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一章闽西汉剧的改革与发展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王远廷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来源:闽西戏剧史纲

摘要:闽西戏剧史纲第155-159页

     第一章 闽西汉剧的改革与发展
    闽西汉剧经历了四十年代后期的几频绝境之后,于五十年代初开始复苏。其复苏的具体体现是:1950年,由闽西汉剧艺人邓景棠等20余人重新组建“龙汀汉剧社”;继之,永定县湖坑乡大溪村于1951年春创办“新生业余汉剧团”。
    闽西汉剧能在这一时期复苏,自然有它复苏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这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从此,人民群众开始安居乐业,有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文化生活。再则,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把戏剧事业看成是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力加以提倡和扶持。尤其是政务院于1951年发出对地方戏曲进行改革的指示之后,地方戏曲更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其复兴与发展的标志是:(一)对旧戏班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并在这基础上于五十年代先后成立了一批地区级和县级专业剧团;(二)演出队伍中的新一代迅速崛起;(三)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对闽西汉剧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第一节 组建新型剧团
    旧的戏班于四十年代后期解体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先后成立了一批完全新型的专业剧团,如龙岩专区汉剧团和永定、上杭、武平三个县级汉剧团。
    (一)龙岩专区汉剧团。
    龙岩专区汉剧团的前身是龙岩群声汉剧团。这是1952年6月在“龙汀剧社”和“龙门剧社”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新型剧团。艺人邓景棠任团长。有演职员40余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闽西第一个影响较大的剧团。当年闽西汉剧界的名艺人,如红净邓景舟,黑净林阿全、吴传进,文武小生蔡迈三,丑角艺人陈坤福,老生曹丙连,.女旦王玉兰、李凤群,乐师郭联寿、曹坤照等,都集中在这个剧团。实力雄厚,阵容壮观。这剧团成立后,涉足于闽西、粤东二十多个县、市,远及广东的博罗等地,演出了《孟姜女》、《九件衣》、《审六曲》、《五台山》、《芦花雪》、《双凤镜》、《龙凤阁》、《棠姜填恨》等剧目。1954年更名为“龙岩专区汉剧团”,直属龙岩专署文化局管理。1956年首次参加福建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大闹开封府》、《打洞结拜》、《百里奚认妻》、《打花鼓》等传统剧目。1958年创作、上演现代汉剧《陈客嘛》(陈军平编剧),开创了闽西汉剧这一古老的剧种上演现代戏的新生面。同年,剧团下放给龙岩县管理,称“龙岩县汉剧团”。后于1959年再次收归专区管理,复称“龙岩专区汉剧团”。(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500页和《闽西汉剧史》第153页)。
    (二)永定县汉剧团。
    永定县汉剧团的前身是“永定华侨汉剧团”。这是1956年10月由当时的中国侨务委员会委员、永定县侨联主席游范吾和他的同乡游宏泽领头集资在“大溪新生业余汉剧团”的基础上创办的。游范吾为名誉团长,游宏泽为团长,杨传煌为业务副团长。这剧团从它成立开始,得到了历年返乡省亲的永定籍华侨的热心支持,如游尚群、游剑池、游照初、游永汀、游苏萍、胡贤皆、黄玉珊、游任康、游广龙、游群唐等,均先后给剧团以资助。1959年,这剧团由永定县接办,更名为“永定县汉剧团”。剧团人员的户、粮关系全部由农村迁人永定城关。同年,排演了《揭阳案》、《闹龙舟》、《大闹开封府》等剧目,先后在永定下洋的“虎豹别墅”、“胡日皆大楼”和丰市的“石壁庵”、永定书院等地演出。(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514页和《闽西汉剧史》第.154页)。
    (三)上杭县汉剧团。
    上杭县汉剧团成立之前,上杭城关已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的青年汉剧社和各里(街道)业余汉剧团的基础上创办了“上杭县城关业余汉剧团”。有演职员40余人。邱文荣为团长,黄茂盛为副团长。演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白蛇传》、《拾玉镯》等。1958年10月,经中共上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关业余汉剧团的基础上从龙岩和广东梅县招收了部分艺人和学员作为补充,组建“上杭县汉剧团”,排演了《包公下陈州》、《三审林爱玉》、《红书宝剑》、《四进士》、《十五贯》、《秦香莲》、《血掌印》、《花灯案》、《女审》、《梁祝》等剧目。(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521页和《闽西汉剧史》第155页)。
    (四)武平县汉剧团。
    武平县汉剧团的前身是“齐鸣汉剧团”。这是1957年6月在中山、下坝两个业余汉剧团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后于1958年更名为“武平县汉剧团”。剧团成立后,排演了《三请樊梨花》、《刘墉打变驾》、《红衣公主》、《杨乃武与小白菜》、《恩仇记》、《红书宝剑》等剧目,到闽西、闽南、赣南、粤东等地演出。其中,《刘铺打奎驾》一剧久演不衰,被称为“打不烂的蜜驾”。1959年首演现代汉剧《魏秀英》,并于同年3月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汇演。1960年1月,由花旦演员刘春英主演的《双卖武》参加福建省青年演员汇报演出。(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516页和《闽西汉剧史》第155页)。
    除上述地区级和三个县级专业剧团外,各县还有大量的群众业余汉剧团或民间季节性的半职业剧团,如连城县新泉镇于1958年与连城芷溪俱乐部合并成立的连城“新公汉剧团”(“新泉公社
汉剧团”的简称),由公社投资二万余元添置服装、戏具,先后在本县或到清流、长汀、上杭等地演出《兰继子》、《生死牌》、《红书宝剑》、《二度梅》等剧目,颇受欢迎,获40余面锦旗。1959年曾先后参加连城县和龙岩专区戏剧会演。剧团颇具实力,拥有一批唱做兼优的演员。1965年被认为“黑剧团”而被撤销。(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539页和《闽西汉剧史》第156页)。
    此外,连城县营溪业余汉剧团,武平县中山业余汉剧团,上杭县中都乡“来苏业余汉剧团”,漳平县双洋镇“双洋业余汉剧团”等都办得有声有色,难以一一枚举。据上杭、武平、连城、长汀等县提供的资料,上杭县蛟洋乡的邱坊、小和、秋竹、中村;步云乡的兴隆、大燮、金屏、古炉、马坑、桂河、云辉、蛟塘、上福;茶地乡的镇龙、千龙、官山、樟树、连科;太拔乡的辉业和武平县的中堡、平川、中山、下坝、象洞、民主、中赤,以及武东的美和,东留的大阳,桃溪的小澜;连城县城关的西街、水南,姑田乡的长较,营溪乡的梅村头、高地、池家山、曾尾,曲溪的冯地;长汀县的古城、新桥、涂坊等乡村都先后成立了业余汉剧团,其盛况比称为“闽西汉剧黄金时代”的二、三十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节 新一代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剧团和汉剧艺术发展的需要,继名艺人邓景舟(红净)、林阿全(黑净)、吴传进(黑净)、蔡迈三(文武小生)、陈坤福(丑)、曹丙连(老生)、张巧兰(女,青衣)、王玉兰(女,花旦)、黄赛玉(女,老旦、彩旦)、李凤群(女,青衣)、郭联寿(乐师)、曹坤照(鼓师)之后,以邓玉玻(一级演员)、王卓模(一级作曲)、张莲蓉(二级演员)为代表的闽西汉剧新一代迅速崛起。
    这新一代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来自各专业剧团在各个不同时期创办的演员培训班。这是一种对新招收的学员跟随剧团边学戏边演出的培训形式。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各专业剧团通过这一形式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如那一时期龙岩专区汉剧团培养的青衣表演艺术家邓玉漩,花旦张莲蓉,小生陈秀英、黄淑芳,青衣卢清玉,丑角演员吴通裕,大花邱万舞,琴师黄超隆;以及上杭县汉剧团那一时期培养的老生郭德阶,青衣苏美珍;武平县汉剧团培养的花旦、刀马旦刘春英;永定县汉剧团培养的老生詹益霸等。(详见《闽西汉剧史》第巧9页至164页)。实践表明,用团带班的形式培养演员,这不仅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而又国家财力不很充裕的五十年代,就是后来的七十年代、/又十年代,这也是专业剧团培训演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这在本书第三篇第八章第一节还将继续阐述。用团带班形式培养演员和创办正规的艺术专业学校就象人的两条腿,两者互相补充,交替进行。(二)来自龙岩专区汉剧学校。这是五十年代末由财政拨款创办的闽西有史以来第一所正规的中等艺术专业学校。该校于1959年和1960年先后招收了两批共129名学生(年龄均在十二、十三岁),分设表演和音乐两个专业(两个表演班,一个音乐班)。学制原定三年,后因学演现代戏的需要,延长二至三年。其结果是,1959年招收的学生学六年,1960年招收的学生学五年,两批学生同时毕业。师资实力雄厚,教学按中等艺术专业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文艺理论、汉剧专业基础知识、汉剧基本功训练、武功训练、剧目教学、实习演出和政治、语文、历史等基础课程。后来,因压缩城镇人口和部分学生专业条件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