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四章 客家祖地的辉煌
第一节 客家人从这里出发
至南宋末,客家民系已经在闽西汀江流域形成,像张化孙、李火德家族那样在闽西地区经营了上百年,已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非常自豪地自称“客家人”的闽西客家人正雄心勃勃地开发闽西,建设美丽家园。然而,多灾多难的神州大地却再次迎来了宋末元初全国规模的战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元帝国灭亡辽、金、西夏统一中原后,东征西伐,先后征服西域和吐蕃,平定东北、西南、并于1278年最终灭亡南宋,统一了中国。
在这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战乱中,因汀州知府黄去疾及时(1277年)降元归元使闽西大部分地区未涉元兵侵扰,但由于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于1274年在赣州起兵“勤王”,兵败后于1276年到达汀州,并移师漳州转梅州,影响极大,历来祟尚华夏炎黄正统的客家人,纷纷响应“勤王”号召,跟随文天祥抗元,兵败战死未归者不在少数;此外,汀州地区归元后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公主的封地,任凭“六县之达鲁花赤听其陪臣自为之”①,赋役沉重,民众苦不堪言,各族人民的抗元斗争此起彼落。因此,闽西地区在宋末元初也不太平,客家人作为元朝种族歧视政策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南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与相邻的梅州地区比较起来,闽西地区相对好些。因为潮、梅、惠等州都是宋廷抗元的最后阵地,兵败战死及遭元军杀戮者更是不计其数。据光绪《嘉应州志》卷32《谈梅》记载:“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文信国(文天祥)引兵出江西,沿途招集义兵,所至响应,相传梅民之从者极众(父老流传,松口卓姓有八百人勤王,后败后只存卓瑞一人)。至兵败后所余遗孑只杨、古、卜三姓,地为之虚。”于是,从元初开始,客家人从相对繁荣昌盛的闽西地区出发,开始大批向满目疮痰、地广人稀的惠、潮、梅地区迁徙。据杨恭恒查梅州客家各姓宗谱后说,客人来梅州,“多在宋末元初。由汀来者十之八,由赣来者十之二”。①据李绍云《岭东地理与客家文化》一书统计,宋末后移人梅州的客家人,约有1686户,共6959人。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