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谢重光

来源:

摘要: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谢重光

 

在学术史上,一般认为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是比较薄弱的,其实不然。本文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中心,具体考述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传播和取得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情况,对于客地及闽赣粤诸省学术史或可起到某种纠偏补缺的作用。

一、理学与客地的最初因缘

说到宋明理学与客家地区的关系,不能不提到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及奠基者程颖、程颐与“客家摇篮”赣南的深厚因缘。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镰溪先生。周敦颐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任南安军司理,在任上著《太极图说》,成为其一生学说的基础。到任的次年,程颖、程颐之父程晌(程大中)由兴国县令调任南安军通判,钦敬周敦颐的人品、学识,与之定交,并令儿子程颖、程颐拜周为师。当时周敦颐年方29岁,但其学问却已享有盛名,南安军学学生千余人,多来向他问道请益。而“二程”在他的教导下,更是奠定了献身学术、开创学派的基础。史称:“敦颐每令(程颖、程颐)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程颖本人也强调了他们兄弟侍从周敦颐受益之深,认为“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①

北宋嘉佑元年(1061)45岁的周敦颐再度来到赣南,出任虔州(南宋后改名赣州)通判。在任四年,周敦颐于政事之余,倾力兴办书院,登坛讲授,传播理学。外地和当地后学如侯师圣、曾准、陈衰臣等都曾于这段时间到虔州来从周敦颐受业,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学者②。在此期间,周敦颐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并勒石刻碑,流传千古。周敦颐的另一名篇《拙赋》,也是在其任职赣南时期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