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二辑 石壁是客家早期聚散中心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二辑

石壁是客家早期聚散中心

 

历史突然在这里浓缩。考古学家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这个鲜为人知的山村—福建省宁化县的石壁村。许多南迁的客家人聚集在此,而后又向四方涌去。

一批批南迁的客家人几乎都云集石壁村,然后分道扬链,各奔前程。时过境迁,年代流逝,后辈的客家人渐渐淡忘了这个小山村,感谢史学家们的努力,撩开了石壁的面纱,展现客家母亲的风采。

——张永和(作家):《客家之旅》,新加坡索丈出版社,1992年版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劳格文先生自1989年起多次来到宁化调查考察客家民系、民俗,已撰写出版了4本反映客家传统社会、民俗的书,达1皿多万字,另有3本正准备出版,字数超过100万。他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我6次来到宁化实地考察了解,查阅大量资料、族谱、县志及报道,对宁化一些乡镇村老者的访间调查,宁化石壁村,确实有客家的象征性、代表性、重要性,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看,石壁不是惟一关口地和惟一祖地;但是,南迁后,石壁这里一个时期成为中转站,后来到石壁的人越来越多,在这里繁衍、生息,时间甚长。所以说,有它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及重要性。”

——沮明荣(香港丈汇报记者):《天下客家心连心》,载(三明侨报)19971024

闽西宁化石壁村是“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的摇篮”。该地人才辈出。据史考,非但张九龄与该村有缘,洪秀全、孙中山、郭沫若、朱德、叶剑英及台湾的李登辉等名人亦均是石壁外迁客家人之后裔。

据史料记载,为避战乱及饥荒南迁到宁化的中原汉人,于唐宋前后在石壁村一带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客家文化。直到今日,记者在该村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质朴的古文化因素。后由于生存原因,客家人又从宁化至闽西、粤东,进而渡海越洋。目前,海内外及港、台的客属已达五千多万人,他们绝大多数以宁化为祖地,许多人不远万里回到宁化寻根,临走时含泪捧走一些故土,表现出感人的民族根基意识。

——周景洛、那江波(均为中新社记者):《阂西宁化县石壁村为客家南迁中转站》,载《石壁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宁化石壁是客家迁徙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向有“客家南迁的中转站”、“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之说,由于当地具有交通要冲、环境宜人等天然优势,自晋唐以来就有大量移民在南迁时途经或留居于此,进而形成客家人,因此也奠定了其在客家世界中木容忽视的地位,成为关注的热点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