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五章二战时期工农剧社、 苏维埃剧团的活动及其特色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王远廷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来源:闽西戏剧史纲

摘要:闽西戏剧史纲第136-140页

     第五章 闽西戏剧史纲
    二战时期工农剧社、苏维埃剧团的活动及其特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二战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时期”),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简称“苏区”,或称“革命根据地)流行歌剧、话剧、滑稽戏、话报剧、快板剧之类的文娱活动形式,当地观众称之“文明戏”、或称“新剧”、“新歌剧”、“新话剧”、“白话剧”。因这种形式比古装戏能更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人们渴望变革的时代精神,可就地取材对当时当地发生的人和事进行创作和宣传演出活动,能及时、直接配合当时的革命战争和各项社会活动,所以,这种文娱活动形式很快在当时苏区各地通过工农剧社、新剧团流行开来。如当时被称为苏维埃花篮的中央剧团演出的滑稽戏《瞎子算命》等(见郑克文《苏维埃的花篮—忆中央剧团》,载《闽西文丛》1981年第4期);福建省苏维埃剧团演出的话报剧《粉碎敌人乌龟壳》、《反对开小差》、《二流子的转变》等(见汤家庆《福建省苏维埃剧团》,载《闽西文丛》1982年第4期);连城新泉“新声剧团”演出的话剧《高利贷》、《逼债》、《大秤人小秤出》、《拖尾巴》等(见谢桂犀整理《新声剧团》,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4年第5集);长汀涂坊“红坊区苏维埃剧团”演出的小歌剧《农民的痛苦》以及《老兵归队》等(见熊梦麟、赖健整理《涂坊红坊区苏维埃剧团》,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4年第6集);上杭县茶地乡“樟树俱乐部新剧团”演出的《不识字的痛苦》、《老少配》、《借衣劝友》等歌、话剧(见苏剑整理艺人传记《邱必书》,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3年第3集);连城赖源“老福星”(班主徐传华)木偶戏班,在红军人闽后受工农剧社、新剧团的影响,也演出同邑营溪人吴荣章先后编写的新剧《李自成起义》和《武昌起义》.
    文明戏是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在欧州歌剧、话剧的影响下崛起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得到提倡和发展。闽西流行文明戏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J匕伐战争”)前后。1925年夏,厦门集美师范回原籍上杭过暑假的学生以兰维仁、张楷为首组织新剧团,其成员有兰维龙、兰明岗、兰树荣、陈掌文、兰来源、李有原等一起回乡的学生20余人。排演《孔雀东南飞》等剧目,在上杭城关及其东路的庐丰、茶地、太拔等地演出,观众云集。(见上杭纪念馆李先初整理《上杭新剧团的活动概况》,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5年第8期)。1929年红军入闽和闽西苏区建立之后,文明戏通过工农剧社和苏维埃剧团的活动在闽西苏区广泛流行。其实,那时苏区各地成立起来的工农剧社、苏维埃剧团演出的不仅是文明戏,同时还演出大量的歌舞、演唱和革命歌曲。现将那一时期成立起来的工农剧社、苏维埃剧团选择其中一小部分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中央剧团。
    中央剧团的前身是高尔基戏剧学校。该校于1932年在江西瑞金创办。校长李伯钊。学员来自红军各部队和苏区各地,共50余人。主要学习声乐歌唱、舞蹈和表演基本动作。李伯钊兼任教员。授业一年。后于1933年初,除小部分回部队外,大部分留下转人中央剧团。当时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职务的瞿秋白宜布中央剧团正式成立。李伯钊任团长。演员有龙岩郭滴人烈士的胞弟郭滴海,永定卢成球,以及女演员如龙岩铁石洋和溪南的林美娇、邱金风(红军家属),汀州(今长汀县)的陈庭秀,厦门的刘月华和台湾的施月英、施月娥、施月霞、施月仙四姐妹等。
    中央剧团成立后,从苏区腹地至边缘地带,从江西瑞金、宁都、于都、兴国至福建汀州、清流、宁化、归化等县,除演出歌剧、话剧、话报剧、滑稽戏(如《瞎子算命》)外,还演出大量的歌舞节目,如《少年先锋队队歌》、《铁红军》、《野战军北上歌》、《优待红属》、《妇女组织起来》等;合唱《国际歌})i集体舞《红五星》;李大钊独舞《苏联农民舞》;口技和小提琴独奏《中朝人民团结》等。剧团每到一地,军民如逢大典,奔走相告。(见郑克文《苏维埃的花篮—忆中央剧团》,载《闽西文丛》1981年第4期)。
    (二)福建省苏维埃剧团。
    福建省苏维埃剧团于1933年冬在当时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汀州成立,詹孝忠为主任,林元娣为教导股长,林梅桥为导演。团址设在汀州水东街龙岩会馆。剧团成立后,除演出话报剧《粉碎敌人乌龟壳》、《反对开小差》、和话剧《二流子的转变》等剧目外,还演出《工人舞》、《农民舞》、《红军舞》和革命歌曲《少年先锋队队歌》、《优待红属》、《铁红军》、《妇女解放歌》等。同时,在演出地或在途中还张贴大量标语,如“打土豪分田地”、“扩大铁的红军”、“婚姻自由”等。(同上,见汤家庆《福建省苏维埃剧团》)。
    (三)连城新泉新声剧团。
    连城新泉新声剧团于1929年10月在当时的红色政权连南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由当地泉西小学的教员张炳槛领头组建。其成员有张木辉、张文炎、张其峰等人。剧团成立后,除演出文明戏《放高利贷》、《逼债》等剧目外,还演唱《送郎当红军》、《妇女解放歌》、《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节目。(同上,见谢桂犀整理《新声剧团》)。
    (四)长汀县涂坊红坊区苏维埃剧团。
    长汀县涂坊红坊区苏维埃剧团于1929年由当地涂发能领头组建,其成员有涂才子、涂千金妹、张阿金、钟二连、温福连、李才子、赖玉子、李五妹、吴三连、涂万秀、涂在从、涂梦恭、温六子、李有方、涂延标、涂炎贞、涂景堂等30余人。剧团成立后,除演出小歌剧《农民的痛苦》等剧目外,还演出《扩大红军》、《老兵归队》、《拥军优属》、《种树苗》等剧(节)目。(同上,见熊梦麟、赖建整理《涂坊红坊区苏维埃剧团》)。
    (五)上杭县茶地乡樟树村俱乐部新剧团。
    上杭县茶地乡樟树村俱乐部新剧团于1932年由当地“福胜堂”木偶戏班班主、当地农民协会会员、村分田小组执委、合作社主任邱必书经手创办。先后编演了《不识字的痛苦》、《老少配》、《借衣劝友》等歌、话剧及《扩大红军》、《打花鼓》等演唱。
    关于工农剧社,据当时的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1934年4月批准的《工农剧社简章》称:“工农剧社是工人、农民、红军、苏维埃职员等研究革命戏剧的组织,以发展戏剧文化战线上的文化革命斗争,赞助苏维埃革命战争的艺术运动为宗旨。”中央设总社,省、县两级各设分社,区以下的基层组织设支社。省及中央苏维埃剧团的演职员等,得直接加人中央总社及分社为个人社员,其社费直接交给中央或省的剧社常委会。中央总社与省以下各级分社、支社的关系是:中央总社负责指导省分社编制剧本,并会同高尔基戏剧学校及中央苏维埃剧团编发戏剧运动函授讲义,在理论上及实际上领导全苏区工农剧社;省、县分社负责指导下级剧社,供给短篇剧本,指示工作方法,并按时报告中央剧社常委(各县分社还应赞助县教育部组织的临时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支社各在所属俱乐部筹备并举行演戏晚会或表演话报剧,组织音乐队、唱歌队,以及其他更简易的化妆表演如双簧、说故事等游艺;平时有系统有计划地研究戏剧理论及剧本,收集当地材料,练习上述各种游艺,并按时将工作情形及收集的材料报告分社。(见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于1934年4月批准的《工农剧社简章》,现存江西瑞金纪念馆)。从上述工农剧社的情况看来,与现在全国及地方各级戏剧家协会有些类似。工农剧社与苏维埃剧团的关系有些象现在剧协与剧团的关系。各基层单位的工农剧社支社和苏维埃剧团隶属于俱乐部,如上杭县茶地乡樟树俱乐部新剧团等。毛泽东主席当年在《上杭才溪乡的苏维埃工作》中记载:“才溪“俱乐部”一个,任俱乐部工作的五十多人,内新剧团占三十多人。”(见《斗争》第48期,1934年2月23日)。这也表明新剧团包含在俱乐部里面。当然,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不都是一个模式,有的剧团不隶属俱乐部而隶属于工农剧社,如工农剧社兰衫剧团。(见《红色中华》第81期,1933年5月20日)。这兰衫剧团是少共中央局和全总执行局从苏区各地征调青年(其中包括长汀4人,上杭5人,武平2人)于1933年3月成立。(见《红色中华》1933年3月9日)。兰衫剧团成立后,公演巨剧《我一红军》和话报剧及歌舞剧目。(见《红色中华》第65期,1933年3月30日)。
    苏区各地工农剧社和苏维埃剧团活动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战争和各项社会变革及时而快捷地创作和演出各种类型的剧(节)目以开展宣传活动。如当时工农剧社兰衫剧团创作、演出的多幕剧《我一红军》。其剧情表现红军官兵和地方工农武装力量的积极进攻和白军士兵的哗变,以至最后一幕牵出被活捉的白军师长而大快人心,观众沸腾,情绪高涨,从而达到鼓动士气的目的。其他剧(节)目,如《粉碎敌人乌龟壳》、《反对开小差》、《送郎当红军》、《不识字的痛苦》等,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