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故事传说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八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八期第246-250页

     上杭客家 故事传说
    戏班子妙联惊人
    梁利忠
    清朝末年各地戏班(木偶戏)师傅到了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都赶忙聚会于上杭县傀儡戏祖地白砂太坪里(现大金村)水竹洋朝拜“田公祖师”,也是参加每年一度的“田公会”、“陈平会”。木偶戏社会一句老古话:“十二月聊正月。”聚会除了拜祭并互访各地方来的艺人和互商木偶戏相关事宜外,还商讨如何写春联。最后决定每人写一联或合出一联,比试谁的文采丰富,而且要求不写空话,要写实在的东西和切身感受。
    众人思考一会。演小生的想,我常演文武小生,戏中金榜提名,何等风光!可卸了妆戏子一挂,我仍是个普通人,犹如大梦一场。于是他出了上联:“文成武就,金榜提名空富贵。”
    演花旦的想,我常扮千金小姐,与才子贵人缔结良缘,可下了台也是依然故我。于是叹声应道:“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两个唱武生的演员不甘示弱,合出一上联:“你一刀,我一枪,虽杀未恼。”
    老生演员一听,随口对道:“马上来,轿上去,非走不行。”
    几个经常扮唱多种角色的演员一番合计,作联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怨天恨地,转眼皆空。”
    编剧本的琢磨后说:“戏剧本属虚,虚中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天地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文武场面(乐队)人员商议了一下,道:“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设计道具的听罢众人联语,一语惊人道:“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此时闯进一顽童唱道:“聚会为朝拜,妙联更惊人。”此顽童后来成为著名木偶戏艺人。
    这次聚会实在丰富,妙联确实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增加了聚会乐趣,因此盛会景况一直流传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丁状元轶事四则
    黄珠燕
    寒门苦练
    清代上杭武魁丁状元名纷初,字锦堂,号福山,上杭城关人氏,故居(旧状元府)座落在解放路342号,新状元府建在西大街,民国年间,辟为省立杭中,即今上杭一中临街部份。
    中国历代武状元多出在北方,故有“武不过长江”一说,丁氏得中武状元,轰动江南,震撼北疆,但其中艰辛谁知。
    丁氏早年家境贫寒,父母生下他五兄弟,过着典型的城市贫民生活,年仅十一岁的福山,即在父辈集资开设的南门“崇兴号”杂货店里打杂,小小年纪便饱尝人世艰辛,每逢峰市来杭的盐船到达码头时,他都参与搬盐进店的劳作。起初,三十斤重的白叶盐包,二包一担挑不动,就改为一包一包的扛,进而一担一担的挑,二包一担,四包一担,越挑越重,到二十岁上,己能挑上八包一担,中状元那年,竟锻炼到可挑上十二包一担了!他身高一米八,力气超人,在兄弟辈或苦力中,成了鹤立鸡群的大力士,大家都称他为“码头状元”。
    一、二十岁的青春年华,是每个人的黄金时代,望子成龙的心愿,为父母者皆有之。社会众人赐与福山“码头状元”之称誉,守旧的父亲感到满足,认为守业有人,贤惠的母亲则不然,她但愿苦命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中个“金殿状元”,荣宗耀祖,改变命运,母亲的启蒙使福山年少的心灵激起了立志的火花,此后,他着意在码头出力气练身板,在家中练铁弓,舞大刀。福山住地隔壁设有“任甫公练武堂”,备有铁弓,关刀,武石等十八般兵器,他从小耳濡目染大人们练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兴趣,从悄悄摸摸刀弓开始,到公开舞刀拉弓,一年三百六十日,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十八岁上,他夜夜烤弓,翌日寅时开练,天天抢着第一个开弓,汗珠摔八辨苦练真功夫。二十岁后,轻举八十三斤重的关刀,舞路娴熟,刀法自如,有一次,他因挑盐担扭伤腰,养伤了二十多天,仍然坚持日日凌晨改用竹弓,木刀练功,惟恐疏失荒废了已得的功底,街坊邻居被他的苦练精神所感动,纷纷传说,“福山这孩子刻苦练功的惊人毅力,感动了近邻城隆庙里的武士,牛头和马面,他俩暗中传艺相助,所以丁氏才能无名师出高艺呀!”
        仕途坎坷
    世间少直道,人间多坎坷。夺魁头年,例行州府会试,省城乡试,这可难为了丁福山。为凑盘缠左邻右舍热心相助,临行福山对送行的乡亲们说,“我学就了十八般武艺,我要为家乡父老争光,为国出力,你们放心吧!”汀州会试结果,杭邑六人应试仅丁锦堂一人入选,好事磨难多,本府赴省应试者总共才二人,即丁锦堂与龙岩州张某。在奔赴福州途中,丁,张结伴同行。一日夜宿客栈,张某心怀巨测,将锦堂睡前烤过的铁弓悄悄锉坏了一个夹板套子。第二天凌晨,锦堂照常练功,狠力一拉,弓上套子断落,夹板猛然张驰,左手虎口破裂,伤势极重,一时无法参加乡试了。然而心急如焚的锦堂咬紧牙关,暗地里对天发誓决心付出最大的伤痛出场应试。到达省城,正碰上火烧考场,考期延缓六十天,天赐良机,安然治伤。乡试发榜丁锦堂获得了上京大比的资格,张某落选回乡。
    荣获状元郎
   去时担夫仔,归日状元郎,丁状元夺魁及第,皇上钦定例行游街三天,大摆执事,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丁状元饱览京城风光,走马文武考场。届期离京南归,出任西南边睡,数千里归途,官府站释,锣迎鼓送热闹异常。
    鸡嬤报喜
    据传清同治年间,上杭武举人丁状元(锦堂)选择良辰吉日赴京赶考,临行前隆重拜祭列祖列宗,顶礼膜拜之时,惊动家中抱窝母鸡扑翅冲出,咯咯叫,其母见多识广,急中生智,对香案祷告说:“三满(客家话第三个儿子)赶考鸡姥啼,喜报高中状元回。”果然丁锦堂于同治十年武科夺魁,钦点状元,成为清代“过江状元”之一。其练武时使用的八十三斤青龙僵月刀现保存在上杭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