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血胤相承的坚持 从台湾地方祠堂 看中原文化的播迁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邱荣裕

来源:

摘要:

血撤相承的坚持:从台湾地方祠堂

看中原文化的播迁

 

邱荣裕

 

一、前言

 

台湾岛地处中国东南边的外岛,邻近广东省与福建省,在17世纪前岛上即有许多的原住民,如平埔族、高山族的部落遍布其地。明末郑成功于1662年领兵击败占据台湾的荷兰人势力,并承袭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也是汉人势力首度统治台湾,以后清代将领施琅,更是将台湾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主要功臣。随着历史步伐,邻近的福建、广东地区的人们,纷纷冒险乘船渡过波涛汹涌的海峡,前来台湾开疆拓土,历经有清一代的移垦,至清光绪之时,汉人已经成为台湾的主要族群。

有清一代汉人移殖台湾,以闽南地区的漳州府、泉州府的移民人数为最多;其次为从当时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汀州府等地方来的移民,而其他州府来的移民人数则较少。其中的嘉应州、惠州、潮州、汀州等,则是属于现今统称为“客家”的区域,为台湾客家族群的主要原乡。而漳州、泉州位居闽南,统称为闽南人,亦为台湾闽南族群的主要原乡。客家人、闽南人两者在历史上均是因避难因素,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居至华南地区的汉人,但由于迁居至赣南、闽西、粤东、闽南等地区,受到时间先佩以及人文地理的影响,这两个族群的文化发展,在生活、语言、祭祀形态等方面呈现出相当差异的情形。

地理上,台湾位居中国边睡地带,虽然经过清初以来三百多年的移垦及发展,闽、客族群聚落文化的差异还是存在。台湾客家族群聚落的分布,主要在南部的高雄、屏东两县的六堆地区以及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本文主要以目前台湾北部桃园、新竹两县的传统客家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聚落当中的宗族祠堂(公厅)、祖塔、建筑物的文饰与楹联表现等特色进行观察,并以新埔双堂屋刘宅为例,论证台湾北部客家族群文化在当今的台湾社会中,宗族的发展仍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意识。