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八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八期第187-191页
客家民俗一、二
何占东
客家民俗,源远流长,千姿百态,虽然由于时事推移,有的己被纳入历史博物馆,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出,但有的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旧瓶装新酒”与时俱进地传承下来。这些作为客家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妨翻腾出来,以便深入考察和研究。
贴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名对子,是从格律诗词中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特别在客家地区流行最广泛,无论古今中外,山野庙堂,凡是有人居的地方,就有贴对联的习俗,哪怕你在旧社会“我自无钞买豆腐,谁有闲钱补罩捞”,口吟“油盐柴米酱醋茶,件件还在别人家,今日自然然不得,不如缩袖看梅花”,也得买上一张红纸,请人写上.一副对联,贴到门框上,表示:“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叫春联。其实春节来了,各行各业门口,客家人都有贴对联的风俗。
“心术不可有悖于长者,言行要留好样与后人。”这是一幅中都睦邻老人活动室贴的对联,短短十八个字,包含了尊老爱幼的心意,写得多么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但愿世间人莫病,不愁架上药生尘。”这是贴在蛟腾卫生室门口的对联,反映了农村医生的良好愿望,这是高尚的医德,这与“对我生财”的自私心理,相去不下十万八千里.
对联除广泛张贴的春联外,尚有寿联(包括祝寿与自寿),贺联(多用于结婚),挽联(多用于对死者的哀悼),居室联(厅堂或书室),宗庙联(宗祠、庵庙)……
“晋梨枣,祝瑕龄,献寿有资充菽水;执干戈,卫社稷,从戎无暇舞莱衣。”这是下都豪康人,抗日将领薛先维,为父70大寿,戎马控惚中从粤寄回家的一副祝寿联,写得多么有情有义,正气磅礴,薛竟于淞沪战役中,壮烈殉国,被追认为烈士。
“度八十春秋,饱看花开花落;历三朝生活,恒游月缺月圆。”这是中都古坊退休老医师钟友忻的自寿联,写得多么悠闲、乐观,联如其人,怪不得如此长寿,今年已达98岁,身体还硬朗。
“才女配才郎,缔结良缘,青莺对舞;溪南对溪北,联成佳偶,紫燕双飞。”这是2001年6月n日《闽西日报》上刊登的一副贺喜才溪一对青年结婚的藏头对联,对联的第一个字暗藏了“才溪”两字,寓意深刻。
“十载艰辛凝纸上,万家忧乐驻心头。”这也是一副贺联,那时上杭文联温文茂恭贺《闽西日报》创刊十周年的纪念联,写得那样贴切,把办报的历程,性能,都归笔下。
“倒着麻衣,少段老存,自是家门不幸;突催恶疾,妻啼子哭,应知死目难眼。”这是笔者代一退休老人丧儿的挽联,增加了孝堂中悲哀惋惜的氛围。
“陋室傍池边,看鱼跃莺飞,山间明月;小楼依宅畔,听松风竹雨,户外莺歌。”这是中都亲睦一户耕读人家的居室联,联中不仅写明了书室的位置,连主人的怡然自得心态,也跃然纸上。
“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这是永定一处王家祠的门联。王浚、王浑、王戎、王羲之父子都是西东晋的名人,而手植三魁的三王,只要熟悉这些典故的人,一看此联,便知道这是王家祠,客家人一般都喜欢在祠堂门口贴出炫耀上祖身价的对联,从而提高下代身价。另外祠联也含有励励后人不忘先志之意。
“百忍图,千秋鉴,万选钱,家传至宝;汉稻略,唐忠贞,宋道学,代出明贤。”这一副溪口的张家祠联,不正是把张家的优良传统,张公艺的百忍痛,张九龄的《千秋金鉴录》张替的文学功底,张良的辅佐刘邦,张巡的死守唯阳,张载的渊博学识,一一书出,从而起着助励后人的作用。
“问菩萨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头。”这是长汀朝斗岩风景区一尊反坐菩萨神完旁贴的对联,联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幽默地回答了人们的问题。
客家对联,进入现代也有用白话文来书写的,如在一个路亭里,写上这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忘里偷闲,客官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老板拿壶酒来。”这联明白如话,一读使人忍俊不禁。
吃新饭
客家先民是中原南下的汉人,但自形成了一个客家民系后,其宗教信仰是多元的,除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有较明确的意念外,多数客家人是既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信奉道家的符录禁咒,也相信佛家的慈悲为怀,差不多见神就烧香,见庙就叩头。在农村一个普通宫庙里,常常是男女同宫,道佛同完,如既供奉文昌帝君,又供奉观音大士。但有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供奉五谷神,几乎无村不有,有的叫五谷神庙,多数又叫五谷神坛。五谷神者,何许人也?即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也。传炎帝遍尝百草,既发明了中草药,由后人编成了《神农本草经》。又发明了五谷,开始教民种田,使社会生活大大前进了一步。后世农民为纪念炎帝的功绩,尊之为“神农”,
遍地设立神坛祭祀他,并奉为五谷大帝。客家农民,从“火烧门帘子,各各寻生意”、“谷子一落水,脚跟么敛水”到时入农历六月,有个“食新饭”的习俗。“食新饭”的用意:一为感谢五谷神,为后世子孙发明了五谷,且确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而今五谷丰登在望,理应多谢先祖和神明;二为加加油,补健身子,为投入更紧张更繁重的夏收,作好体力准备。
食新饭,又名尝新禾,即时到六月,早稻成熟,割下一点早禾,碾成大米,煮成新米饭,选取逢卯的日辰(按下支推算“卯酉相冲”,而酉属鸡,鸡又啄食五谷,故选卯日吃新。),得杀宰一只鸡,煮熟一些最丰硕的茄子、豆子,连同一盘堆得高高的新米饭,备上酒肉,供奉于五谷神面前,毕恭毕敬地焚香膜拜,口中喃喃,多谢神明保佑了子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往后还要保佑下民四时风调雨顺,获得更好收成,然后就把这些敬神的酒肉饭菜,像过节一样,全家尽情享用、宴食,收拾夏收用具,投入紧张的割打活动了。
客俗报新丁与吃红蛋
周继章
在客家人聚居地的上杭,有不少老习俗,有的流传至今,并且还很盛行,我记述其二供读者共飨:
一、报新丁
丁,意为成年男子,如壮丁,成丁。而客家人把新出生的男孩叫“新丁”,一个家族或一个地方的姓氏新丁的多少,也昭示着该家族或姓氏的旺盛与强大。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客家人对给“新丁”取名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相比之下,给女婴取名就比较随意了。
“新丁”平安降生后,家中大人在家门口燃放长串鞭炮以示庆贺,但此时不安名字。大约在十二朝,即12天后,由家中长辈将“新丁”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地点端端正正地写在一张红纸上,然后请人排排“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卜算“新丁”的命运。如果“八字”有缺损,则在取名时加上。如卜算出这个“新丁”缺“水”,则取名时,就加“水”或带“夕”、“7”的字;缺“木”,则加带有“木”字旁的字;如果“八字”跟父、母的“生肖”相克,则“新丁”叫父母就不能叫爸爸、妈妈,只可叫叔叔、婶婶或其他称呼。长辈根据卜算,然后按族谱上祖宗定的辈分给“新丁”取一个吉利、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