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专论 史探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福建上杭客家联谊会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上杭客家第八期

摘要:上杭客家第八期第72-76页

 

    专论史探
    客家族谱中梳理出两岸亲缘
    钟巨藩
    据台湾公布的户口普查资料统计,今日台湾人口中,有五分之一即四、五百万是客家人。我们从客家族谱中可以梳理出这些迁台客家姓氏的祖居地在闽西。
    台湾客家缘自闽西
    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省西部,是东南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地带。透逸于闽赣边界地区的武夷山脉南段成为闽西地区的天然屏障,屏藩了历史上的多次兵资。境内岭谷相间,丘陵、河谷、平地交错分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发源于宁化的客家母亲河汀江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在广东省大埔县与梅江、梅潭河汇合后称韩江,经潮州、汕头入海。由于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闽西成为唐宋以来南迁客家先民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经过几代十几代的繁衍发展,有上百个姓氏的后裔靠着便捷的汀江水路,或者直接移居台湾,或者播迁闽南、粤东后再渡海去台。兹举丘、吕、李、张、游、简等姓氏为例:
    《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谱》载:宋朝中叶,丘三五郎从宁化来到上杭县胜运里太拔城前坝(今太拔乡太拔村)定居,夫妻死后合葬于太拔乡黄岩屏风岭,墓地呈“金替插壁”形。丘三五郎生有十个儿子,裔孙播迁南方各省及海外,后裔辗转迁台的开基祖有数百人。台湾《编年丘氏大宗谱》载:丘三五郎分布在广东蕉岭、梅县、饶平、五华、陆丰及福建诏安等地的后裔中,有117位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去台,在新竹、台中、彰化、苗栗、桃园等地开基创业。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在《闽粤台丘(邱)氏世系源流研究总结》一文中指出:“查台湾区丘(邱)氏先世多系来自广东嘉应州及潮州、饶平、大埔、丰顺、陆丰暨福建诏安、南靖等地……先祖都是操客家语系的。……而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派下裔孙(继隆公裔孙特盛)”。丘三五郎被台湾丘氏裔孙追祀为闽粤赣台大始祖。
    《上杭太拔张芬吕氏四修族谱》载:吕太德,字旷兴,名宦卜曾任漳州府司马,致仕后迁居上杭县太拔赤嘴岗开基,为吕氏入闽始祖。《南靖书洋吕氏族谱》载:吕太德弟“太正公长子良置公、次子良篡公自明代初年由汀州府上杭县迁徙永定县金丰里大坡头吊视。良篡公进赘漳州府南靖县书洋乡蔡溪头蔡仲生门户,又由蔡溪头徙居书洋仿头的白叶头。后来地址全称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吕膺龙潭楼”。清乾隆年间,良篡公传十世孙吕廷玉、吕夏珍,徙居台湾桃园新路村,为桃园吕姓渡台始祖。
    《李火德族谱》载:李火德在宋宝庆三年(1227)从宁化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今稳田镇丰朗村)。李火德生有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三子,逝世后葬在丰朗村岗头,墓地为“螃蟹游湖”形,裔孙播迁台湾有上百个支派。据《南靖下版寮万五郎派李氏族谱》记载,该村李氏开基祖福山是李火德的第十世孙,清康熙年间移居台湾的裔孙有54人,至乾隆、嘉靖、道光年间有280多人迁台。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编的《李氏源流》称:“其徙居闽粤两省者,且多同为火德公之一脉。”“本省(指台湾省引者注)李氏,大多迁自闽粤二省,分支繁盛。”1959年,台湾的李氏家族汇集过去的各种旧谱,合力编纂了一部《李氏族谱》,该谱指出:“独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台湾的李氏宗祠,绝大多数供奉了李火德的神主牌位。
    《上杭太拔张氏族谱》载:宋宁宗嘉泰年间,赐进士出身,浩赠中宪大夫的张化孙“卜吉移居闽上杭”,裔孙播迁海内外,故而被尊为“郸江(汀江又称郸江)始祖”。其墓地在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呈“金盘载珠”形。台湾学者张冠雄先生在《闽台张氏源流当考》一文中指出:“化孙公,得有功名,并生18子传108孙,该子孙再枝叶繁衍向闽西进入广东发展,再而传至台湾。所以说客籍张姓祖居广东,其实广东客籍则来自福建,特以上杭为其发祥地。”南靖石桥《清河世英堂族谱》载,张化孙之裔孙张念三郎于明正统八年在石桥乡定居。张念三郎的十三世孙张志达在清康熙六十年迁台,裔孙布居台中、嘉义。1979年6月出版的《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一文也说:“明、清二代,张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张化孙十八大房、维湖等派居多.”化孙公裔孙迁台较早,在台湾105万张姓人口中,很大部分尊其为始祖。清乾隆年间张化孙后裔在屏东县内埔乡修建了“张化孙公祠”,经过几次修葺扩建,己成为台湾地区规模很大的祠宇了。
    《闽游二三郎系大族谱》载:南宋年间,居住在庐陵府(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县林息坑的游文拍(号二三郎)迁到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捻田镇化厚村)开基创业。死后葬九曲里游秀窝之“观音座莲”山形。游二三郎生有二子:四一郎、四二郎。裔孙分迁闽粤赣台等省及东南亚。明清之际,居住在福建永定、诏安、南靖,广东揭阳、饶平等县的游二三郎后裔代代都有200多人。
    《永定范阳简氏洪源会益族谱》载:南宋乾道二年(1166),任南剑州教谕的简会益解任后定居于上杭县蓝路口(今县城东门),卒后,葬蓝路口半岭甲山中。其孙简致德迁至上杭县太平里洪源村(今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会益九世孙德润又在元朝至正年间迁至南靖县书洋长教村。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简德润的十一、十二世孙群起响应跟随作战,光复后,定居台湾。据简姓部份族谱记载,“清康熙以后,七房简贵智、八房简贵信第十代以下的后裔,迁居台湾各地一百多户二百多人。”[1]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族谱资料中梳理出闽西是两岸客家人的祖地,台湾客家缘自闽西,铁一样的史实证明:闽台两岸人民同根同脉。
    血浓于水的亲缘
    播迁台湾的客家人深受中华文化之熏陶,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敬祖先,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回祖地修祠祭祖播迁到台湾的客家乡亲,由于远离祖地,对祖先的思念表现得特别强烈。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的永定洪源简氏大宗祠惠宗祠,在清朝同治四年(1865)被太平天国溃退部队烧毁,台湾、南靖、永定等地的简氏宗亲募集巨资重建。1995年8月,台风将惠宗祠吹刮倒塌,台湾简氏宗亲纷纷集资支持重修,新祠落成时,金门的简氏宗亲撰写宗祠楹联“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意义深远。改革开放以后,每年都有十几个姓氏数十支团队数百位台胞回上杭祖地寻根渴祖。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李哲源先生分别在1990年12月和1991年3月组织了124人和85人的寻根渴祖团到捻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祭祖,开台湾李氏在中断了几十年之后的回上杭祖地“寻根之旅”先河。1989年4月,台湾吕氏回南靖吕膺龙潭楼祭祖,他们在龙潭楼竖起一块碑额:“吕氏居台子孙返乡祭祖探亲纪念。”碑文写道:“海峡两岸隔绝半个世纪,但隔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联修族谱互赠资料 台湾桃园游氏是游二三郎的后裔,桃园游氏宗亲会和游岳勒先生捐资十几万元重建上杭化厚游氏宗祠“立雪堂”后,又捐巨资重修《闽游二三郎系大族谱》,游岳勤任主编,他在《序》中说:“耳孙常怀祖先庭训教诲:‘如能出人头地,应思报本之心,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追思吾父月清公亲面谕曰:‘吃果子拜树头,饮水思源头’,意味深远,刻骨铭心。”台湾邱仕电先生的迁台祖邱道芳是上杭丘三五郎的第20世孙,乾隆三年从广东五华迁居台中县,裔孙己近8000人。20世纪80年代末,仕电先生及族人循着祖上迁徙路线,从台湾到五华到梅县,最后在上杭找到了“源头”。以后每年都率团回大陆渴祖,向祖居地小学捐款,广泛收集族史资料,多方求证,编纂了一部重达4千克的《编年丘氏大宗谱》,除了在台湾发行外,还送给上杭乡亲珍藏。上杭客家族谱馆为台湾同胞寻根渴祖解答咨询。如,为台湾郑氏修谱委员会和长汀台湾同乡会会长郑健先生提供客家郑氏入闽始祖有关史料,为台湾郑氏联修族谱服务;为台湾《环球郭氏族谱》主编郭行健先生提供上杭中都祝三郭氏源流概况。
    兴学校办公益报效桑梓 清末,丘逢甲先生出任两广学务处议绅,惠(州)、潮(州)、嘉(应州)视学员,他“念上杭为祖居,且与潮嘉邻,故尤注意上杭教育。”〔2,他创办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