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七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七期第248-252页
上杭客家 客家始祖
上杭陈氏源流与人文
陈篙生
上杭陈姓是由我国中原南迁的客家姓氏,人口三万有余,分布全县21个乡镇,是县内仅次于黄姓的第二大姓。它的入杭有两大派系。一是雍公系,于唐开元(713一741)从吴兴入闽,在贡川开基繁衍史称贡川陈。它后先后二支迁来上杭开基创业;二是江州义门系,魁、群两堂兄弟于北宋仁宗年间分庄入汀,魁公裔是再经宁化石壁来杭的,群公入汀后第8代三十四郎来上杭珊瑚乡开基。两大派系10位祖先,来杭时间有先后,开基地点不尽相同,但考查其根源的,均出自河南颖川郡(今河南许昌市),都是实公的裔孙,因此历代上杭陈氏各脉族谱都有颖川郡标记。
颖川郡是中国陈姓大族的一个郡望与堂号,要了解它的来源就得从远古说起。炎黄时期,黄河流域东部平原曾经有一个强盛的陈丰氏部落,这是“陈”字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唐虞时代的舜帝,他是陈氏的血缘亲祖,这在1991年版的《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以及《江州义门陈氏族谱》、《杭川陈氏梅山公宗谱》都可以找到根据,一代一代都可以按名排次。
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大封帝王之后,封舜帝34代孙纳满于陈丰氏故地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微毫县以北),并把长女大姬匹配给他,建诸侯国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幼满裔孙以国为姓,这是陈氏的开端。
陈国历经600年沧桑,传20世、23位君主,到了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亡于楚国。末君主滑公遇害,其子(满公21世)陈衍避难迁阳武户煽(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定居。陈衍为户脯陈氏始祖。起初几代,有人往齐国为官,其中第四代周昌,官至令尹,拜上大夫。及至第十代(满公30代)出了对好兄弟,哥哥陈伯激励弟弟陈平读书上进成为佳话。据《汉书》所述,陈平气貌冲粹,好读书,其兄陈伯,耕稼为业,性好友,纵平游学,陈平不负兄望,博学多才,做了汉王刘邦的谋士,为定汉业六出奇计,被封为户煽侯,更封曲逆侯。汉惠帝时拜陈平为左垂相,与周勃共诛诸吕,复汉室大业。到了陈衍第23代(满公第43世),出了个东汉名流陈实。陈实,字仲弓,生于汉和帝永元16年(104),汉桓帝和平元年(150)为太丘长,徙居颖水“宁为刑罚所加,毋为陈君所短”。陈实与长子元芳(纪)、四子季芳(堪)时称“三君”。有一次,逢灾荒,盗贼爬至他家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呼喊儿子起来,并且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也。”贼人听了,惭愧投地伏罪。这一故事就是成语“梁上君子”的出处。有一回,陈实带他的幼子及孙儿,访问名贤荀淑,是夜德星奎聚。陈实死后,溢文范先生,建“德星亭”,追封颖川侯,被称为颖川郡始祖。这就是陈氏颖川郡的来由。
陈实的裔孙在颖川定居后,遵循祖德,安定家业,到了东晋,陈实的第八代(属第四子季芳一脉)裔孙陈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颖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在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域)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承相椽、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大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陈实七子元芳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颖川迁来吴兴郡。使吴兴成为颖川陈实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
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世达第十一代(陈实第十八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武帝在位三年病莞,因只一子被困北周,由皇兄陈谭先长子临川王继位,先后传三代五皇帝,享国32年。陈宣帝大建五年(573),第六皇子叔明封为宜都王。曾自吴兴下若里迁家宜都县(今湖北宜昌市附近),他先后出任过东扬州(辖今浙江、江西、福建)、南徐州(辖今江苏、安徽)刺史及安右将军等职。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亡于隋,为避隋乱,陈叔明举家迁回吴兴,之后他与第三子铱入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居十余年后,被隋文帝召入关中,隋场帝大业中(605一618),封他为鸿护少卿。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陈实长子元芳(纪)的21代孙陈雍,从吴兴来闽,在沙县固发冲定居,子孙繁衍于贡水,人文鼎盛,裔孙称他为贡川始祖。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梁贞明三年(917),陈雍的第八代(陈实第二十九世)孙陈文余,很会培养儿子,有“一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的美名。宋太宗太平兴国间(976一997),陈文余的第七个儿子世卿迁沙县马坑,到了陈世卿的第六代(陈实第三十六世),一位裔孙叫陈论的,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来上杭南阳镇茶溪开基,为茶溪始祖。他的裔孙分布在今南阳镇的官余、朱斜、禾石坑等村,是颖川郡陈氏入杭的一大脉系。陈文余的另一个儿子陈努郎,先迁宁化石壁居住,他的玄孙(陈实第三十四世)陈九经又徙连城隔川开基,为隔川一世祖,到了宋高宗初年(1130年前后),陈九经的第六代孙(陈实第三十九世)裔孙松远又来上杭古田芋园村开基,第七代裔念三郎随后也到古田赤坑开基。
再往回说起,唐高宗年间(650一~683),宜都王陈叔明的第十一代(陈实第三十一世)孙陈伯宣,与父陈琅从吴兴避难入闽居仙游县。在他入幕南康军(当时建制,相当于州)时,见庐山风景秀丽,又移居庐山圣治峰下,注《史记》行世。后来,陈伯宣的孙子陈旺任江州德安县知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又迁家至德安县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车桥镇陈村),耕读传家,孝义相处。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诏赐义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义门陈氏达3700余口,13代未分家,同居共炊,实在是一个人间奇迹。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大臣文彦博、包拯上书称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建议救令散居继约,翌年,奉旨分庄,依派拈阉分迁全国291庄。陈旺第九代(陈实第四十二世)孙陈魁,因在汀州做官,诏令在汀州宁化石壁立庄。陈魁五个儿子名为富、仑、篙、岳、峰,人称“五山”。其中高、峰之后裔大都迁入上杭。陈高长子陈锉的12代裔孙君甫是杭城太平门上畔小街陈姓开基祖;陈篙次子陈锡的第五代裔孙文斌在杭城东门汀江岸边开基;陈高三子陈钦的第四代(陈实第四十七世)长房裔孙陈七郎(孟二郎之子)是上杭下都乡象栏村开基祖;陈钦的另一系第四代(陈实公四十七世)孙梅山、梅宗、梅高、梅佐、梅安五兄弟,世称“五梅”。他们均于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一1233)先后徙出宁化石壁:老大陈梅山移居上杭丰朗村,如今他的长子百一秀裔孙聚居在旧县、上杭老城区西门天王寺前(今天文巷)及临城为多,永定的金砂坑、田心寨有他的二儿子百二进、三儿子百三郎的后代;老二陈梅宗迁居上杭溪南里倒坑斜、大坪(今属永定县);老三陈梅高先迁溪南里古镇坪,再迁上杭太拔塘源开基,他的裔孙大都聚居在太拔彩霞村,也有徙居广东五华后成为五华县大族的;老四陈梅佐徙上杭金峰奥杳(今属永定县),后来,他的长子十一郎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迁上杭来苏里,次子十二郎曾孙四三郎,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也迁上杭丰郎村开基,三子十三郎徙上杭太拔彩霞村开基,他们均尊梅佐为一世祖;老五陈梅安移居漳州南靖县山埔村。再说陈魁的第五子陈峰,安居长汀县,传至13代孙有一个叫陈中兴的,生有18个儿子,除幼子十八郎随父世居外,其余17个都在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迁离长汀。一郎迁来上杭安乡;二郎、三郎徙到广东长乐后,再迁兴宁县,如今己成望族;四郎迁广东长平县;五郎迁梅州松源碟头坪;六郎、七郎迁武平县;)又郎迁广东潮州德香里;九郎、十郎迁平远县:十一郎迁潮州后又回迁上杭中都林坊坑里;十二郎、十三郎迁嘉应州石坑都;十四郎与子官偕居兴宁石马;十五郎、十六郎、十七郎同迁上杭官廊里。如今陈峰裔孙在上杭的湖洋店前、官庄石子岗都有,本县人口不多,但其外迁支系在永定北山上洋却成了四五千人口的望族。
江州义门分庄入汀的还有一位是义门家长陈旭的第三子陈群(陈魁的堂弟),于宋仁宗八年(1064)分庄入闽,立庄长汀东破冈,到了南宋末年,他的第八代(陈实第四十九世)孙陈三十四郎,从长汀陈屋村迁上杭珊瑚乡开基,如今己成为珊瑚乡的主要姓氏,他的裔孙迁湖洋乡寨背村、溪口乡大洋坝村的也成当地望族。第八代另一裔孙尧臻,迁武平桃溪开基创业,人口也不少。
近代有过一部《杭永埔陈氏族谱》,杭是指上杭县,永是永定县,埔是广东大埔县,此谱的修谱范围,说明了上杭陈氏外迁的走向:一是“上杭一永定一大埔”;二也有“上杭~永定一南靖”的可能。同时,还有其它的谱有反映“上杭一武平一梅州”走向的。惜今暂时没看到杭永埔谱及相关资料,这部分陈氏外迁史实无法一一撰写成文。
上杭陈氏历代都重视文祖坟、建宗庙、修族谱,保持了客家人的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
南阳镇茶溪始祖论公墓至今保存完好,官田坑论公祠修饰如新,大厅有“追远堂”匾额,两侧对联有“派出虞舜胃;世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