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方言句多种多样普通话通行城乡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罗滔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连城客家话

摘要:连城客家话 第六章方言句多种多样普通话通行城乡 第53-57页

  第六章方言句多种多样普通话通行城乡 
  连城话的方言句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如: 
  ①连城冠豸山係国家级风景区。 
  ②梅县离连城无几远。(梅县离连城没多远) 
  ③佢係那的侪,喊么名字?(他是那里人?叫什么名字?) 
  ④你那般敢以杯对待爷娘?(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母?) 
  ⑤你城日去山上担一担柴转来。(你明天去山上挑一担柴火回来。) 
  ⑥啊,真会给以杯皆子气死!(啊,真会被这样的儿子气死!) 
  但是,连城客家话也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方言句式。常见的有: 
  L、“来”字句。如: 
  ①你念书要学好来。(你念书要学好) 
  ②e33 两人城日共下来去。(咱们两人明天一起去) 
  例句中的“来”,无动用,在语法上表示其后为目的的动作。 
  2、“撇”字句。如: 
①解个茶杯给佢捶撇(那个茶杯被他打掉了) 
②听说他的书无撇(听说他的书丢掉了) 
③佢皆病好撇(他的病好了) 
  例句中的“撇”字附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已过去”、“已完成”的意思 
  3、“棉 乡连”句。如 
  ①佢食饭曾?食棉 乡连。(他吃饭了吗?可能吃了) 
②你皆子去学堂下唔曾?去棉乡连(你的儿子去学校没有?可能去了) 
例句中的“棉 乡连”表示“可能”之意。“棉 乡连”也可换成意义和用法与“棉 乡连”相同。 
  4、“唔曾”句。如: 
  ①你去过上海唔曾?(你有没有去过上海?) 
  ②一本小说你见过唔曾?(这本小说你有没有看过?) 
  例句中的“唔曾”也可说成“曾唔曾”或“曾”,如“你曾唔曾去过?”、“你曾去过?”。“唔曾”用于动词之后,表示疑问。 
  5、“哪般”句。如: 
  ①你想那般涯?(你想把我怎样?) 
  ②你皆屋做到那般啦?(你的房子做成什么样子了?) 
  “哪班”表示“怎样”、“怎么样”的意思,①句中还有“怎样处置”的意思,是常用的疑问句式。 
  6、“哪般……以三”句。如: 
  ①你哪般对该以三哩?(你怎么这样对待他啊?) 
  这种句式,通过疑问词“哪般”和指示词“以三”来表示一种疑问,是连城话中常用的疑问句式。 
  7、奈??何”句。如: 
  ①你再有办法也奈佢唔何(你再有办法也制服不了他) 
  ②你哪般奈得佢何?(你怎样制得服得了他?) 
  这种句式看来是古汉语中“奈??何”、“如??何”的演化,表示陈述或反问。 
  8、“不如”句。如: 
  ①拿给佢食不如供狗(拿给他吃不如拿去喂狗) 
  ②学俄语不如学英语(读俄语不如读英语) 
  这种句式多用于两种事物的比较选择。如将“不如”换成“唔会”,则变为反诘语气,起强调作用,如“拿给佢食唔会供狗?”、“学俄语唔会学英语?”这种句式与古汉语的“??孰与??”相似。 
  9、“做么事”句。如: 
  ①你甲佢过唔去做么事?(你跟他过不去干什么?) 
  ②你爷去厦门做么事?(你爸爸去厦门干什么?) 
  “做么事”常跟“以三”连用或“以三??做么事?” 
  如:③你以三仰佢做么事?”(你这样搞他干什么?) 
  ④老李以三欺侮人做么事?(老李为什么这样欺侮人?) 
  “做么事”就是“为什么”、“干什么”,这种句式表反问。 
  除了方言句式,还有一些语调,表现了连城话的方言特色。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阿(音w),用于句末,有两种语调。 
  A.曲折调阿(),表示商量或陈述的语气。如: 
     
  佢咋日就来阿(~)(他昨天就来了)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由于国家的统一、人们交往的频繁,教育文化事业的发达,普通话的普及和使用,连城客家话不论语言、词汇、语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民国期间,连城的学校就普遍学习注音符号,推广国语,使封闭的连城话开始发生变化。在抗战时期,许多外地人士来到连城,使讲国语的人越来越多。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使连城人民的口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首先是连城语里增加了一大批政治名词。如土改、合作化、高级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解放军、党支部、书记、干部、社员、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四化宏图等等。其次是增加了大批的科技术语、如杂交水 
  稻、合理密植、化肥、农药、敌敌畏、六六粉等。再次是增加了各种新式工具和建材的名称,如拖拉机、打谷机、三轮车、摩托车、自来水管、钢筋、水泥等。这些反映新事物的普通话词语,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很快地在连城话里安家落户,成为连城话词海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连城话对普通话词语的吸收方式是照搬过来,为我所用,普通话词语进人连城话以后,与原来的土话同时并存。下面试举一些两者并存的例子: 
  县官—县长 当兵—参军 做屋—建房 妇娘—爱人 昼时—中午 学堂—学校 粪寮—厕所 食烟—抽烟 洋火—火柴 金豆—四季豆 烧洒—白酒 作田—种田 
  泅水—游泳 脚踏车—单车 番薯干—地瓜干 
  以上这些都是同义词,根据不同地点、场合、对象来自由选用。如在机关单位里称妻子为“爱人”,在家里叫老婆为“妇娘”。在背后称县长为“县官”,看见县长本人则称他为“县长”。请人抽烟时,遇上外地人说“请抽一支”,对家里人就说“食一桁。”在家里说“去粪寮”,到学校就说“上厕所”等等,各派各的用场,各有各的风味。 
  大量普通话词语进人连城方言,使连城话的词语极大地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