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八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八期第229-233页
话说文彬
王辉
袁文彬是我熟识多年且可以无话不谈的小老弟。在他调离福建师大的前几年,我们常常相邀结伴写生风景。福州郊外梨树花开,或武夷山下古镇老宅,只要有时间,彼此的一个电话立马可以带上画具驱车前往。实话说来,当时的心境不为别的,就图个自在轻松。登山临水,走村逛镇,围炉品茗,不亦乐乎!都是性情中人,在田园山水间支起画架,感觉比钓鱼迷还快活三分。文彬的写实基础厚实,能力强,起点高,一上手就出活。他对风景的感觉性把握,对写生的画面处理都有很多独到之处。文彬小我十二岁,我们同属猴且都有些猴脾气,在山郊野外呆久了,彼此很自然地就以“猴哥”“猴弟”相互戏称。
都说属猴的有灵性,这不假,文彬就有灵性。他出自书香之门,温文尔雅的父亲为他取名文彬,就有崇文重士之意。文彬生于闽西,是客家人,他具有闽西人的质朴与坦诚,亦不乏机智与幽默。自古这里文脉渊厚,明清两代登科进士者甚众。在丹青世界.闽西就出现上官周、华岳、黄慎、伊秉缓等书画名家。在文彬七、八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去当地一位老画家家中学习国画。这个经历、尤其是从小浸染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诉诸于治学养心的体验,无疑对他后来的艺术取向起到一定的影响。文彬慧根极好,他在高一结束那年就以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考入福建师大美术系,继而留校,两次研习进修,数度出国考察办展,这下又自南向北杀向天津卫。几百年后,倘若美术史或地方史籍载有袁文彬名迹,必将有“流寓天津.胃艺他乡”之语。你说他有客家宗祖的遗风脉象吗?那是毫不含糊的。人说“出闽之虫便成龙”是有道理的,这不,在本命年(2004年)文彬欣然接受天津美院之邀,终于跳出闽门之外伸展身手去了。
其实文彬的创作以人物画为主,这与他的油画教学是一致的。说他这方面的功底比较深厚己属废言。他曾摘取过“鲁艺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师作品大赛的金牌,并参加《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大展》,在此领域内已属强手。他先后在鲁迅美院举办的克劳德依维尔油画技法研究班和中央美院油画系助教进修班学习,又相继在秘鲁、加拿大、日本、德国和港澳台留下画迹艺踪,这些就中国当代油画界内人士而言,三十几岁的文彬已有相当的阅历了。
我以为,文彬的艺术天赋是他在艺术道路上顺利前行并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他虽然成长求艺在闽,但他的悟性与才华使他不受地域所限,尤其是心气和胸臆不自满自足或湮熄于狭隘之地。应该说,自1984年跨入艺术院校后,文彬的艺术视线从未偏移过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轴线。从他早期的《肖像系列》、《麦当劳叔叔系列》和《大戏偶系列》中,都能感受到文彬对当代文化情境的感性把握。在作品中首先关注和把握好作品的文化层面并具有强烈明确的当下性是可贵的,这是中国当代年青一代优秀艺术家共有的品质。
袁文彬是忻东旺引荐到天津美院的,在对人物肖像的研究与兴趣方面,他们也是同道的好友。正如忻东旺对民工的关注跟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袁文彬在《诗人与鹤》、《少年与竹》等作品中也表现出了独特而优雅的文化格调。在他近期作品中人物造型上更加夸张与表现,色彩也愈发的自由与灵动。文彬具有知识分子的思辩气质和创新精神,作品中总是流露出强烈的人文气息。在《七贤图》中他以七位不同口身份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对应中国传统中的“竹林七贤“,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揭示着当代知识阶层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状态。文彬常以知识分子自居,早在十年前他在画《麦当劳叔叔》系列时就曾撰文发表过《当代绘画的知识分子命题》(《江苏画刊》971),他以犀利的文笔,一方面反对已丧失庄禅精神内核的“文人趣味”,感到“躲进花轿中玩赏三寸金莲的情调令人越发觉得酸腐和没落”,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玩世现实主义的无聊调侃和政治波普的文化投机心态有所批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年轻的袁文彬当时的心气与抱负:“在建
立人格自觉,学术自觉,思想自觉的知识分子意识前.奢谈策略容易引发投机,奢谈崇高容易误导口号和图解,奢谈前卫容易变得混乱和浮躁,奢谈民族文化又容易划地为牢。作为高层次的学院文化,不能遁入象牙塔中,成为旧文化的守墓人而丧失对现实的介入能力……”
文彬的书生气常令我感到他的真诚与可爱。在《七贤图之七》中怀抱小孩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他对自己初为人父难以掩饰喜悦之情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另一组新作《美人秀》中我可以看出他对目前生活的感悟与满足。他从时装与时尚女孩中获取灵感(这或许与他夫人的时装设计专业有些关系),画面色彩优雅明丽,时尚而浪漫。画面中出现的花鸟树石提示着他对中国写意绘画的研究与领悟。女孩们胸前挂的十字架或衣服上的佛像造型,依然流露出文彬的文化敏感与精神关注,他以“现代仕女图,,的大俗大雅的处理方式,提示着流行与经典、时尚与传统、世俗与信仰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的矛盾与交融。文彬的作品并不说教与堆砌,他依然在肖像画的框架上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原本扎实的油画造型功底融进了灵动而有激情的笔意之中,显得十分生动精彩。人物写意系列的反复出现,表明文彬在艺术语言和艺术母题的选择上,似乎有了更为肯定的思考。对“写意”的肯定和选择在《七贤图》、《美人秀》系列中己有浑然一体之妙,畅神贯气而没有犹豫和勉强。重要的是文彬的画有味道。有味,也许就独特.就有个性魅力。
我以为画家具备很好的艺术潜质和良好的艺术品格,在准确地把握了文化根性的基础上是可以孕育大的突破。也许文彬意识到这一点,他近年来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自我感受的基础上研磨画技,历练语言。文彬在油画人物写意语言的磨砺上是下了工夫的,而对人生众相的把握与挖掘也有着敏锐而独到的洞察。艺术上高品位的获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更是修养与品质的体现。我相信,文彬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我望乡,乡何处?
—行走在华喦故里
邹泉生
今年是华喦诞辰325周年。清明前三日,我怀着对华喦无限崇敬之情,来到华喦故里上杭蛟洋乡华家村。春雨绵绵,绿草茵茵,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勃发,却又静谧。行走在石板路上,放眼田野山坡,似乎还能捕捉到那位放牛娃仰望苍弯的身影。那寅山祠,那银杏树,那风雨桥……也都还分明地烙着那位涂鸦少年的憧憬。
回想三百多年前,这位故乡的游子,无论是什么原因离开故乡,自从他走过风雨桥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今生注定要在乡愁缠绕中远行,要用一生来思念这片故土,除了诗、画以外的时间。不,即便在写诗作画时,他也没有停止过。看一首《沙路归来》:“……我望乡,乡何处?隔春烟,渺春雾,此时闲坐绿窗前,梅子累累不知数。拟开床下瓮头香,三杯为我祛愁去。……”看一本《闽中花卉册》(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宋玉麟先生收藏),画的是家乡的乌珠果一种暗红色、味极甜的小野果,还欣然题上“香绿层层护几重,玄珠成把缀当中。葡萄未必能称匹,荔子亦须逊下风”,褒爱之心,流于诗表;五指草家乡人用来治痢疾的一种草药,画中题有“五指草,虽无花事玩,然一种幽致,亦雅矣。余取其能治痢疾,故为写真”;红娘子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