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八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八期第149-153页
廖泽云回乡参加廖花陵墓重修 竣工庆典活动
廖全隆
2007年n月19日下午,全国政协港澳侨台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委员、世界廖氏宗亲总会会长廖泽云回到祖地上杭。在杭期间,廖泽云一行瞻仰了建于1848年的廖氏宗祠万源祠古田会议会址,考察了上杭城区的文庙,并观看了客家民俗表演,还参加了在上杭城区举行的廖氏花公陵墓重修竣工庆典大会和在该县庐丰乡丰康村花公陵墓举行的祭拜先祖仪式。
廖泽云回乡寻根渴祖,受到了上杭县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并专门举行了欢迎酒宴。宴会上,廖泽云十分高兴地接受上杭县客联会的聘请,担任上杭县客联会的名誉会长。
据史料记载,廖氏先祖花公自炎宋迁徙入闽,成为杭永廖氏开基始祖。后裔遍布闽、粤、赣等9省S0多个县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并远及美国、加拿大等国,裔孙数百万,且人才辈出。古有被世人称为“廖氏二神童”的廖衡、廖执象和清代翰林廖鸿章,近有革命元勋廖忡恺,今有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其中廖泽云不仅是一位活跃于工商界的知名人士,更是一位爱国爱乡、仁心仁怀而广受赞誉的人。他积极参加和支持一切爱国爱乡、造福公众的社会活动,卓有贡献。2002年开始捐资2000多万元让内地贫困地区优秀学子到澳门上大学。非典期间,他又发起与澳门部分热心人士捐助紧急援助物资运往北京。其它如兴建希望小学、为华东水灾筹款、为祖籍地乡亲解决就业问题等义举不胜枚举。这次回乡,他捐出100万元支持上杭文化教育事业。
廖泽云在廖花公陵墓重修竣工庆典大会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孝梯文化代代相传。客家人的孝梯文化尤其彰显,祖根意识特别浓厚。他饱含深情地说到,他也是闽西客家人中的一员,是花公的第二十八世孙。令天,廖花公陵墓已经修葺,并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此,他代表花公后裔感谢各级政府领导和当地群众的支持。
上杭在台客家乡亲的调查与思考
蓝汉民
上杭是四十年代末全龙岩地区去台人员最多的县。在杭籍旅台知名人士包天白、林呜周、何尚文、郭行健、郭南荣等人热情倡立下,于1983年1月9日,成立了“台北市上杭县同乡会”入会者有474户约4000人,年龄最大者为民国一年(1912年)出生的孔庆拴先生,最小者为民国25年(1936年)出生的丘振华、莫融圣先生。该会会长先后由郭行健、郭南荣、罗行、丘琼华、梁仰芝、丘克全、丘弘吉担任。每年都有召开一次年会暨春节团拜会,各届总干事都能为老乡作出无私的奉献,无论是婚丧喜庆、解惑纠纷、病痛慰向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同乡会成立20多年来,在联络同乡感情、互助合作、协助探亲、促进两岸交流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
上杭是去台客家人的祖籍地之一
自汉唐以来,中原一带的汉民族为避战乱,几度大举南迁,历经辗转,来到了闽粤赣一带。迁来上杭的客家先民和舍民一道共同开发,此后又不断向外拓展,明清时期就有上杭人的后裔13个姓54人来到宝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陆续有100余上杭人抵台;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又有300余上杭人徙台。这些上杭籍的客家人到达台湾后,依靠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团结友爱客家精神,与当地民众一道齐心协力,为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根据海峡两岸谱碟文献记载:台湾丘、李、张、廖、游、范等姓氏,其祖居地就在上杭。据台丘秀强在《闽粤台丘(邱)氏世系源流研究总结》一文中说:“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脉下之裔孙”。丘三五郎继龙一脉裔孙就有数10万人,分布在台北、台南、高雄、台东、桃园、台中、基隆、苗粟、彰化、花莲、嘉义、屏东等19个县市:李火德的后裔最早入台可考者有明天启(1621~1627)年间的李魁奇、清永历(1647~1661)年间的李茂春、康熙(1662一1722)年间的李婴,其裔孙分布在中场、桃园、台北、新竹、宜兰、凤山、嘉义、高雄、屏东等县市,共约100余万人;张姓,据台湾《屏东张氏族谱》称:“……至宋则以中宪大夫化孙公为始祖”。在台湾400万客家人中,张姓人口就有100多万,其中90%是张化孙后裔,约90多万人;廖氏,据台湾廖氏手册载:“自花公传世枚久……今杭永郭坊廖氏之旧家也……”。廖花公的后裔约有35万人,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市、彰化、屏东、桃园县;游氏文拍生二子:四一郎、四二郎,四一郎生九子,人称“九子游”,在台湾的后裔就有13万人,其中以宜兰县居多。范氏在清朝入垦台湾就有万唐、八茂、朝亮、宏高、俊琳、其儒、昌琳、昌睦、咸万、世宗、俊贤、先炳、仙锦、阿月等人,据载:范氏目前为台湾第51大姓,总计5.7万人,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新竹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入垦台湾的范氏,都属入杭始祖宁壁脉下之后裔。这些入台姓氏,虽然以粤籍居多,但他们认定老祖宗的根还在上杭,每年在清明或秋分前后,其裔孙都会派出代表,组团千里迢迢到临江镇东门的“丘氏总祠”、捻田镇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白砂镇茜洋村的“郸江始祖张化孙墓地”、蓝溪镇觉坊村的“花公始祖祠”、捻田镇化厚村的“游氏立雪堂”、旧县乡石圳村“闽粤赣范氏始祖宁壁公墓地”寻根渴祖,瞻仰祭祀,保持了客家人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继承了客家人爱乡恋土,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此外,罗姓始祖万三郎、温姓始祖温九郎、郭姓始祖郭福安、梁姓始祖梁忠、赖姓始祖赖标、简姓始祖简会益等在台裔孙也枝繁叶茂。
老一辈旅台乡亲对故乡有着迷恋感情
在老一辈旅台乡亲中,以原属军政人员居多,教师、医师、律师,画家亦有之,从商者资金都不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未开放探亲前,他们与家人骨肉疏离,音讯不通,唯一寄怀机会就是遇到乡亲举办婚丧宴会时,知己者得以见面,虽相聚片刻,但接触乡音、倍感亲切。文人墨客者,则籍以诗文寄怀,在《杭川旅台风雅集》一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孔庆栓、丘琼华、何尚文、郭行健、郭立丰、饶汉滨等人的诗作,他们有的行吟山水,依恋故土;有的思亲念友,情牵万缕;有的感时怀归,倾心倾腑;有的咏史寄怀,慷慨悲歌。
1987年8月,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有谢继芳、丘如玉等9人于翌年的元月,从香港九龙~汕头一梅州绕道回上杭探亲。当谢继芳一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时,就跪在老人面前掉以热泪,母亲牵肠挂肚一年等一年,等了40年才终于见到年逾花甲的儿子回来了,多少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这情这景,.怎不叫人抱头痛哭。继后思乡心切的旅台乡亲,一批又一批回杭探亲或寻根渴祖,他们有的每年都回来一次,每一次回来,都感到上杭老家的变化确实太大了,激发了不忘祖源的热情,纷纷解囊捐款资助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如祖居上杭的丘正吉先生,在上杭一中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