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七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七期第31-35页
客家族谱中的名人记忆
一一地灵人杰话上杭
温文标
一、客家始祖,裔孙播迁海内外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部,与闽北、赣南、粤东、闽南毗邻。境内有汀江及其支流旧县河、黄潭河,岭谷相间,盆地相连,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唐宋以来,上杭成为客家先民休养生息、播迁发展的一方热土,因此成为众多客家姓氏的发祥地。
客家学研究的先行者罗香林先生根据对粤东各县18个姓氏的族谱研究考证,得出其中16个姓氏是从上杭迁去的。近年来,上杭客联会、客家族谱馆及各姓氏研究会对各地的客家族谱进行研究,从中得出有丁、卜、孔、叶、包、丘、江、吕、刘、李、杜、张、范、周、郭、莫、袁、梁、黄、龚、游、温、谢、赖、简、廖、黎、魏等28个客家姓氏的始祖在上杭开基创业,然后再向粤东、赣南、粤北等地播迁发展的。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直殿将军赖标奉旨从浙江松阳统兵进入闽北建宁,再向闽西,最后在今天的上杭蛟洋坪埔驻守,并将眷属从松阳移居驻地。成为赖氏入闽始祖。赖氏族谱记载:标公“蒙圣恩谕救,守镇闽汀,奉旨在任,廉政于民,恳荒造田,号称‘周公复生’”。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原居延平府顺昌县的廖花率家人定居觉坊村(今蓝溪镇觉坊村),裔孙从上杭向汀江、赣江、珠江流域及海外播迁,达数百万之众。宋初,温九郎从江西石城县迁宁化,再迁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据台湾编辑出版的广东兴宁温氏族谱载:温九郎公后裔六郎为松源始祖,贵和为五华始祖,文钦为武平始祖。又云,温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温九郎派下居多。温九郎被温氏族人尊为闽、粤、港、台发祥始祖。北宋神宗年间,郭福安任上杭县衙承事郎,其时,县治设在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郭福安任满后率家人开发位于紫金山下、汀江河畔的一块盆地,并取名为“郭坊村”。上杭置县后“县治四迁屡经残劫,皆由治非其所”,①宋乾道七年(1171),县治从钟寮场迁郭坊村,即今日之县城。建于明正德五年的城关“郭氏家庙”有石刻楹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郭福安实为开辟县城之第一人。宋中叶丘三五郎在胜运里太拔城前坝(今太拔乡太拔村)开基,丘三五郎生有十子,十子发十房,上杭曾有“郭半城、丘半县”之说,裔孙分布在我国南方10多个省(市、区)100多个县。据台湾丘氏族谱记载,丘三五郎后裔成为台湾丘氏开基始祖的有数百人,分布在台湾的19个县市。南宋淳熙二年(1175),游二三郎从庐陵府临川县(今江西临川)迁上杭胜运里阔滩坝头(今捻田镇化厚村)。二三郎之裔孙播迁南方各省区及东南亚各国。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张化孙从宁化迁居上杭。他生有18子传108孙,经过800多年的繁衍,裔孙达千万之众。在台湾,张化孙裔孙有90万之多,清乾隆年间屏东县内铺乡就建有“张化孙公祠”。宋宝庆三年(1227)李火德从宁化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今捻田镇丰朗村)定居,他的裔孙分布在我国16个省(市、区)及海外13个国家,被人尊称李氏“闽粤大始祖”。清道光年间,在捻田镇建有“李氏大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李氏后裔跋山涉水,跨洋过海来大宗祠寻根拜祖。
二、上杭祖地,名人辈出展风流
上杭自宋以来,人文日盛,“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②至清代博取功名凡912人,入选清乾隆年间编的《汀州府志人物》明代就有22人;入选1992年编的《龙岩地区志人物》近现代有15人,列入正厅(师级)以上干部名表的有89人。而记录在客家族谱中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
上杭是有名的“诗画之乡”。明宣德年间,李颖收集宋元明400年乡先贤诗词,编辑成《杭川风雅集》。清初著名诗人刘坊(字季英,号鳌石)少怀奇才,著述宏富;心怀百姓,忧国忧民,一生孜孜不倦于著述,被人誉为“文坛巨孽”,有《天潮阁集》等传世。清代的华岳被人称为画、诗、书“三绝”的一代宗师。他的遗作珍藏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美、法等外国美术馆中,国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他的画集,遗诗收入《离垢集》和《解韬馆诗集》。清末举人丘复,民国初年曾任全国参议院参议员,一生尽瘁于教育事业,编纂有《上杭县志》、《长汀县志》、《武平县志》、《南明汀州史》、《杭川风雅集》,著有《念庐诗稿》、《念庐诗话》、《念庐文存》等。20世30年代后,丘佃、罗晓帆、宋省予等人的画作在县内外享有盛誉,作品多流入港澳及东南亚各国。《颖川上杭钟氏族谱》打破记男不记女的惯例,给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画家钟梅音女士作传。1946年,钟梅音女士赴台湾,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在台湾和东南亚、美国有很大影响。其生平被列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台湾与海外华人作家小传》,是上杭第一位女作家。杭籍旅美博士温联星教授荣获地学界“诺贝尔奖”,是获得
此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上杭是有名的“将军县”。清同治十年,丁锦堂殿试钦点一甲武状元,成为清代福建唯一武状元。光绪元年(1875),授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副将、署理总兵,他肩负重任,格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杭有刘忠、罗舜初、袁子钦等27位开国将军,在党政部门曾担任要职还有:中共中央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陈不显,福建省政协主席伍洪祥、副主席罗炳钦,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质忠、核工业部副部长林锦亮、民政部副部长黄庆熙、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顾问邓六金、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林开钦、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蓝荣玉、傅柏翠,空九军军长范志辉以及现任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游宁丰,中国人民或装警察部队陕西省总队政治委员丘能扬等。还有数以万计的上杭儿女血洒沙场,为国捐躯。如,长征时曾任红军女子先锋团政委的吴富莲,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一师62团副团长薛先维,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委廖海涛,解放军川北军区副司令、“愉汾旅”旅长黄定基等客家精英。
三、外迁裔孙。群星璀灿耀九州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场是“红军之父”、“元戎之首”朱德元帅的诞生地。保存在仪陇县档案馆的编于清同治十年(1871)的仪陇马鞍《朱氏宗谱》记载:“太祖(指朱聪一郎—笔者注)于明成化初年,自福建延平府徙汀州府上杭居数十载,自福建上杭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而迁移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树坪立业,后移梯下而居。三代仕耀公,自康熙四十五年(丙戊)春,携眷移居四川顺庆府广安龙台寺居住。后嗣六子,惟文先为末,随母纳眷移居仪陇乐兴湾,又徙居马鞍场琳琅寨佃田居住。”朱聪一郎于明朝成化初年(1465),从尤溪迁到紫金山笋竹坝开基后,夫人林氏生子万一郎。朱万一郎娶张氏为妻。朱聪一郎成为客家朱氏太祖。
从朱氏客家始祖聪一郎公到朱德元帅的世系是:
聪一郎(夫人林氏,居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一万一郎(夫人张氏,从上杭迁广东韶州府乳源县)一【以下缺五代佩一仕耀(入川祖)一文先一云成一荣朝一朝星一邦俊(夫人潘氏)一世林(夫人钟氏)一代珍(又名朱德,夫人康克清)
中都镇都康村保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修的叶氏族谱,谱中有梅县雁洋叶氏从都康村迁徙的记载,雁洋叶氏上祖是上杭的叶氏开基祖五郎公(字映玉)的9世孙日通公(号万六郎)。叶日通从都康村迁到梅县松源堡玉浆村,是叶氏由闽入粤始祖,其曾孙俊华、俊贤兄弟又从松源迁雁洋开基。叶剑英元帅是雁洋叶俊贤的17世孙,上杭叶映玉的28世孙。有段时间,由于雁洋未能找到完整的宗谱证实其上祖就是上杭的五郎公,所以曾把梅县的文献公当作其上祖,因为文献公的曾孙叶茂清也称五郎公。1997年,都康村新修《叶氏宗谱》的主编叶和英等按清光绪族谱图文所示,在中都亲睦村竹篙山下找到了五郎公墓,发现了保存尚好的墓碑,其墓文曰:元始祖五郎叶公墓,坟联曰:万水回环归马俄,群山拱揖旺牛眠。横联:积厚流光。雁洋得悉找到五郎公墓后,即由叶宜光(叶帅堂弟)、叶选均(叶帅亲侄)、叶启铮(梅县叶氏宗谱副主编)等专程前来察看,结果其坟联和墓文与雁洋保存的清朝年间手抄本《叶氏宗谱》一致,便坚定了他们认祖的决心,并捐资与都康叶氏一起重修了五郎公墓。通过多方考证,雁洋叶氏认定原族谱有误,便在新编的《雁洋叶氏宗谱》中对世系作了说明,“证实雁洋叶氏祖宗缘自梅县松源玉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