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经济初探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三明客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市场是客家山村通向世界的信息桥梁,是经济发展的标志。经过漫长的播衍,成为客家聚居地人民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演化为重要的经贸活动,标志着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演进为集经济、社会、文化、民俗诸方面于一体的场所,括跃着山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客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迁移过程,逐步聚居于闽粤赣三角地带,形成一支卓越的民系,尔后,以坚韧之力播衍到四川、广西等10余个省市和世界各地。在客家人不断聚散播迁而形成的市场是客家人之间以及与其他民系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以市场为媒介,联络感情,商贸经营,调剂物资余缺,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是客家人在极其艰难困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据地方文献记载:唐代,三明境域即有集市,定期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宋代,市场交易逐渐繁荣,建宁已有县前街、十字街等6处市场;沙县县东的仙洲已形成千家街市格局;清流、宁化各有市场7处,集市交易已很活跃。元代,尽管民族压迫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市场经贸活动依然兴旺。明兵人闽后,汀州、延平府规定:“不许有官方私方,一切客商货物投税之后,听从发卖。”鼓励市场的经贸活动,逐步复苏市场。各地土特产品逐步转销外地,如杉木大多由河运至福州,而后由海路输往江浙等地。地处交通枢纽

的村落逐渐成为商品集散转运中心。各地商贾至大集镇开设商店,开展批零兼营购销活动。万历时期,商人贩运的不仅有土特产品,还有手工业原料。将乐商人开始经营土布、山货、土纸、笋干、香菇、土糖、茶叶等,大田商人在三十三都镇东桥沿河开铺摆摊,形成一条长达600余米的商业街,商品交易红火。各地走乡串户的小商贩也应运而生。各县城所在地已发展成为一地之商业中心。清代,市场更加发展,沙县有市场n处、宁化13处、清流14处、归化14处、建宁12处、尤溪12处、永安14处、大田22处、泰宁13处,缀连成庞大的商贸交易网络,向四方幅射,招徕各地商贾参与交易,满足客家先民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