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七章 间西近代文化体制的革新和建立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七章 间西近代

文化体制的革新和建立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整个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是人类的实践和智慧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水平和活动方式。第二层次是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和逻辑、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哲学、艺术、宗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理论、制度、设施、组织以及活动方式等。第三层次,是指精神文化之中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那些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它们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联系比较直接密切,表现出特殊的社会属性。第四层次,是文化的核心,即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①闽西近代文化体制的建立,主要涵括科学、教育、文体、卫生、宗教、信仰、艺术、精神及其形成的政治制度等。近代经济体制的构建,反映了一系列文化观念的擅变;旧有的政治制度的瓦解,推动了新的文化模式的革新。

 

第一节 闽西近代以前封闭保守的文化传承

 

一、封建强权统治与闽西人的揭竿而起

闽西近代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尖锐。为了谋求生存,一部分人被迫迁徙,到台湾、南洋等地谋生;极少数人沦为匪盗;多数人则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攻州陷府。自唐宋以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由于统治集团的残酷镇压和义军内部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义军反抗豪绅官府,打击反动统治的嚣张气焰,从者甚众,使朝廷惊慌失措。闽西农民起义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

唐乾宁元年(894),舍人2万人围攻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派兵镇压。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汀民陈本聚众3万围攻汀州,官府遣兵镇压,义军次年失败,陈本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