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王淦文
来源:
摘要:
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
王淦文
近年有学者认为,客家人主体不是中原移民,而是南迁汉人与古越族遗民混化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这种说法引起众多读者的议论。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以兴宁的历史文献和各姓的族谱为根据,谈谈浅见:
一、兴宁客家人的祖先南迁后与古越族的后裔混化了吗?
兴宁是全国几十个纯客住县之一。根据1990年前后兴宁县志办的调查,少数民族和非客家民系的汉族,在兴宁百万人口中仅占百分之一二,所以客家人是兴宁人的主体。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唐代,大多数是在南宋和元明时期迁人,其中又以明朝为最多。
现存兴宁最早的县志是明祝枝山所修的正德(兴宁县志》。祝志中有如下记载:“瑶之属颇多,大抵聚处山林,祈树为攀,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语言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他们随山散处,岁输山粮七石正”。这是兴宁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祝志是以成化年间修的兴宁第一部县志(侯爵修,今佚)为蓝本的。侯爵于成化十五年(1480)任兴宁县令,比祝枝山早数十年。侯志记述始自兴宁建县(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所以祝志不仅反映了元末明初兴宁的概貌,而且也概括了此前的兴宁历史,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瑶民的生活习性与民族特征。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O三中有所记载:“瑶本盘瓤之种,产于湖广溪炯间,……椎髻跳足,衣斑斓布褐。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性喜仇杀,猜忍轻死。又能忍饥好斗,左腰刀,右负大弩,手长枪。上下山险若飞。……儿时始能行,烧铁石,烙其跟毗,使麻木不仁,故能履荆茨而不伤,其顽犷幼已成性,不窗如野兽。丧葬则乐歌唱,谓之暖丧,其情乖庆可知矣”。这些记述可补祝志的不足。无论是祝志还是顾炎武所记,在现今的和历史上的兴宁客家人中都找不到一点痕迹。这是混化说有力的反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祝志中所说的“土人”是指什么人。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兴宁客家人的祖先,另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早期南迁汉人的后裔。清光绪末年成书的《兴宁乡土志》说:“相传卢、蓝、毛、赖、潘五姓为土著种族,……若今所称卢、毛等五姓,均系宋元间由中原迁来者,非复当日卢、毛土著也。”引文说前“卢毛”与后“卢毛”绝非共脉(有族谱为据),所以祝志中所说的“土著”应是客家人迁人前早期南迁汉人的后裔。不管是指哪一种人,他们都与瑶民“不为婚姻”,也就不可能产生混化的共同体。如果说兴宁客家人的祖先在人籍兴宁前,已与古越族遗民混化,那么他们的后裔就不会与瑶民等“不为婚姻”了。
兴宁史书上往往畲瑶并称。(兴宁乡土志)说:“瑶之别种曰畲。刀耕火种,采实猎毛,盖亦瑶类也。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攀,故称瑶所止曰攀。向化瑶亦有称畲长者”。((汉语大字典》:〔案〕同畲)既然畲瑶并称,畲为瑶之一类,所以在明清兴宁县志中有关瑶的记载,亦即畲的历史,畲民与客家人的关系和瑶民与客家人的关系就完全是一回事了。上述引文中的畲似非今日的畲族。
兴宁历史上的瑶民有多少,史无详确记载。祝志只提到瑶民只是“岁输山粮七石正”。而同一时期全县(当指客家亦含部分查民)夏秋税米麦共五千二百七八石,瑶民输粮仅为全县的1刀54,可见瑶民数量之少。这也是“混化说”不能成立的史据之一。
兴宁历史上的居民还有置民。明祟祯《兴宁县志)(刘熙柞修)说:“查民其来莫可考。按秦始皇使尉屠唯统五军监禄杀西贩王,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即人丛薄中之遗民耶?”蛋民何时人兴宁,史无记载,一般认这在宋元间,可能更早不迟于元朝末年。据刘志记载,查民最多时有船四百余只,以每船平均四至五人计,人数仅二三千人。至清初康熙年间仅剩船十余只。“雍正七年,奉旨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民(客家人)一体编甲,以便稽查”。(见咸丰(兴宁县志))此后形式上泯除了蛋民与客家人的民族界限,蛋民或他迁,或与客家人融合,至清末“惟麦姓二三人,尚是当时蛋族”。<见(兴宁乡土志)>兴宁并非水网地带,亦不临近海域,供置民生息的条件远不如韩江下游、珠江流域等地,这是兴宁查民难于繁衍的原因。据祝志所记,明正德七年,“置民鱼课米一百五十石六斗七升五合”(另岁纳鱼油、翎缥等料)、仅占全县税粮的1/35。查民不仅数量少,而且“查家女不嫁岸上人”,积习数百年或上千年,直至建国前夕仍然如此,他们当然不可能大规模地与兴宁客家人的祖先融合产生现在的兴宁人。
兴宁历史上的瑶民和查民都属于百越或百越之裔(查民由于已逐渐汉化,建国后已不再列为少数民族)。在大量的族谱记载中,找不到任何痕迹说明其祖姚来自憧、瑶、畲、蛋;祖考姚都是备受后裔尊敬的,不论他们姓什么,出身何门第,修谱者都不会有意隐瞒或故意歪曲的。根据以上有关史料的分析,说“客家人是南迁汉人与古越族遗民混化的共同体”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在兴宁这个纯客住县据上述史料分析得到的只能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二、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
客家人是不是中原移民,正史未曾详及此问题,但可以从兴宁各姓的族谱中找到答案。民间流传的族谱,对族源和一些历史人物确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对自己祖先的迁徙,一般绝不会含糊,更不会有意伪造欺骗后世。本文所据的族谱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与兴宁同一渊源的),其中有些转引自罗香林《客家资料汇编》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二集。一般学者认为,客家先民的南迁始于两晋之际。由于各姓南迁前的祖居地先后不止一处,所以那一时期的始迁地就更应该作为史据(但不能绝对化,有些姓在晋室东渡前就已经迁到了江南)。本文所指的南迁,只界限在“渡江南迁”这个总体概念上,因为渡江以后的再南迁是迁居地的转移,实非“根”之所在。而且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与晋元帝渡江,宋高宗南渡等晋宋迁都历史紧密联系的。
下面大体上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将各姓族谱中有关源头的记载,择要摘录于后。
刘氏兴宁《刘氏族谱》载:“先主(按即刘备)次子永公……东迁洛阳,遂家焉。自五胡乱华,永嘉沦覆,晋柞播迁,衣冠南徙,永公之裔亦迁于江南。”“唐禧宗乾符年间,黄巢叛乱,海内骚然,……天锡公弃官奉父祥公,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洞。”“宋宁宗嘉定间,……开七公官于广湖,因王事段,葬兴宁北厢之岗背……子孙遂家于兴邑。”
陈氏“故陈氏郡望称颖川(今河南中部)。宋末中原士族纷纷南随帝室播迁,有陈魁者率其族众93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今梅县),遂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处。”(《崇正同人系谱)卷二,转引自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兴宁《新街陈氏族谱》亦云:“我族旧家本河南光州固始县籍。唐末时我祖政公父子随王潮携兵人闽,分遣汀漳,旋镇泉州,是为闽泉始祖。”
罗氏 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周武王三年,勤正公以功封于宜城(今湖北中部偏北),国号曰罗。……后楚人……率师灭之。其君出奔襄阳,子孙散处他方。”周朝末年,“守陇公率其家属徙居长沙。其后有珠公者……生一十八子。……我始迁祖循州公,即公之第十八子也,占籍齐昌(今兴宁)。”
曾氏 《客家曾氏源流》:“巫五传至曾参,居武城(今山东费县),生元、申、华三子。元十四传关内侯据,耻事新莽,掣族由山东迁庐陵吉阳,即今江西永丰。”经数十传至纤。“纤子谆,……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徙福建宁化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祯荪、佑荪,因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长乐家焉。现居兴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李氏 兴宁《仁本李氏族谱》:“李氏莫盛于陇西(今甘肃东南部)。宋季有讳孟者,生珠公,实始移居石壁乡。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德为讳。火德复移上杭,·,’’二后其子孙有迁江右临川者。至仲著公,火德公五世孙也。”“始祖仲著,……由江西临川移兴宁邑东天锡围开基。”
黄氏 “九十二世侃公,由江夏(郡名,辖今湖北中部、东部及河南东南部)而迁光州(今河南东南部)。传数世为裳公,··…由光州固始人闽,……居邵武府和平县。”“一百廿七世久养……居宁化县。生二子:伯、僚。黄僚创基梅州,支分镇平、平远、兴宁……”(以上均引自《江夏渊源》见《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
张氏 兴宁(张氏族谱》:“十四世华公……居范阳(今北京市)方城。”“十五世题公……随晋元帝南迁,寓居江左。”考族谱,题公之后,裔孙递迁广东曲江、福建宁化及上杭、广东兴宁等地。”
何氏 《兴宁何氏谱》卷一载:迁闽始祖“大一(乙)郎名旦,原南京直隶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人。……(后梁)朱友琪(贞)龙德二年壬午,选授宁化县尹。后唐李嗣源天成元年丙戌,任满解组。次岁……在岩前(武平)……开基置业,遂卜居焉。”其八世孙“念四郎……梅县开基祖也。……洪武十四年,偕三子文深往兴宁和山仁仙乡,而次子文滨迁兴宁西厢叶塘,四子文祀迁兴宁东厢石马……”
钟氏 梅县《松口钟氏谱钞》:“我祖气公……隐居颖川。”紫金《钟氏系谱》气公作二世。“二十七世祖简公……(东晋)元熙二年……兄弟三人携谱过江避难。·……二十八世祖讳贤公……夫妇徙虔州,即今赣州。……六十七世祖讳礼公……居福建汀州府。一百零四世讳天树……生五子,……(长子)提龄公……由汀州移广东兴宁岗背开基。”另据兴宁(钟氏族谱》记载,北宋元符元年,钟提龄在长乐铁炉坝开基,二世文振、文亮约于南宋初年落居于岗背。
王氏 兴宁《庆源王氏族谱》载:“五十世拓,居山东东昌府萃县。……五十一世旦,……(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太阳山府城东。……五十九世钦哉,原籍在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宋理宗时父为潮州教谕,满任后,兄弟寓留程乡石坑,遂卜居于兴宁二都下峻。”
以上10姓,均为今兴宁3万人以上的大姓,人口合计约占全县的60%。有些姓人籍兴宁的始祖不止一个(最多的有十多个),本文只能以其中之一二为代表。摘录时尽可能保留其播迁过程,以说明该姓确是从其始迁地迁至兴宁。为节省篇幅,以下50姓只摘录其南迁前的祖居地,不再引族谱原文。兴宁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河南的居多。河南位于西北、华北两大地区的交汇处,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中心和文化策源地之一。西晋建都洛阳,宦者云集,士族兴旺,永嘉乱后,中原干戈四起,百姓流亡,衣冠南徙,这些就是大批兴宁客家人的祖先从河南出发向东向南迁移的历史背景。但那时还不被称为客家人。客家民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约到了公元1000年前后;即北宋时代,客家先民经过数次连续迁徙,到达赣南、闽西、粤东北之后,才逐渐形成既同于中原汉族,又另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根在河洛”(黄河、洛河)、“根在中原”、根在江河淮汉之间及其周边地区”,这几种说法都是对的。从客家文化构成因素观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