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客家精神代代相传(序言)
20世纪8o年代以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海外华人华侨寻根热潮的兴起,客家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各种刊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论文、专著大量发表和出版,客家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回顾近2o年来的客家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客家源流、客家方言、客家习俗、客家宗族、客家民间信仰等较基础性和较表层的方面。尽管已有学者对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精神作过一些探讨,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零散的、浅层的研究,甚至对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精神的概念界定和内容确定等方面都还十分模糊并存在较大分歧。这个间题的悬而未决,势必影响对客家文化的深人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开发与利用。近些年来,随着客家文化热的不断升温,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客家民系的人文特质是什么?客家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究竟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客家文化?有鉴于此,2005年12月,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举办了全国性的“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这一主题各抒己见,从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的传统、客家人的族群意象、文化构建、客家与土著的关系,特别是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的内涵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提交的论文及发言交流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客家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何为客家精神?我认为,客家精神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练出来的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过程、迁人地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等是密不可分的。客家精神,一方面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又吸取了人居地的文化因素;它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而,客家人在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彰显出自己鲜明的精神个性。客家精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中,与当地土著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和先期迁人的金、瑶等少数民族发生混化交融,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方言、特殊风俗、特殊社会心理和特殊生存方式的群体。随后,由于客家人口的不断膨胀,又向沿海地区和内陆一些省份外迁,乃至漂洋过海遍布于世界各地。祟先,是指客家人无论迁徙到何地,都难舍故土情结,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崇拜自己的祖先创造的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为此深感骄傲和自豪。无论迁徙到何地,都继承和发扬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报本,是指在面对其他族群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时,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的放大就是“国”。在历史上这种精神即表现为忠于朝廷,报效国家。如南宋时期的文天祥组织客家人勤王抗元,在史书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反映。近代以来,客家人赴海外谋生者日众。他们虽身处异国他乡,隔了多少年、多少代,却始终不忘炎黄情脉,时刻想念“唐山”和出生地“胞衣迹”,常讲“阿姆话”,教导子孙溯本思源、寻根问祖。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爱国华侨捐巨款支援抗战;在当今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有众多的华人华侨或投资国内办实业,或热心乡梓,捐建桥梁、医院、学校等等,善举多多,爱国爱乡之情至诚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