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二、客家源流
客家人是“移民”。
“移民”这个字眼在一般人听来不免有微妙的轻蔑之感。它实在具有一种像贵重金属发出的铮铮之声,就像“英雄”和“开拓者”这样的辞藻。
“移民”,是那些胆大妄为的人、富于冒险精神的人、不满现状的人、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心无所惧的人、一贫如洗的人、有胆有识的人、挺而走险的人,他们必然要寻求新的故乡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以求得继续生存。在中国历史上,“移民”又被贬称为“年饥或避兵他徙者”的“流民”①。
客家人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中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里,革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从而形成一个有着数千万子民的民系。然此大民系,论其形成,岂是易易?今人喜见其大,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明了当中错综复杂的艰辛苦难的历程?为此,我们后人只有“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一) 客家之“源”
客家人的“源”,他们在北方的大本营,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从广义上来讲,就是黄河中游、洛水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具体说,即是黄河由河曲(风岭渡)向东经三门中流砒柱之险,过孟津直下至荣阳、郑州,这一大段大河之南,洛水、伊水及篙山周围,包括颖水上游登封等地,也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天中”之地,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古时称之为河南地,又称为河洛地。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见父(司马谈)于河洛之间”。从狭义来讲,河洛,指的就是洛阳。晋左思在《三都赋》中说:“蜻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李善注云:“蜻,东西蜻也,函,函谷关也。贾生过秦日以蜻函为宫里居也,言周、汉皆以河洛为都邑。”
“河洛”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腹心,南为外方山(篙山)、伏牛山肌,北界黄河,遥望太行,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道江淮。在古代雄踞中原,“居天下之中”。这里土地肥美,土质疏松,易于耕植,利于开挖灌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7一8个月),雨量适中,适宜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早期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我国早期人类发祥地之一。
中国从上古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汉文化的核心地带是渭、黄东西向文化链,而河洛是这一核心地带中的实际核心。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是河洛也是全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河洛及中原其他地方的人士为了避难,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跋涉,进人南方。经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衰微,河洛等中原地区经过浩劫,残破不堪;加上藩镇割据,政局动荡,于是居民离散,第二次大量南迁。“靖康之难”宋室渡江,酿成第三次人口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