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王远廷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来源:闽西戏剧史纲
摘要:闽西戏剧史纲第149-152页
第六章 京剧、改良戏(萝剧)的流入与流行
三十年代后期,京剧、改良戏(萝剧)相继从闽南流人闽西,并在与闽南接壤的龙岩、漳平一带流行。现分述如下。
第一节 京剧的流入与流行
京剧流人闽西始于1938年“新正吉”京剧戏班。该班于1937年在闽南的长泰县创办,后辗转于漳州一带。1938年因日冠轰炸漳州,戏班应龙岩知名人士李卫夫、吴连之等40名股东聘请,于同年来龙岩演出,后一直在闽西各地活动,直至六十年代。其主要演员有方日来、张月婷、刘春亭、邹云梅等。班主邹春来。
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新正吉”京剧戏班改名为“黄宛京剧团”,新增加余月霞(老旦)、郑桂芬(老生)、王翠霞(花旦)、邹学燕(武旦)、郁福全(武生)等主要演员。1952年前,黄宛剧团再度相继改名为“实验京剧团”和“大众京剧团”,仍属自负盈亏性质。1952年改为“龙岩专区京剧团”,实行供给制。那时,由派团干部陈军平为首任团长,余月霞、潘宝忠、陈桂林(老生)、邹春来为副团长。1953年改为薪给制,但未按国家规定执行,只视剧团当时的情况而定。1957年,由洪水任该团指导员。1958年5月,剧团下放漳平县管理,改称“地方国营漳平京剧团”。吴瑞忠为团长,郭乃勋任指导员,洪水为编剧。演出剧目有《金鞭记》、《西游记》、《狸猫换太子》等。1963年后,演出《朝阳沟》、《林海雪原》、《夺印》、《丰收之后》、《芦荡火种》等现代戏。后因剧团经济拮据而于1964年12月宣告解散。(见郑荣滨整理《漳平京剧团》,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4年第5集)
此外,原漳平县三青团于1943年组织青年剧社学京剧,请厦门王弼来(京剧票友)教戏、排练、演出《打奎驾》、《六月雪》、《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打渔杀家》、《捉放曹》等剧目。先后两次下乡免费演出。第一次从闽南华安借来戏衣,并请“新正吉”京剧戏班邹云梅等帮助化妆,到溪南、新桥、钱坂、南洋等地演出。第二次请“新正吉”邹春来、云中凤协助,到可人头、基太、白沙、遂林板、新安、永福、同春、芦芝、和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均由当地接待,并派人挑运戏担。前后活动达三年之久。(见陈长春《漳平戏曲源流初探》,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6年第9集)。
京剧除在龙岩、漳平流行外,长汀的灌田乡灌田村(1952年,团长李兴康)、童坊乡龙坊村(1955年,团长张和熙)、河田蔡坊村(1952年,团长蔡保英)、城关工商联(1953年,团长林祖孝)、城关镇(1979年,团长马勋炳)、新桥乡叶屋村(1954一1963年,团长范必祥)、古城乡(1952年)都曾成立当地的群众业余京剧团。
第二节
改良戏(萝剧)的流入与流行
萝剧,厦门、台湾一带称之“歌仔戏”,主要在闽南和台湾一带流行。与闽南毗邻的闽西漳平县(今漳平市)的永福、官田、新桥、城关等乡镇也有流行。漳平观众称之“改良戏”,亦有称之“芗剧”。
改良戏(萝剧)流入闽西始于三十年代末。从1938年至1940年间,漳平县永福乡陈村村民陈鸿尧首先筹款创办改良戏(萝剧).戏班,学戏20余人,聘闽南华安萝剧艺人李乌旦为师,排演《毒茶记》、《包公斩状元》、《知县斩按使》、《花英斩子》、《邱千岁斩娇儿》等剧目,除在本乡及邻乡演出外,还到华安金山、南靖回溪等地演出。1948年在回溪坂场与金山班斗戏取胜,其影响亦随之扩大。同时,造就了陈维青、陈报春、陈志贤等一批较出色的演员。后,陈维青继任班主,陈报春、陈志贤亦常应聘往外地教戏。继永福陈村之后,官田的官西、和坑,永福的古溪、福一星等地相继成立了改良戏(萝剧)戏班。官西由陈祖武、陈钦汉等二十余人组班,演出《苏文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和坑班亦演出《万花彩船》、《藕断丝连》等。这都是当时在漳平流行较早的改良戏(萝剧)戏班。
1944年至1946年,漳平新桥由工商业会和各保筹款投资、镇公所三青团主办成立“新桥业余萝剧团”,聘永福陈村陈振春教戏,排演《魁星案》、《三请月坟》、《莲花庵》、《陈三五娘》、《毒茶记》等剧目,除新桥本地演出外,还到双洋、梧祠、浮德等地收费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回,是改良戏在漳平最盛行的时期,官田的官西、官东、和坑、梧村、梅营;永福的陈村、古溪、福星、封侯、和丰、李庄、吕坊、秋苑;溪南的上坂、南柄、上德安;以及桂林、著城;西园登榜等地均有改良戏(萝剧)戏班。(见陈长春《改良戏(萝剧)流人漳平的概况),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4年第6集)。至此,改良戏(萝剧)在漳平已与闽西汉剧各占半壁江山,两者可以互相抗衡,势均力敌。那时,仅普城一地就有4个改良戏咬萝剧)戏班。(见陈长春《漳平戏曲源流初探》,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6年第9集)。改良戏在漳平能如此流行,这无疑与漳平东南片在区域上与闽南的华安、南靖等县毗邻,差不多占全县一半的人口讲闽南话(或者会讲、会听闽南话)有关。再则,他们重视艺术质量的提高。如永福陈村戏班先后从华安请来绰号叫“独目”的萝剧艺人及凤英教授萝剧;桂林戏班请漳州的王金龙,官西、梧村相继请华安的李金水,福满、登榜请陈水旺为师传授萝剧。此外,李金水、李清标曾到桂林、和坑、梧村教戏;陈村的陈振春、陈志贤、陈金城等也常应聘到本县其他乡、镇教戏。在这同时,他们演出的剧目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如梅营戏班演出《望江亭》、《白蛇传)}i梧村戏班排演《十五贯》、《错斩崔宁》、《淑女之花》《赵玉林认妻》、《续罗记》;桂林戏班演出《玉堂春》、《西厢记》、《山伯英台》、《天仙配》、《珍珠塔》、《十五贯》等;福满戏班演出《白蛇传》、《信陵君》等;曹城戏班演出《九件衣》、《河神娶妻》、《花木兰》等。尤其1957年之后,上演了不少现代戏剧目,如《海上渔歌》等。至今,漳平(尤其在漳平的东南片)仍有改良戏(萝剧)业余戏班活动。
(同上,见陈长春《改良戏(萝剧)流入漳平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