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十、论传统戏的整理改编与创新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两岸客家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苗栗县文化局

来源:客家文化月

摘要:客家文化月第198-202页

     论传统戏的整理改编与创新
    江西赣南艺术创作研完所副研究员曾泽昌
    摘要
    分别就「四小金刚」、《九龙摘茶》、《唐二试妻》、《哨同年》、《山林保》等几部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过程,探讨改编传统戏的重点与手法。文中以高宣兰自《山林保》改编成《耍香龙》一剧为例,强调改编剧本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剧中人物之问的性格关系,并且应该以此编织全剧的戏剧情境“再者,让戏剧内容更符合现今的社会现象,为现代人所理解,也应是改编重点之一,以期使传统戏能继续流传後世。
    关键词:传统戏、客家采茶戏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到底有多少种?有人说有八十馀种,现有文字记载的约三十馀种,经过整理加工改编,能成为保留剧目仅九种:《哨妹子》、《钓姘》、《补皮鞋》、《老少配》、《试妻》、《南山耕田》、《耍香龙》、《双打龙凤刀》(原名《哨同年))《茶童哥》可见传统戏的整理加工和改编工作量有多大。於是,总结过去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得失便很有必要了。
    一、关於「四小金刚」的整理和改编
    《哨妹子》,看来是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泊来品,原因是:1.在传统戏中,该剧还有一个剧名叫《湖南哨妹子》。2.从其所用的语言也可以看出,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戏用的都是客家方言,唯独这个戏用的是赣州话(俗称赣州官话)。从地方语音上考察,赣州话与湖南话的音韵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管如何说,《哨妹子》已经成了赣南客家采茶的传统剧目,现在已成历史了。
    《哨妹子》这个戏在传统戏中是载歌载舞的小歌舞,抒情性很浓烈。加工後的《哨妹子》与原传统戏的人物、情节、表演、音乐等基本面统一样,仅删节了几段唱腔,将传统的唱词,道白作了微量的文字修饰而已。
    载歌载舞是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一种样式,并不是所有传统戏都是这种样式,也不能把人物在演唱时的某些表演动作都冠之哄舞,否则就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舞」滥用了。
    《老少配》,原剧叫《变检菌子》,也属作些删节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文学艺术性的品位而已。对原剧的人物、情节、主题却未作改动。
    以上两个剧目只是整理,不是改编。这是因为这两个小戏不仅深入人心、脍炙人口,而且这两个小戏在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中是比较纯净、完整的戏,如不问青红皂白大砍大杀一气、伤筋动骨打碎重新拼凑,这两个小戏只怕早被葬送了。应该说整理这两个戏的同志不仅熟悉传统,而且能尊重传统。
    《补皮鞋》和《钓姘》这两个传统戏与上述两个传统戏不同,糟粕与菁华并存,尤其是《钓姘》,庸俗的成份不少,改编者便采用了去芜存菁和脱胎换骨两种办法。
    《补皮鞋》未曾改编前的人物有:
    阿烂(母亲)    阿达古(其子)
    老娘(母亲)    妹子(其女)
    剧情是:阿达古要去出门补皮鞋,与阿烂话别。阿弥叮嘱阿达古出门做手艺要规规矩矩,尊老爱幼,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同时阿达古揭露阿妈的隐私。接著,阿达古一路吆喝补皮鞋来到老娘家门前,老娘把阿达古叫进厅堂里补皮鞋“阿达古与老娘讲价钱、拜年并心生古怪要人陪他绣鞋,老娘无奈叫出妹子绣花,谁知两人一见锺情。老娘略有觉察,即从中设障,拿著纺纱车也坐在那里纺纱。阿达古又借故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与妹子坐在一起补鞋。後来老娘要去做饭,为防他俩走在一起,便拿石灰撒满一地,企图划地为牢,不让他俩走动,结果,适得其反,老娘的举动更加激起了这对一见锺情青年的怨愤,两人互鼓励,将老娘撒下的石灰擦了个乾乾净净,冲破了人为藩离,老娘出来後赶走了阿达古,一人自言自语地向观众坦露自己做姑娘时比妹子还更风流,追她的男人不少,谁料,妹子在一旁窃听後,突然应道:「阿烂,你介麽多呀,捱也要。」老娘一听,想道,「做老不正,带坏子孙,还是要管教管教……」
    改编者的功劳是为戏剧情境的迅速发展设计了一件往事,即妹子瞒著老娘与阿达古恋爱,约阿达古过了新年到她家来看她,可又不能在管教甚严的老娘面前公开恋爱秘密。这件往事的发生便让人物立即进入戏剧情境。为幽默轻松的喜剧情势开了路。这件往事原来是传统戏的戏剧过程中发生的事。这种描写事件发生过程的戏,因未能有更多笔墨去刻划人物的性格关系、人物的命运好坏,总是不如由一件往事引发出来的戏看得有味、过瘾。其次,改编者将阿祥古(阿达古)的母亲(阿娇)删去,使得戏更乾净了。阿祥古母亲的戏不仅无助於推动剧情的医展,而且还有些庸俗。再次,改编者将阿祥古(阿达古)这个会补皮鞋的皮匠师傅改成了一个假皮匠师傅,加弦了这个人物戏剧动作的合理性和滑稽性。其四,阿祥古与妹子恋人关系的情节编织,为全剧人物戏剧行动的目的找到了依据。其五,由於事件和人物关系的重新设计,加强了该剧的思想性。
    《钓姘》原剧的人物有:
    白菜条        (旦)
    捡田螺(油镘口)(旦)
    钓姘佬        (丑)
     麻子         (丑)
    剧情是:白菜条和钓姘佬在玲水坑会面後野合,接著检田螺的油镘口来到玲水坑捡田螺,相遇白菜条和钓姘佬,彼此心照不宣,油镘口故意向其同年老庚白菜条讨菜秧种,钓妇佬也相机跟随而去。此时,麻子又来到玲水坑盘(挖)黄鳅。钓姘佬见其盘到不少黄鳅,想引诱他去街上吃喝、赌博,但麻子都不感兴趣,唯独好嫖女人,於是钓蜗佬便叫出白菜条利用其老庚油镘口以色相螂麻子上钩……最後,钓姘佬与白菜条,麻子与油镘口在玲水坑调情野合,直至各自带回家去淫乐。
    可以说这是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剧目中比较淫荡的一出戏,要改编好这出戏采用一般的去芜存菁法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从人物看,没有一个人物站得住,从情节看,几乎个个情节都不怎麽健康,於是改编者便采用了脱胎换骨之法,
    1.重新设计人物关系。钓姘佬取名为田七郎,塑造为正丑;将钓姘佬和麻子那种好色轻佻的性格合为一个人,取名为刘二,把他塑造成一个依仗财势而食花惹草的地痞恶棍式相公:白菜条改为名三嫂、油镂口取名黄四妹,同时将她俩的老庚关系改为姑嫂关系,用一个情爱情节将田七郎和黄四妹麻,刘二即妄图把黄四妹这个情节系在自己身上一要娶四妹做三房。热心助人的三嫂帮助有情人结成春属,戏弄惩治了色棍刘二。
    2.重新设计事件:将钓姘佬与白菜条私会的往事改为:刘二妾图利用财势胁逼黄四妹嫁给他做三小,於是黄四妹急著要找恋人田七郎商议应付之计。
    事件和人物关系的重新设计,为《钓妈》开辟了一个新的戏剧情境,从而让人物从原剧低级庸俗的泥淳中站了起来,人物的性格关系明朗了,人物的戏剧行动活跃了。金钱买不到爱情的主题思想也随著剧情的发展有意无意地向观察传递了。
    二、从《九龙山摘茶》到《茶童哥》
    (一)珍惜遗产、挖掘整理
   《九龙山摘茶)是赣南客家采茶戏最古老的传统剧目之一。该剧是在民问灯彩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老艺人称其为祖宗戏。与赣南客家采茶戏其它传统剧目相比,别具一格,内容改较健康,文学性比较弦,音乐唱腔也比较丰富,吸收了东河戏、祁剧的一些声腔。在采茶戏被禁止入宗祠、家庙演唱的年代,唯独这出戏允许在祠堂演出,故老艺人称其为正本戏。虽是正本戏,而演《上广东》,《卖杂货》一类杂套戏的专业三角班却无法演出。因为该剧的人物多,所哄参加此剧演出的都是民间业馀艺人,以姓氏或村坊为单位组织班社,头年学戏,次年正月开锣演至春耕即歇锣停演,各为本业,来年春节再组织演出。
    该剧的剧情结构简单,全剧共分十三场,四十多折,重重复复,有的唱词有腔无字,有的有声而难明其意,但是整出戏的歌舞优美动听,茶童诙谐幽默的个性鲜明,尽管如此,长达四个小时的演出也很难抓住观众。1961年,赣南文艺学校的教导主任高宣兰先生领队到赣县王母渡等地挖掘整理出第二稿,分为十场。第一场:「发灯」。说的是九龙山上的茶农一茶母,为一年生计,叫四个女儿上山采茶。第二场:「采茶」。姐妹们走进茶园,触景生情,一边采茶一边抒发儿女情怀……第三场:「搭船」。朝奉坐船逆流而上。一路寂寞,请销婆子唱阳关小调为其解闷。第五场:「落店」。途中住店,势利的店嫂殷勤迎朝奉,苛刻待茶童,茶童好不心烦,梦见茶山仙女(实为茶女)前来抚慰其愁肠。第六场:「观山」。朝奉上山後,茶母陪其游览九龙山。朝奉赞叹九龙风光。第七场:「尝茶」,茶童奉朝奉之命尝茶定价。第八场:「议价」,朝奉与茶母争议茶价,茶童暗中相助茶母。第九场:「送茶」。茶母送朝奉下山,四姐妹与茶童话别。第十场:「吉庆」。茶母一家喜庆丰年,用茶篮灯摆「天下太平」四字;或朝奉回到赣州府,其妻为他设宴接风。两种处理均可。
    从以上剧情可以看出,除「议价」一场茶母与朝奉在茶价上有所争执外,基本上没有矛盾,仅是演绎了一个买茶卖茶的过程。全剧主要靠茶童对朝奉敬而不恭,对茶母关怀备至的行动线穿插贯穿,他那种幽默诙谐,抓很逗笑的性格,活跃了全剧的喜剧气氛。高宣兰整理该稿的原则是去芜存菁,在文学性上注意了两点:一是把有腔无字或有声无义的曲牌,根据其音乐形象,联贯其上下情节,填上雅俗共赏的词;二是原剧道白语吉不统一,朝奉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