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王远廷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来源:闽西戏剧史纲
摘要:闽西戏剧史纲第183-187页
第二章 闽西木偶戏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从旧戏班到新型剧团的发展、变化
旧戏班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一)戏班数量多,各班人手少。如前所述,据上杭、永定、连城、龙岩、长汀、武平、漳平等七个县合计,过去(1952年以前)共有135个班。这戏班数量确实不少。但是,每班人数不多,乱弹班人数多一点,每班也不过五、六人,称“六角班,’;高腔班人数更少,一般才三个人(多则4个,少则2个),称“三角班”。(见本书第二篇第三章第二节)。
(二)组织松散,戏班人员不稳定。戏班人员一般都是半年或一年变动一次,今年在这个班,明年可能在那个班。过去的规矩,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戏神生日)和十二月二十四日(年终)各聚会一次,班主和艺人每年利用这聚会的机会商定戏班人员的去与留问题。
(三)因为上述两个问题带来第三个问题:角色行当不全、艺术质量差。如连城赖源有一位原在“老福星”戏班担任后台伴奏的艺人,于1949年解放前夕,邀请本乡郭地村一位艺人协助打锣鼓,两人办起高腔班,“唱的是高腔,演的是传本,类似说书,短小简便活动山区各家各户,为人许愿还神。”(见徐传华口述、罗明福整理《连城县赖源乡提线木偶发展历史情况》,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5年第8集)。不少戏班为了争取经济收人,常通宵达旦地演出迷信、色情的戏去迎合班主和某些观众。
(四)因戏班人员时聚时散,戏班组织时有时无,而且活动分散,不便管理。
面对旧戏班存在的上述种种混乱状况和存在问题,政务院于1951年5月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从此,闽西木偶戏的戏班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永定县,“老万春”和“合一社”两个木偶戏班合并为“新民线剧团”,廖桂熙任团长。继之,1951年由永定县长流村的“老鸣凤”、“鸣凤堂”、“荣贵华”三个戏班合并为“五区线剧团”,张美全任团长。1953年,应厦门市文化处的邀请,“五区线剧团”与金丰陈济先的戏班联合赴厦门前线演出,历时四个余月,观众80多万人次,厦门报刊和新华社为此发了多次报道。回永定后,这两地戏班正式合并为“永定县红光木偶剧团”,张美全、陈济先分别为正、副团长。同年,“新民线剧团”改名为“永定县红潮木偶剧团”。1954年,“红潮”、“红光”两个木偶剧团划归县办,属集体所有制单位,户粮关系从农村迁往城镇。1960年前后属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两个剧团被精简回农村,至1963年再次收归县办,成立“永定县木偶剧团”,户粮关系仍在农村。(见张宏程《永定木偶戏大事记》,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6年第9集)。
连城县赖源乡过去有“老福星”(班主徐象球,后由徐传华接任)、镇福星(班主李聪意、李修意)、“福美堂”(班主徐寿球)、“老福盛”(班主黄先桂)等乱弹班和一个由两人组成的高腔班,新中国成立后,由该乡著名的木偶戏艺人、原“老福星”戏班班主徐传华领头组建“连城县姑田区木偶剧社”,后于1956年3月在这剧社的基础上成立“连城县木偶剧团”,徐传华任团长。
上杭县在茶地乡“福胜堂”木偶戏班的基础上于1954年4月组建“上杭县福胜线剧团”,同年6月改为“上杭县木偶剧团”,邱必书为团长,李贞传为副团长。
长汀县在该县涂坊乡元坑木偶戏艺人曹如锋聚集各戏班师傅创办“福春堂”的基础上于1956年初创建“长汀县木偶剧团”,曹如锋任团长。翌年,分成两个团,一团团长曹如锋,二团团长曹良开。1958年将户粮关系转人城镇。
龙岩县(今新罗区)文化馆于1951年以白沙乡罗乾照的“福星堂”木偶戏班为基础组建“龙岩县木偶班”,几个月后停办。后于1952年以“老福盛堂”张德林等第三代艺人为主恢复“老福胜堂”木偶戏班。1956年,由白沙的“老福胜堂”与万安竹贯的“新盛堂”合并为“龙岩县艺术木偶剧团”。成员有张德林(白沙)、邓木太(万安)、邓水太(万安)、杨福太(万安)、腾益东(万安)、陈汉荣(小池)、赖子彬(小池)等人。张德林任团长。
第二节
闽西木偶戏代表队进京演出和名艺人徐传华出访东欧
1954年,龙岩专署文化局选调上杭县木偶戏名艺人邱必书、李贞传、刘锦丛、李象贤,连城县徐传华、徐火炎,永定县张美全,长汀县曹如锋等八人组成“闽西木偶戏代表队”,前往福州参加省汇演,演出《大名府》中《过关》一折(又名《花子进城)))、《陈客妹》、《对玉环》等剧目。其中,《大名府过关》获一等奖。同年,此剧被选拔参加华东区汇演,在上海人民戏院、长江戏院演出,获“特种艺术奖”。翌年(1955年)1月,《大名府过关》再次被选拔到北京参加全国十三个省、市木偶戏、皮影戏汇演,并在怀仁堂向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此后,徐传华被“中国木偶艺术剧团”聘任为教师。同年9月,文化部选调徐传华和闽南木偶戏名艺人杨胜、陈南田等组成“中国木偶艺术表演团”前往东欧的捷克首都布拉格、波兰首都华沙和前苏联首都莫斯科等地访问演出,历时一百天。从此,徐传华被外国朋友誉称为“中国木偶艺术大师”(1979年,福建漳州木偶剧团访问北美时,美国亚洲协会送给该团一本珍贵的艺术档案,其中有法国东方博物馆一位东方语言博士撰写的“中国木偶艺术大师徐传华”的记载)。同年(1955年)12月,徐传华等人从国外回到北京,年底到达上海,《大名府》中《过关》一折被拍成电影。(以上据陈靖《闽西木偶戏源流及其衍变》、谢桂犀《宝盆待揭后人知—徐传华从艺春秋》、张宏程《闽西木偶戏大事记》综述,分别见《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6年第9集第6页至第7页,第77页,第80页)。
闽西木偶戏代表队这次被福建省选拔参加华东及全国十三个省、市的木偶戏、皮影戏汇演,以及名艺人徐传华前往东欧的捷克、波兰和前苏联访问演出,这对闽西木偶戏是一次很好的成功的检阅,由此大大地提高了闽西木偶戏的知名度。同时,在闽西木偶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对此后的闽西木偶戏艺术改革与创新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艺术上的改革与创新
1951年,政务院发出对地方戏曲进行改革的指示后,由于对闽西木偶戏过去规模过小、组织松散,艺术力量残缺不全的旧戏班进行了改革,成立了新型的剧团,尤其成立了县级木偶剧团(如前所述),这为闽西木偶戏艺术上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条件。1954年至1955年,先后参加华东及全国汇演,乃至到前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演出的《大名府过关》,就是在这种对旧戏班进行了改革,成立了新型剧团的条件下对闽西木偶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为了让读者对那一时期闽西木偶戏艺术的改革与创新有更进一步的更全面、更具体、更详细的了解,现将《大名府过关》和《水漫金山》艺术上的改革与创新作一简略的介绍。
1954年,选定《大名府过关》作为参加会演的剧目之后,对这一剧目从剧本、音乐、表演、舞台装置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首先在剧目方面,当时龙岩专署文化局派陈军平和温七九到上杭协助修改《大名府过关》剧本。(见陈靖先生整理《上杭木偶戏大事记》,载《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6年第10集)。这剧本的故事情节是:宋代,梁山领袖宋江闻河北大名府员外郎卢俊义尚义好侠,派军师吴勇前往卢家设法招请卢上山聚义。吴扮卜卦先生到卢家以卜辞假设卢近日有灾难临身,要他到东南方向(梁山附近)避难而将卢诱至梁山,并在卢家墙上题反诗以断其后路。卢至聚义厅,宋江盛情款待,要卢坐梁山第二把交椅。卢不从,宋派人送其出山。途中,遇家人燕青并听燕青告诉他,说他的妻子贾氏与家奴李固有奸情,并阴谋害卢,劝卢不要回家。卢不信,独自返家。燕青独自投奔梁山。卢返家后,果然被李固引来官兵捉拿下狱。宋江闻讯,派梁山众好汉扮各众杂耍艺人混进大名府救出卢俊义。卢妻贾氏和李固被处决。此剧经修改后,突出了梁山众好汉扮各色杂耍艺人巧进大名府的情节,刻划了机智、勇敢的梁山英雄形象,而删去了李固与贾氏通奸的色情表演以及燕青打擂等与主题无关的情节。
表演方面,在木偶制作和提线技巧上更是有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长足变化。如武松和李透扮杂耍武功师,其中有顶桌,扛凳,打拳,舞棍;刀、枪抛接,旋转,换套等高、难度极大的表演。这既体现出艺人们提线技巧的娴熟,也体现出偶象装置的巧妙。接着,燕青扮舞狮人从内台舞出,其舞狮的动作和风格与闽西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