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始祖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八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八期第142-146页

     上杭客家 客家始祖
    上杭县赖氏开基祖与新编
    赖氏族谱简介
    赖家仁
    2004年底出版的《上杭县赖氏族谱》巳经十分明确地阐明了福建省及上杭县的赖氏开基祖、开基时间、开基地点和其后的繁衍发展历程。这位开基祖就是该族谱中所列的第68世赖标。
    赖标之父名得,字宣贤(仁),号云谷,出仕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官任都尉,有功勋,封开国公。赖标仕唐为锦衣卫,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前奉旨参加西征,因功勋卓著,升直殿大将军世袭禄爵。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闽省寇乱,加封威武都将军统兵五路,由松阳出发经建宁追乱寇至上杭地界一鼓而定,奉旨恩谕救,镇守闽汀于上杭坪埔,遂率眷属而家,仁政为民,垦荒造田。入闽杭开基之早,先于其它客家姓氏。接着其极、枢二弟亦从松阳分别迁至宁化石牛村和清流黄家地开基。
    赖标卒于高宗已卯年(公元679年),批兰氏夫人,共葬彝石埔,清光绪六年复葬银牌于坪埔店边竹山大路背,20世纪末因改建319国道,赖标墓地迁移,墓碑移放至古田赖坊赖氏宗祠内。2003年在知名企业家赖永兴、赖宗明等古田赖氏宗亲带头牵动下,得到上杭全县乃至福建全省赖氏宗亲支持响应,在上杭古田镇赖坊村,修建起福建省赖氏宗祠,厅堂正中竖大唐入闽始祖标公之神主牌。2006年又在该祠堂之南千米处的吉山宝地,新辟数百平方米建起了蔚为壮观的标公陵园,原标公墓碑和新雕标公石像安放正中,两旁有标公后裔世袭十代将军的壁像。成为上杭客家文化新的一大景点。
    赖标从浙江处州松阳迁至上杭古田开基,至今已1300多年。今上杭赖氏宗亲分布在全县(共22个乡镇)的18个乡镇61个行政村,近4000户17000多人,在上杭百家姓氏中居第九位。2004年编修上杭县赖氏族谱时,除11个村赖氏上祖尚有待进一步考查外,50个村庄赖氏开基祖及其上祖都已澄清。值得一提的有2个村开基祖水落石出,一是中都镇古坊村赖氏开基祖伯七公,与78世五郎公系同父(四郎公)异母兄弟,是77世四郎公流寓上杭时黄氏太婆所生;另一是捻田镇官田村赖氏开基祖十七郎公,是78世五郎公之子。有谱载称五郎公,批罗、朱氏、生九子,称“九龙”,即六郎至十四郎,又有谱载五郎公在稳田官田有一陈氏夫人,生三子,即十五郎、十六郎、十七郎,由此证实五郎公共有十二子。真可谓“人传百代世系清,敬宗睦亲情愈深”。
    新编《上杭县赖氏族谱》,上溯时间自西周武王赐弟叔颖子爵分封赖国时起,下限时间至2003年底,文谱与线谱并举,把上杭境内赖氏宗亲发展情况联结在一起。全书分开卷篇、图像篇、序文篇、先贤篇、资料篇、谱谍篇(上)、谱谍篇(下)、英才篇、鸣谢篇共九个部分,600多页1200多面,有较强的资料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是迄今为止一部内容较丰富、资料较完整的赖氏族谱。该谱为16开版本,正文为5号字体,适宜中老年人查阅。以福建省赖氏宗祠和赖氏图腾为图案的红色烫金封面,大
方美观。
    此次修谱的另一重大成就,亦可说是新的突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发现茶地乡官山村据说是从江西传入的老《赖氏族谱》,内载,周初叔颖公受封为南城侯,其子壁为颖川侯,其孙喜为仪水侯,皆保持姬姓。四世高,五世顺,六世程显食采于姜,被改为姜姓。七世庭宣复归西川,西川有赖国,始以国为姓,故称庭宣为赖氏始祖。这是历史的记载事实。但许多赖氏族谱乐于把叔颖公尊为赖氏太始祖,这是更深层、更远古的根和源,这亦是历史的事实。二是茶地官山老谱称:庭宣公之后第十世福宇,因有功被封银青光禄大夫至兵部尚书,公有黄、杨、郑三室,同年分别生下明新、明先、明光三子,然而他们三岁失父,七岁遇春秋战国兵戈之乱,至使兄弟散居,明新后裔徙居洛阳郑州东仁乡,明先后裔南渡徙居松阳,明光后裔迁移桃川白洋,形成赖氏源流的洛阳、松阳、桃川三个脉系。茶地官山老谱实际就是洛阳脉系上古赖氏世系宗谱,其一世祖至十二世祖皆为东周时代,刚好填补了松阳脉系上古赖氏世系宗谱在东周时段失记(12世至22世)上祖的空白。三是澄清了松阳脉系第68世标公与76世小标公长期混淆的史实和五郎公出仕于宋初还是宋末的问题。据各老族谱记载,古田宗亲还亲自赴江西宁都等地证实,68世标、极、枢三兄弟确属得公(宇宣仁,号云谷)所生三子。得公仕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官任都尉,有功勋。可见标公仕于唐高宗时期无可疑议。1928年古田赖坊德甫公主修的赖氏族谱明确记载: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六月十五日奉皇帝救日:联履此多艰痞寐替缨之勇持社翟之安,兹汝赖标征西有功,钦赐锦衣之尊加封直殿将军世袭禄爵……。76世小标公(可能出生于唐嘻宗乾符年间),唐末天成四年(公元929年)与其子四郎,父子同征粤东闽汀路得胜,威镇闽汀,社翟太平。这段历史,各老族谱有明确记载,唐兵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魏了翁所书像赞题词也可证实。据步云金屏五公村1896年《赖氏族谱》载:宋太祖思唐朝大标公十世之勋业仍召四郎公、五郎公父子世袭为将军。可见四郎公与其子五郎公出仕宋初无疑。清乾隆年间其后裔为四郎公与五郎公在古田所立墓碑,碑上皆明确刻着“宋始祖殿前将军”,亦是明证。过去不少谱云五郎公出仕宋末,引出孙辈(虞观公)出仕年代早于祖辈(五郎公)的笑话,不攻自
破。
    上杭邓氏源流辨析
    邓锦元
   《通鉴》记载:公元前1364年(一说1264年),商王武汀救封满叔(黄帝二十七世孙)曼(字德阳)于河南南阳,称其地为邓,建立邓国。分封食米,世袭侯爵。自商王周,历时六百多年,传22代至邓祁侯(明渊)时,于周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所灭,没了封地,痛失侯爵,其后裔就把国名作为姓氏。鑫斯蕃衍,辗转迁徒,历经新野、河东、湖湘……西走汉中、四川、东向湖北、湖南直下江西、福建、播迁广东、香港、台湾以及英、美、加拿大、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3300多年的发展,邓氏族人广布海内外,总数己达650多万人,位居全国100个大姓中第29位。    邓氏家族最早入闽的是西晋末年的五十七世祖邓枚,字伯道,公元312年因遭永嘉之乱,举家南迁,避居于石壁都,即今宁化石壁。北宋后期,八十六世祖邓给,登进士,官御史中压,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在神宗面前力谏,被谤遭黝,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先居泉州仁辅试剑乡,后迁回石壁禾口村定居,续衍为闽汀世系:缩—调元—询武—肃—大酞。
    九十世大酞(源祖)批刘、陈二夫人,生三子:简(小二郎)、笃(小三郎)、笃(小六郎)。长子简,又称建祖,先批宋高宗公主为附马,后批赖秦二夫人,生三子:俊(十一郎)、佐(十二郎)、侍(十三郎)。侍公嗣裔,播迁未详,其中一支现住湖洋通桥。
    九十二世俊公(肇祖)批陈氏生三子:长子六十一郎、次子六十五郎、三子六十八郎。另有一说,俊生六子:六十八郎、六十一郎、六十二郎、六十三郎、六十四郎、六十五郎。不管怎么说,六十五郎是肇祖之子,这是大家公认的,上祖世系非常清晰,源流播迁也很明确,毋容置疑。
    《旧县新坊邓氏族谱》却说“六十五郎(禄)乃是有崇公三子也”。旧县该族谱记载“开创入闽始祖光布,字明远,别字奎忠,父亲超群,生有四子:长子名光化、次子名光布、三子名光天、四子名光日。……八十四代二世祖舜公八十五代三世祖威公八十六代四世祖庆公八十七代五世祖秩公八十八代六世祖后公j又十九代七世祖修公九十代八世祖克谐公十十一代九世祖有崇……批雷氏二娘,生有三子:长子名四十九郎(福)移江西,次子名六十二郎(寿)移黄花菜地,三子名六十五郎(禄)移苏姑坑”。
    经查《闽沙邓氏族谱》2003年版52页,明确写着“七十二世静七十三世光布、光天、光化、光日”,光布是长子,其父亲也不是“超群”。闽沙族谱54页载:“……六世石七世价……”新坊族谱不仅个别名讳有误,更主要的是世序相差10代。况且,关键所在,《闽沙邓氏族谱》191页载:“丝房(九世)有崇,行十三,生三子:损字九河,行三八;益字九曲,行四四;才字九流,行四九”。压根儿就没有六十五郎的名字,闽沙邓氏从未
承认有崇生了六十五郎这个儿子。
    其实,几乎所有邓氏族谱记载的上祖世系是:四十七世禹公四十八世训公四十九世鹭公,批朱、余二夫人、生五子:凤(一说奉)、卓、华、平、年。闽沙开基始祖邓给是卓公裔孙,闽沙开基始祖邓光布是平公裔孙。大献公一脉与光布公一脉早在东汉时期(近二千年前)就分支蕃衍了,完全是二个同源不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