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五章 辉煌的客家文化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五章 辉煌的客家文化

 

第一节 客家文化的源流

 

文化是很难把握的。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起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们在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模样,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这样或那样的“模样”,都是转瞬即逝的,在人们即将把握的那一刹那,它即成为过去;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留下的文化踪迹,这样的踪迹无处不在,天然的石块经古人稍加堆砌,不起眼的崖壁经古人稍加凿琢,便都成了文化的踪迹。由此看来,文化具有多么特别的不确定性和广泛性。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在人的活动和动作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呈现、兴盛、淡漠、消失—每一瞬间都有明明白白的“文化”在,但转眼之间,已成过去,唯留“踪迹”。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学者、方家圣贤都试图将稍纵即逝、闪烁不定的“文化”抓住,并试图用种种不同的语汇和方式将它描述出来,将它留住,然而,谈何容易?他们所描述出来的或长或短、或粗或精的文字以及刻意保留下来的或辉煌灿烂、或古朴粗陋的遗迹,与其说是文化,倒不如说只是已逝的文化的踪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握文化,真难!

文化又是很难界定的。这是因为,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是廓然无形,大而化之的。人们可以在两个极端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一是指知书识字,通常可以说“学文化,’;另一是指区别于没有经过人化的自然的一切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就是人,文化就是社会,文化还是人化了的自然,如人们对于太阳、月亮等纯粹自然物的畏惧、诅咒或赞颂,便使太阳成了文化的太阳,月亮成了文化的月亮。事实上,人们往往非常随意非常宽容地使用“文化”一词,诸如“青铜文化”、“仰韶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宗教文化”、“战争文化,,、“核文化,,、“欧美文化,,、“中华文化”、“客家文化”等等,甚至社会科学术语和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所也可以极方便地冠以“文化”二字,如“制度文化”、“法律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即便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其内涵和外延也常常变换不定,如说某人“学文化”是指其学习书本知识,而说某人“有文化”时,则不仅仅指其有书本知识了。可见,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的过程中,“文化”已经丧失了自身。“文化”在哪里?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却又难以捉摸,难以界定。它既存在于已逝去的漫长岁月中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样式中,历史的人的活动呈现出文化的意义,留下了文化的踪迹;也存在于今日的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样式中,今日的人的活动呈现出今日所需的文化的意义,还可以使历史上的文化踪迹重新复原,呈现出已经逝去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管“文化”在哪里,文化的研究都是大有作为很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这种研究是辩证的:我们追寻到的已逝的陈踪旧迹,往往是对于今日文化的折光;而我们把握到的今日文化,其实又是某种历史文化的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