十多个市、县的五十多种不同版本,三百余册族谱和县志等有关资料,经集体论证一致认为:历代先贤所修之谱,从丘氏远祖、肇姓、郡号、迁徙、世系及三五郎公迁杭、三五郎公姚李氏、陈氏夫人生十子;伯七郎批黄氏、胭氏传继龙(号/又郎)、从龙、梦龙;继龙姚韩八娘生惟长、惟福、惟禄;惟禄传叁伍郎;叁伍郎再传四一郎、四三郎、四七郎、四九郎、四十四郎……以及三五郎的上接穆公世系等的记述是符合丘氏三千多年的历史事实的。
    上杭丘氏,河南郡,炎帝五十四世孙姜太公三子穆公之后。
    炎帝,又称“神农氏”,俗称“五谷老仙”。他生于湖北厉山,长于姜水,故以姜为氏。传说中的炎帝不仅面目奇异,而且镖悍勇敢,智慧过人。他体察民情,教民稼稿,究药习医,后人不仅称炎帝为“神农氏”,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生。一次,炎帝到南方巡察,误尝断肠草中毒身亡,葬于湖南茶陵(今炎陵县)。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中国人州向自命为炎黄子孙。
    炎帝五十四世孙姜尚,是周初姜姓部族长,字望,一说姜子牙,史称姜太公。据传他在八十岁时被周文王拜为垂相。周武王伐封,任统兵太师,在兴周灭封中功勋卓著,受封齐国,建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区)。太公三子穆受命镇守营丘,后裔以营丘之“丘”为姓,尊穆公为肇姓祖,丘姓由此始,迄今三千多年。穆公五十五世孙二居士,由山东迁徙河南,为陈隋显官,洛阳望族,丘氏河南郡号由此始。穆x五十九世孙崇公袭父行恭公爵左武卫将军。唐乾封二年(667),因事怜高宗,高宗怒,崇公被滴贬江西虔州(今赣州)指挥使。崇公次子读公由虔州迁虔化钦贤里(今宁都县)。读公子文仲公由钦贤里徙居建福里(宁都灵村)定居。文仲公批温氏生四子:齐之、鲁之、晋之、楚之。吾祖齐之公四传至国宗公。国宗(仕宾)公由江西客游闽讲学,寓居邵武禾坪。三郎公由邵武迁至宁化石壁。三郎姚韩一娘生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三子。
    现在让我综述上杭丘三五郎世系的五点浅见,与众人共同磋商。
    一、三郎是三五郎之父
    最早记述三郎是三五郎之父的是北宋崇宁三年(1104)((宁都灵村初编世系表》。明万历十五年(巧87)岐山公《修谱原序》中讲“……托迹于宁化石壁而卜居于于丘家坊,维时有三郎者,披荆斩棘开基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五郎公发越渐盛,所生十子,皆能迪前光而启后,绪其第七子,伯七郎所传尤盛。我始祖—继龙公即其后也;公娶韩氏八娘生子三:长惟长、次惟福、三惟禄。…”。此后的1820~1862年间伯九郎房多次修谱均有三五郎公上接三郎、批韩一娘的记述。清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毓馄,经多方查找考证亦接上三郎、三五郎的世系。清代上杭优增生凤岗敬述《邱氏上祖源流序》讲:“……至国宗公,客于闽,遂居邵武禾坪,又传四世,至三郎公迁宁化石壁溪邱家坊……次子三五郎……徙居上杭太拔为杭开基始祖。三五郎公孙继龙公(即伯七郎公长子)在上杭一世祖一脉相承”。2002年12月1日版《中华丘氏族谱研究资料论证材料汇编》一辑114一120页罗列了记述三郎与三五郎父子关系的谱序、谱载等24种51处。迄今,上杭三郎、三五郎世系已衍传至三十余代,正好符合丘氏自穆公开姓至今三千余年的衍传时间,证明上杭老谱所记三郎、三五郎公世系正确无误。
    二、三五郎公为谋求发展弃宁迁杭
    明进士、南雄知府、奉救江西巡抚、四川监察御史道隆在为江西《义宁州西向巷口原序》中谓:三五郎公“性颖,好谋风水”亲游太拔城前坝。见当地“山环水秀,俗美风醇”后,与妻商定迁到太拔。此时正处南北宋交替之际,金兵长驱直下,社会动荡不安,亦有可能促使三五郎公提早弃宁择杭。
    三、三五郎公何时迁杭
    据明景泰庚午元年(1450)聪公《初修三五郎公谱序》讲:“夫自始祖由来至如今世,殆三百余岁”。清乾隆四十年(1775)三五郎公修坟碑载:“祖三五郎公……自宋播越迁居上杭,卜葬兹土已历六百余载”。三五郎公十二世孙宗琼公于1476年购买樟树洋村吴姓人地基后(地契犹存,实乃铁证),从太拔罗坑迁此开基立业。清光绪逢甲宗贤著文讲:“宋中叶,始由宁化徙上杭”。长汀伯一郎谱,连城高地谱记述伯一郎、伯三郎于宋从上杭迁去的……此外,自从三五郎公迁杭至今近九百年间,衍传三十余代,符合衍传规律,与客家人的播迁繁衍基本相符,这些资料证明三五郎公于宋中叶从宁化迁徙上杭无疑。鉴此,仕电、秀强等族贤认为三五郎生于北宋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一脉相承生十子,“全县丘氏皆祖三五郎”
    从这次修谱中所采录的七省三十多个市、县,56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刊行的县志、谱序、谱载、刊物记述,尽管涉及省市多,时间跨度长,但在对三五郎公生十子:伯一郎至伯十郎的记载是众口一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蒋廷锉重修《上杭县志》、1938年的民国《上杭县志》、1992年新编《上杭县志》均载:“宋始祖三五郎自宁化石壁村迁上杭为本邑第一著姓……全县丘氏皆祖三五郎,徙居粤赣桂湘浙等省甚众”。
    上杭聪公谱序写于明景泰庚午元年(1450)、宏公谱序写于明成化二年(1466),是祖居地最老的族谱记载,二公均为朝廷命官,学识渊博,记述三五郎生十子真实可信。清江西万安县棉洋乡《麻溪村邱氏重修族谱》、道光二十年广东五华《邱氏族谱》、晋江朱安期编《丘氏重修族谱序》等谱载中,均有三五郎十子“俱产上杭”、“俱择上杭”、“或同居一县或散居各邑”等文字记载。其后的明、清、民国等各地族谱三五郎生十子的记述均无差异,只有极少数谱记“其子七人”及“盛传七叶”措词。这与众多族谱载三五郎十子中,三、六、八失传(或失详),惟七子盛传的记载相符,并非指仅生七子之意。连城高地谱记十子为一郎至十郎(少“伯”字),但其记述十房配批及十子传裔是一致的。这证明三五郎公生十子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况且,上杭丘氏总祠,三五郎公墓的建造与维修均是十房裔孙共同出钱、出力而成。福建省第一所师范传习所旧址—“上杭丘氏总祠”就是十房众裔在明进士、经筵讲官,巡按、监察御史丘道隆的“进士第”上所建。乾隆年间两次修复三五郎公坟的
碑记、碑文均载“十房裔孙重修”。三五郎公墓前华表书:“世历四朝昌三百年科第,支传十派绵亿万代替缨”。每年春秋两祭均由三五郎公裔孙共祭,近九百年来一如既往成定例(此墓已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上杭丘氏宗亲就自古至今一致认同三五郎公为自己的人杭太始祖。对此,上杭丘氏一脉相承生十子,“全县丘氏皆祖三五郎”的记述是客观正确的,毋庸置疑。
    五、继龙号j又郎芳名代代传
    明皇内阁侍读正二品黄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丘溶、字仲深所撰的四川省宁南县石梨乡大田村的《闽粤丘氏谱行前序》中云:“我伯七郎生三子长曰继龙次日从龙三曰梦龙,其继龙八郎韩氏八娘生三子焉,长曰惟长、次日惟福、三曰惟禄,其惟长居南坑即吾房之祖也”。这是迄今最早、最完整的有关“三龙”、“三惟”世系的谱载。1538年,玉华山人盛端明撰《丘氏族谱前序》说:“伯七郎长子继龙公,世居杭邑一”众所周知,1574年从太拔黄岩紫林滩迎继龙公魂卜葬“梅花落地”一事,自始至终均由华公率族众操办,葬毕祝文及自华公写谱序文曰:“据聪,宏二公谱序,俱以三五郎公始迁上杭为始祖,而以其孙继龙辈起一世祖……独于继龙公韩太婆八娘生下二七郎以后嗣裔是吾房源流”。在广东河源、阳春等地不但有继龙胞第从龙、梦龙的后裔,而且他们的族谱记述从龙、梦龙上接世系与上杭一致。此后自岐山公(1587年)、笙儒公(1616年)、梦鲤公(1648年)、镇平的占化公(1669年)、振坤公(1682年)、之麟公(1684年),松口的命泰公(1686年)等所撰谱序以及《继龙芳名代代传》(2005.5.8上杭丘氏源流研究会摘录六省112条谱序)等有关资料皆言继龙号八郎生三惟系伯七郎公所出的记载,至于不可胜数的近、现代家谱的记述在此无法一一列举。这些大量的关于三郎、三五郎、伯七郎、继龙公……世系的记述,足以证明三五郎公世系和“三龙”、“三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