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女性研究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从容家女红艺术看客家女性品性

 

钟福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养一种文化。不仅“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①而且客家人作为赣闽粤等地人们一种文化身份的标示,其未来地位如何多地取决于其文化的发展状况。 在客家人创造的丰厚文化中艺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些民间艺术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创造物,也就生动地反映着这一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民情民性了。正如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认为的那样:“民间艺术同广大劳动者的精神相联系,直接表现出他们的喜爱、理想、心理、审美、意趣等显得率真、淳朴,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②。在客家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客家女红艺术鲜明地展示出客家女性的精神世界。

一、关于“女红

从普遍性上讲,中国古代妇女的日常生活史, 就是一部中国女红的发展史。作为女性从事的女红,是指包括针线活在内纫、纺织等活计,是古代妇女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李渔曾从文人士大夫的立场,表达了古人看待女子习技的观点。他在《闲情偶寄》中说女子所学的“技艺以翰墨为上, 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分内事,不必道也”。①他认为女红是女子天经地义应该掌握的技艺。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不论宫廷还是民间,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村姑乡妇,都以修习女红为人格完成的标准。并且,女红还被纳人到女子必须接受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四项教育之中,“女红”即是“妇功”的内容。“三从四德”是导致古代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不甚活跃的重要因素,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运作机制下,造就了中国灿烂的“女红”文化。

在“女红”一词出现之前,表示女子从事刺绣、缝纫、纺织等活计的相关词语,在古典文献中也偶有出现。这些词语透示的传统规范,达到了通过规定女性日常生活的工作内容,以实现规定女性社会角色的目的。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特点。有“女功”见《周礼·地官·长》:“趋其耕褥,稽其女功。”郑玄注释:“女功,丝麻之事。”

有“女事”见《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执麻,治丝茧,织嫌组纂,学女事,以共衣服。”

有“妇功”见《礼记·昏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功,丝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