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从何来\从宁都姓氏迁徙、人口资料看客家民系构成及其特征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邱常松

来源:

摘要:

 

从宁都姓氏迁徙、人口资料

看客家民系构成及其特征

 

邱常松

 

宁都地处赣南最北部,面积4053平方公里,建县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始称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改称宁都县,南北朝和隋朝间曾名虔化县。清乾隆间升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县。现设26个乡镇。笔者结合第四次人口普查成果表13.8万户籍和公安户口身份证卡档案逐户调查统计,有史以来首次模清了宁都县姓氏人口现状。计450个姓,总人口63 1 170人。其中属客家姓130多个,客家人达61万多人,约占97%。按人口划分:

一、万人以上的客家姓有21:59013人、曾4%99人、黄41212人、陈34788人、廖33038人、温29951人、刘29574人、谢24379人、赖23507人、郭22592人、张21898人、何17154人、罗14548人、肖1411人、胡13972人、宋13722人、杨12645人、邓12631人,逾万人的有邱、王、彭姓。这21个姓总人口达45 .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

二、万人以下的五千人以上的客家姓有3:崔、卢、吴。共1.9万多人。

三、五千人以下千人以上的客家姓有42:丁、万、上官、孔、艾、叶、冯、宁、朱、伍、许、江、孙、严、苏、连、邹、余、林、欧阳、周、郑、柯、赵、饶、钟、姜、袁、徐、龚、曹、符、杨、游清队蔡、管、谭、熊、黎、潘、魏等。共11.2万余人。

四、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客家姓有52:马、毛、方、尹、甘、古、艾、包、白、过、华、伊、汤、阮、杜、巫、辛、汪、沈、应、幸、范、武、易、项、俞、侯、段、姚、聂、夏、凌、涂、唐、高、梅、湛、梁、康、章、董、蒋、葛、程、鲁、童、游、蓝、詹、阐、戴等。共3.1万多人。

五、百人以下的客家姓有12:左、田、乐、吕、池、官、洪、祝、翁、陶、薛等。共一千余人。

宁都县古代分为六乡,以县城为中心划分行政区划,北部设置清泰乡、怀德乡、太平乡,俗称上三乡;南部设置安福乡、仁义乡、平阳乡,俗称下三乡。上三乡地势较高是山区。下三乡多丘陵盆地,水陆交通便利,历来乃兵家争夺不得安宁之地。人居宁都客家先民多在上三乡定居。

赣南位于客家摇篮地即闽粤赣边三江(赣、闽、梅)的区域范围内,也是客家先民自中原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宁都归属赣南县是建置较早的县份,是纯客家县,对探讨研究姓氏的迁移、人口等问题,客家民系诸问题无疑是极具价值的。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的地名普查,宁都查寻到1053部族谱,从中获得主要客家姓氏,始居宁都的年代基本上是唐、宋时期。鉴此,笔者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不会早于唐代,也不会晚于南宋末期。且看宁都人口较多的客家姓氏的始迁定居年代(因受篇幅所限,本文仅摘录概况,其依据名称皆省略):

李氏:为避黄巢之乱,唐嘻宗光启间,宗室李压携三百余口南徙洪都西山。大四郎号子鱼经抚州赤栏门迁人虔化县上三乡琳池,已传49代。另一支唐末避乱举家南迁,李德辅由赤栏门徙上三乡古夏村定居。

曾氏:避王莽乱,曾据从山东迁豫章,复徙永丰县睦破。曾蟾于天宝间徙虔化县衙前西街。另一支曾虹从乐安云盖乡迁上三乡镐源(今东韶乡)

黄氏:先辈于南北朝由光州迁邵武和平乡,宋初、黄峭山十八个儿子分衍江南各省。黄日辉于北宋宣和七年由石城河麓迁人下三乡瑛山定居。

陈氏:系出汝南,唐开元十九年陈旺浪迹匡庐,遂定居江州义「1(今九江市德安义门陈村),裔传特盛,派衍各郡,素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称。陈三八为两淮置制,于唐昭宗间迁上三乡双源。

廖氏:洛阳著姓,南迁处州松阳。唐贞观庚子年廖崇德任虔化县令,遂立籍于斯,定居上三乡黄泥排。

温氏:唐开元癸丑年,温俐从温州赴虔化任县令,定居上三乡万田村(今刘坑乡背村)

刘氏:唐金紫光禄大夫刘宗臣由徐州奉命判虔州事,遂定居上三乡安福马迹营。

谢氏:五胡乱华,谢衡由河南阳夏移居绍兴东山。唐贞元十一居士经兴国衣锦乡徙上三乡安福西团;小郎于唐元和间迁上三乡又溪(今属蔡江乡)

赖氏:西晋永嘉间,战乱迭起,赖功行从河南颖川迁居上三乡梓源(今属肖田乡)。该姓是文字记载最早从中原迁人虔化的姓氏。东晋时,赖光由梓源赴浙江松阳为官。安帝时,赖遇为郎中任江东太守,赖氏得松阳郡始此。晋末避乱,赖仲方辞官归隐俘源定居。

郭氏:北宋初,郭姓避乱由开封徙永丰石马。绍定间,郭瑞由石马移居下三乡磺村(今属黄石乡)

张氏:唐初,郭姓由韶州迁居昊县张家巷。张公直于南宋嘉定丁丑年从吴县赴任虔化县令,遂卜居下三乡大洲塘(今属黄石乡)

何氏:唐天复间,何循辙由嘉应州兴宁县迁江西兴国县何家段,再复徙清溪定居(今宁都县南部青塘镇,民国前属零都县)

罗氏:黄巢作乱,罗氏致仕隐吉,因家吉丰,罗景新于昭宗间徙虔化县。另一龙罗权于北宋熙宁从永丰移居上三乡富溪(今东山坝大布村)

胡氏:唐晚期胡陈郎避乱由中原徙永丰县藤田,复迁上三乡小浦(今小布乡),后裔分居山堂、肠雾,时称东派、西派。

宋氏:明成化元年,宋文高携五子由庐陵梓溪游居零都赖溪(今属宁都县赖村镇)。五百多年,赖村宋氏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人,系宁都人口最集中,蕃衍最旺盛的一个客家姓。另一支是湛田乡的宋氏,唐天宝元年由河南开封迁此定居,历一千二百多载,人口仅一千二百多人。

肖氏:后汉乾佑间,肖觉避乱携家迁泰和县早禾渡。北宋初,肖继龙经乐安移居上三乡二都,即今肖田乡。

杨氏:先辈于南唐间因钱塘乱经吉水迁乐安县招携。北宋末,杨七郎迁上三乡芒东坑(今属东韶乡)。另有杨郁避金人之乱迁县城,杨千八郎于元至元迁上三乡彩溪(今石上祈柴岗)

邱氏:本中原腹地洛阳望族,以河南为郡望。唐乾封二年,左武卫将军邱崇因直言怜高宗,贬虔州任指挥使,其孙邱文仲开元间择上三乡灵溪(今洛口乡灵村)开基,后裔瓜贬绵延,散居赣闽粤台湘浙桂川等省,然宁都该姓至今仅10849人,但衍传海内外子孙已有一百多万众。原客家民系中颇具代表性和值得着重研究的姓氏之一。

邓氏:原籍河南新野,后徙居乐安县招携。北宋乾德元年,移居下三乡毕家塘(今属长胜镇)。全县有12631人此后有多支邓氏从乐安宁化等县徙人。

王氏:南宋庆元间,王天文、天保从吉水东罗徙上三乡钓峰上下排(今属钓峰乡),王德先从东罗迁上三乡富江坪(今属小布乡)。全县有10010人还有明代从乐安、宁化移居下三乡的王姓。彭氏:五季之乱,彭赞由永丰县沙溪迁上三乡廖源(今属蔡江乡)。今有近万人。

孙氏:宁都下三乡孙氏系客家民系中具有代表性和值得着重研究的姓氏之一。唐中书畲人孙拙为中原世族,其子孙牛利功封东平侯,为平黄巢之乱,引兵于闽越江右,遂留居虔化县。一县有3000多人。传第七世三承事后裔迁汀州河田。罗香林教授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专著中,证实孙中山系孙牛利裔传,香山县孙氏是由河田迁粤脉系。孙i利裔孙历代名人辈出,孙长孺、孙立节、孙舰、孙勃孙登龙等都以才华横溢、政绩斐然而闻名海内外。

崔氏:原居河北博陵,唐会昌间迁人下三乡白鹿江营底(今属黄石乡)。全县有6600多人。

卢氏:唐开元癸丑间,因安禄山乱,卢宗泰携子由幽州经湖南桃源抵上三乡韶坊(今属洛口乡),分居南云、麻田、下沽、后裔外迁蕃衍甚盛。据梅县“卢氏族谱”载,南宋嘉定间卢光稠裔孙移居宁化石壁、梅县、漳州、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和赣南各地。宁都卢氏如今在丰县有6300多人,但赣、闽、粤等省后裔已逾百万人。该姓也是客家民系中的著姓,值得着重研究。

黎氏:唐宝历二年,黎度以孝廉任虔化令,遂留居上三乡东韶村。全县有4000多人。宋初避乱徙宁化石壁,继衍传闽粤各地。

郑氏:西晋怀帝五年海内大乱,郑氏由莱州高密南渡,避居豫章西山。东晋义熙间,郑孟达等迁石城小松复徙南桥岭。郑玉付于唐大中九年徙虔化西关。全县有300多人。北宋皇拓五年状元郑懈系裔传子孙。

丁氏:唐咸亨年间,虔州昭信将军因剿虔化县密石寨土冠遂卜居上三乡光化里(今员布乡)。全县有近4000人。

古氏:七府君于唐文宗间任虔化令而定居下三乡固厚村。

管氏:唐初,古石码从浙江龙泉迁上三乡带源村(今属肖田乡)。全县有 2200多人。

戴氏:唐末,戴天赋从金陵赴任虔化令,择上三乡坪湖岭开基(今属肖田乡)。今全县仅740多人。

严氏:唐景云间,严天明从浙江桐庐县徙居上三乡厚田(今属洛口乡)。全县有3700多人。

朱氏:唐乾元二年,朱一郎从抚州赤栏门迁上三乡龙口坝(今属洛口乡)。全县今有1500人。

蒙氏:唐大和年间,蒙富一从山东东蒙山迁虔化,遂定居下三乡蒙坊村(今属赖村镇)。该姓至今仅有近百人是蕃衍最慢的一个姓,其原因值得研究。

谭氏:唐元和间,谭寅郎从抚州迁上三乡研柴岗(今属石上镇)。谭文于北宋仁宗间徙零都澄江定居。

宁民:唐开元间宁显凝从建宁县宁家源迁上三乡梨树排(今属小布乡)。下三乡宁姓多从明代从福建徙人。全县有4100多人。

蔡氏:五代时,蔡浚济由长安赴任虔州教授,遂迁居下三乡松上里,继分居闽仙游、瑞金等。全县有2100多人。

钟氏:南宋绍兴间,因避痢疾从石城小松定居下三乡湖兴(今田埠乡湖坑村)。全县有近三千人。魏氏:宋末,魏祥卿从广昌株溪徙居宁都县城,全县有2300多人。

姜氏:宋嘉枯间,姜元龙从永丰君溪定居上三乡姜坊(今属洛口乡)。全县有1100多人。

叶氏:宋末元初,叶文福从广东迁县城郊区文坊(今属刘坑乡)。全县有近二千人。

周氏:北宋后期,吉水周氏迁居下三乡会同(今会同乡)。全县有2100多人。

赵氏:南宋末,因战乱从宁波迁宁都县,赵志坚继定居下三乡金坑(今属田埠乡)全县有1400多人。

揭氏:南宋景定年间,揭子元从潮州迁宁都县城。全县有2100多人。

袁氏:北宋建隆二年,袁新田从乐安迁下三乡上布(今属长胜镇)。全县有2500多人。

符氏:南宋初,符良仲先祖从河南转徙广昌,遂定居上三乡池富(今石上镇池布)。全县有2100多人。

潘氏:宋绍定间,潘四五从永丰迁下三乡长胜。全县有近三千人。

欧阳氏:南宋间,欧阳叔行从崇仁欧阳坊迁居下三乡枫树岭(今属长胜镇)。全县有1300多人。

苏氏:宋末,苏百二郎从永丰苏家巷迁宁都县东关。全县有1400多人。

包氏:南宋绍定间,包济渠从南丰河田徙上三乡吊岭(今属肖田乡)定居。全县300来人。

艾氏:北宋初,艾国太从抚州东乡移居零都艾屋坝(今属宁都青塘镇)。全县有近千人。

康氏:宋咸淳间一,康贵瑞从乐安山扬迁上三乡草破(今属黄酸镇)。全县近三百人。

毛氏:北宋仁宗间,毛伯生从永丰建布徙上三乡坪上(今属小布乡)。全县350多人。

以上是唐宋时期迁人宁都县定居的客家主要姓氏,且于唐代后期至宋末明初陆续徙居外县、外省。这部份可称为“老客”。

下面是从元、明、清代从闽、粤、赣迁人宁都的客家姓氏,被称为“新客”。

曹、叶、左氏、是元代迁人的。杜、冯、游、周、熊、林、涂、徐、应、余、马、甘、饶、邹、辛、段、龚、吴、范、伍、伊、唐、过、高、焉队闽、董、柯、梅、鲁、江、上官、童、万、巫、佘、俞、连、沈、傅、葛、章、封、孔氏等,是明代迁人的。

湛、许、夏、侯、詹、湛、吕、项、武、蒋、程、方、华、汤、阮、汪、沙、辛、易、田、翁、薛、乐、陶、洪、池、祝、官、姚、聂、梁、凌氏等,是清代迁人的。

关于客家民系的族源构成,学术界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认为客家民系的组成,不仅仅是中原南迁的汉族人,而是包含了土著畲、瑶等少数民族,这无疑是切实的;但也有个别人尽管拿不出充分证据,著书撰文硬宣扬:客家民系不是以汉族人为主体,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即当地土著民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上述宁都一地历史材料已足说明,赣南的情况也是如此,就畲族而言,他们多是明、清代陆续从广东、福建迁人的,人数并不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赣南18个县、市畲族共5391人,仅占全地区人口总数的0.76%。宁都县畲族共1882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28%。怎么能说,客家民系以占总人口数比重奇少的土著居民为主体。

此外,从三江地区土著族族谱也言及,如(宁化雷氏家谱》载,世珍于明嘉清间从宁化桃源池迁宁都县仁义乡上团香村(今属田埠乡)(冯翎雷氏重修族谱》载,祥公于清康熙间从宁化水西庙前,迁宁都县固村杨梅树下。宁都县雷姓今有1300多人,雷姓算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一个宗族。

畲族另一大姓蓝姓据(蓝氏五届联修通谱》载,志瑚于明万历从宁化石壁经瑞金转徙宁都县钓洲曲尺坪(今竹乍乡蓝屋);新怀于清乾隆间从上杭永地迁宁都县长胜大岭背。宁都县蓝姓今有700多人。

上述宁都客家和畲族雷、蓝两姓人大的构成的记述表明:客家民系的构成是以中原南迁的汉族为主体,也融合畲族等少数民族,就文化而言,客家文化的构成是多元的。宁都迄今为止,少数民族仍处少数,雷、蓝两姓已于1987年经政府批准恢复畲族。从其人口数只占全县人口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