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五、民俗曲艺与客家文化的互动关系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两岸客家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苗栗县文化局

来源:客家文化月

摘要:客家文化月第98-102页

    民俗曲艺与客家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以粤东梅州地区为例
    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副所长 房学嘉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田野考察实证资料,分析传统戏曲与客家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内容包括:客家传统戏曲述略、乡村传统庙会节庆与戏曲表演、乡村济度民俗与佛曲演唱、传统戏曲与客家文化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俗、曲艺、客家、梅州
    本文旨在通过田野考察实证资料,分析传统戏曲与客家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粤东梅州地区的传统戏曲如汉剧、花朝剧、木偶剧、山歌、竹板歌、佛曲等在客家民间喜闻乐见。作者透过田野考察研究今现,随著生活节奏的加快,客家传统戏曲虽有流失的现象,但仍有其知音。加速挖掘和整理传统戏曲,普及民俗曲艺,争取更多知音,是抢救离我们日渐远去的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内容包括:客家传统戏曲述略、乡村传统庙会节庆与戏曲表演、乡村济度民俗与佛曲演唱、传统戏曲与客家文化的互动关系。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一、客家传统戏曲述略
    在粤东梅州地区,传统戏曲最为普及的活动形式是为乡村庙会节庆演戏,而广大民众参与传统戏曲生活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观看庙会戏。从历史上看,在神庙里举行庙会与节庆的戏剧演出活动源自上古时期的巫蚬以歌舞乐神,据《说文解字》载日:「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许镇1979:100)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早期。随著人类崇神观念的加弦,尤其是当宫宇殿堂化了的神祗和神像出现後,巫视的降神职能就转化为在神庙庙会活动中表演歌舞。
    在粤东梅州地区,民间娱神演戏的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庙会以及祭祖安龙等活动可谓全民参与,人神共娱,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一方面,客家传统戏曲的各种形式依附於庙会、节庆的活动而传播;另一方面,客家传统戏曲及极大地丰富了民间庙会与节庆的内涵。主要的庙会与节庆戏剧与曲艺如下:
    1、戏剧
    在梅州地区,主要的传统戏曲有汉剧、花朝剧、探茶剧、山歌剧等,其中乡村庙会与节庆最被看重的戏剧有汉剧、花朝剧等。在演出的剧目上,文戏所占的比重比武戏大。
    (l)汉剧
    汉剧以粤、闽、赣边区为主要活动地区。在称谓上,潮汕地区称作「外江戏」,但在梅州地区称之为「汉剧」或者「国乐」。汉剧的语言、音乐、卢腔等诸多方面,保留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剧种。比如舞台语言为普通话。汉剧也随移民而在不断的流动,如在新加坡的南洋客属总会内,於1929年创设「国乐部」,後改称为「儒乐部」(注l)。国乐也好,儒乐也好,这都是客家人对於由自身传承的汉剧所持有的正统思想的反映。汉剧的传统剧目,据称有800馀出,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主要有《辕门斩子》、《百里奚认妻》、《打洞结拜》、《大闹闭封府》、《广东案》、《双凤镜》、《林昭德》、《齐王求将)、《梁四珍与赵玉麟)等。
    (2)花朝剧
    花朝剧为地方戏曲剧种,演出时演员用客家方言演出。花朝剧由民间歌舞「跳花朝」今展而成,早在明清时期已在紫金、龙川、五华等县乡镇流行。「跳花朝」源於道教的法事「奉朝」,这是艺人在乡村庙会与祭祖安龙等场合的歌舞性表演,後来,丰富了表演内容,今展为「装花蚬」。艺人们进而脱离道士的法事活动而单独表演,便成为民间歌舞「跳花朝」,发展而成花朝剧,传统剧目有跳杯花、舞扇花等。
    2、木偶戏
    木偶戏广泛流传於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在梅州地区俗称「吊线戏」。在梅州地区,乡村的庙会与节庆较多地使用木偶戏。这是因为木偶戏的机动性大,表演有简有繁,小规模的戏斑仅二三人,艺人自己或请人肩挑道具,串村过户,借助一二张「八仙桌」和农家日常照明灯具就可进行表演,经济实惠,故受山区俗民的欢迎。
    木偶戏以儿童为基本观众,同时面向城乡广大民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其音乐、唱腔和念白,绝大部分地方都与汉剧相同。但戏中的丑角和有些小杂剧,则常常讲客家话,唱山歌或民间小调,如「拆字歌」、「虚玄歌」、「挪翻歌」、「猜谜」、「竹板歌」、「蚊虫歌」等。
    传统剧目有《化子进城)、(水漫金山)、《孟姜女哭长城)、(八仙过海)、(四进士》,以及取材於《聊斋志异》、《水游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杨家将》等连本戏。
    3、传统曲艺
    客家曲艺种类不多,在乡村祭祀或节庆活动中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常见的为佛曲、竹板歌与山歌等。
    (1)佛曲
    佛曲是粤东梅州地区民间宗教曲艺之一。因为丧礼是民间最普遍同时又是人生最重要的仪礼之一,传统文化的痕迹也最深。所以这里以客家济度类的佛曲为例展开分析。
    在梅县,俗谓超度法事为做「香花」、「做斋」(也有「做生斋」的)。做香花的的仪式都伴有歌唱,曲调统称「佛曲」。佛曲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因此,很受俗民的欢迎,尤其在梅县,往往把它作为民歌传唱。在传唱的过程中,又有人将其填上情歌的歌词。研究者发现,佛曲中留存著很多客家山歌、竹板歌和小调等客家民歌的因素。传统节目如下:
    起坛、发关、沐浴、诵经、初辰救苦、二辰救苦、三辰救苦、安更、闭启、安幡、接佛、上供、诵经、朝参、下水朝参、十五过堪、劝善歌、忏井、忏灶、完忏、祭药师、开光、行香、度孤、鲫鱼穿花、什唱、打莲池、拜血盆、卖血、缴钱、关灯、拜红门忏、送神、屯兵、局子、论三丧、算空亡等节目。有时还加绕棺仪式或「铙钹花」。(注2)上举节目单中不少是贻不可少的经忏,多从经佛教、道教经典中改纶而成,如起坛、今关、沐浴、诵经、初辰救苦、二辰救苦、三辰救苦等;另有不少是杂耍一类的小剧节目,如鲫鱼穿花、什唱、打莲池、镜钹花等,可随时随地而曾减。
    (2)竹板歌与山歌
    据民俗音乐学家郑瑞贞最新研究成果反映,竹板歌、山歌等客家民歌源於佛曲等庙堂音乐。研究者检视客家竹板歌、山歌等客家民歌与佛曲等庙堂音乐相比,发现它们在曲调的结构上非常相近,如(孟姜女)、(花鼓调)、(卖杂货)、(瓜子仁)、(锄头歌)等。
    竹板歌俗称「甲塞」,故又称为「甲塞歌」。因民间的乞丐行乞时多唱竹板歌,而被人贬称为「告化歌J、「乞丐歌J。又由於其词曲均为五句结构而有称为五句板的。
    竹板歌以叙事见长,因而一般都是十几段、几十段的长连歌,往往一个唱本就是一台戏、一部小说、一个民间故事,如《高文举》、《林昭德》、《薛仁贵征东》、《梁四珍与赵玉舜)、《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玄德过江招亲)、《孟姜女万里寻夫)、《秦香运)、《女驸马》等,传统唱本有近百篇。也有不少散篇、小段,如《张郎休妻》、《折字歌》、《五更叹》、《十扫厅堂》、《十二月寻夫》等。
    二、乡村传统庙会节庆与戏曲表演
    传统戏曲在乡村庙会节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房学嘉1994、1996、1997)学卫界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可资参考,如由劳格文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即其中之一,此不赘。
    在传统梅州,各类庙宇遍布城乡村寨,各种庙会盛行,或一年一次,或三、五年一次。所谓三年一次的庙会,其形式基本上属太平清醮。庙会活动时间,各地不一,有三日三夜,也有七日七夜,甚至有更长时间的。在乡村的庙会中,主角是男人,特别是添了新丁的男人,他们举行为表现身体力量的舞龙、舞狮,晓接受神的祝福;同时,还为感谢神灵而供奉戏剧表演。而以美女或童男童为主角的「扮古事」,则多由宗族或一些工商团体所献出,其情趣;往往与乡村庙会完全不同。有些地方的庙会,还组绒善男信女提灯游行,鼓乐喧天,十分热闹。其目的在於通过人神共娱,祈祷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在粤东梅州地区,乡村的神庙建筑规模较小,戏剧的演出往往被移至神庙外宽阔地,或利用冬闲的农田进行。因此客家地区的庙会可以视为乡村型的庙会。神庙演戏的基地主要是民间杂庙、小庙而不是大型的佛寺。而民间杂庙的庙会仪式和习俗都与演戏紧紧联系在一起,神庙的神诞节日主要靠演戏来庆贺,杂庙的庙会活动又靠演戏来烘托热闹气氛,联络四方客商,它自然就成了演戏的最好场所。
    从功能上分,梅州地区的传统戏曲既有专为庙会节庆服务的,也有专为济度法事服务的,前者祭生,後者祭死,不可相混。依其服务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