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八章 基础设施的改进
和中心城市的转移
近代以来,基础设施的改进和从汀州到龙岩的中心城市的转移为闽西客家的近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而为闽西塑造开放 的人文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从官道到公路的修通 一、古代闽西的"官
一、古代闽西的“官道”
所谓官道,就是骚道的别称。它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历史上的闽西,交通比较闭塞。西晋时期,其通往中原的"官道"有2条:一是从新罗县西出隘岭或西北出皇竺岭,至江西瑞金,再沿赣江经虔州(赣州)、洪州(南昌),达长江流域;二是从新罗县北出九龙滩(清流境)入沙溪,沿沙村(沙县)、延平(南平)、建安(建匝),通江浙。唐垂拱三年(687),漳州刺史陈元光重视发展交通,其中陆路西出京元(今茶圃)、月岭(今天宝)、龙平(今龙山)、和溪,越夫人妈岭(林田岭)抵苦草镇(即龙岩)而通闽西各地。唐开元初,左拾遗张九龄奉诏重修虔州至大庚的岭南古道,闽西便前接豫章(江西),后连东粤(两广)。唐末黄巢起义后,河南寿州王绪率王审知等进兵闽西,转漳、泉而至福州。宋末右承相文天祥率勤王兵抗元,退人闽西而转粤东。清代太平天国部将石国宗等在闽西持续转战,均推动了闽西道路的建设。明清以来,闽西各地又出现了官绅倡募,群众集资修路筑桥的义举,更使官方的释道和民间的乡村道路交叉衔接。闽西官道的特点是,道路多依崖壑或临溪谷,蜿蜒起伏,崎岖不平,又因历久失修,绝大部分“依山多崩,傍溪多缺”。
骚道,沿途设有骤站。骚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骚站的地方必有骚道通过。对此,我们可以从骚道的脉络延伸情况,看到古代闽西道路交通的状况。随着闽西历史沿革的推进,骚道也相应普及,清末时期尤为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