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三、 客 家 人
(一)“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称谓怎么来的,也就是“客家”的界说问题,众说不一,聚讼纷纭,至今尚未作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综合中外研究意见,大致有:
罗香林教授《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云:“至于客家名称的由来,由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徙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
王力教授《汉语音韵学》引《Ch.Rey略述客家的历史》云:“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1987年最新出版的《民族辞典》解释“客家”说:“汉语广东方言称为‘恰卡’(Hakka),客而家焉’或‘客户’之意。”台湾学者陈运栋先生《客家人》亦作“客而家焉”解。日本小川琢治《台湾诸岛志》云:“客家:支那移民中称为客家(Hakksa)(一作客仔或哈喀)的种族……其他支那人将其看成是另一种族,其种族多居于广东地方,当地居民将其作为外来种族而加以排斥,此乃为客家名称之起因。”
《台湾惯习纪事》第五卷第6号(1905年6月13日)云:“有所谓客家者,或曰其为土人或番人的杂种。”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客座教授沙加尔博士《论客赣方言的关系》云:“所谓客家人应该是‘客户—主户’这个相对的称呼而来的。”
有的资料认为“客人第三次南迁,到达粤东、粤北地区,被当地藐视而称之为‘猪’,或称之为‘来民’、‘棚民’等。”
《客家民俗》1989年第一期陈美豪先生《思考与探索》云:“由于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是‘夏家人’,有理由认为就是‘客家人’这种称谓的由来。”
《嘉应大学嘉应师专学报》1989年第三期陈修先生《“客家”称谓新说》云:“所谓‘客家’就是‘河洛’二字之音变,而记录语言者则‘依声托事’,误将‘河洛’以同音或近音字去代替写成‘客家’。所谓‘客家人’,即‘河洛人’,亦即从河洛地区迁从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